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4期

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

——評《再見,在也不見》的創作新路徑

匡達藹
2017年04月24日09:02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和中國-東盟博覽會奠定“黃金十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鑽石十年”,加深與“一帶一路”各國經濟、社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廣西電影集團主動作為,積極推動電影“走出去”,加強與東盟國家合作,攝制出品了“中國-東盟系列電影”《再見,在也不見》《越囧》。

其中,《再見》由中國、新加坡、泰國合拍,入選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項目,於2016年5月在全國上映,隨后在台灣地區、新加坡、泰國等地上映,並在2015年作為開幕式影片揭幕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該片上映以來,備受矚目,其成功之處在於對電影品質的雕琢鑽研,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中,積極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為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化融合發展以及跨國合拍電影作出有益的探索,實現了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融合。

一、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電影“走出去”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李克強總理出席2013年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時強調,鋪就面向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也就是在這一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李總理表示,中國與東盟攜手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開創了合作的“黃金十年”,中國與東盟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創造新的“鑽石十年”。

“一帶一路”,文化交往,促進“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就是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實現各個國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借鑒,相互欣賞。因此,文化交往是經濟交往、外交交往、貿易交往、金融交往的前提。電影作為中國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動“走出去”,責無旁貸。中國電影主動走出去,不僅是中國電影產業生存的需求,也是中國電影自身發展的必然之路,更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互聯互通的核心價值將加強沿路地區的聯系,繼而促進各國電影制作的交流和合作。電影市場的合作前景和潛力巨大,數據顯示,內地的大銀幕數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預計未來10年,電影產業將進入互相合作、共同發展的全盛時代。

電影是經濟和文化的融合體,合作與融合已成為世界電影的主旋律。廣西電影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和東盟的合作層次將大幅提升,未來雙方的深度合作除貿易、投資、產業、金融等多個領域外,文化交流將愈發密切,並成為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新引擎”。於是,廣西電影集團主動作為,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依托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文化相近、民心相通的優勢,積極推動電影“走出去”,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魅力,傳遞中國精神,促進與東盟國家的友好往來和交流合作。

一是打造“中國—東盟電影文化周”電影交流平台。該平台已列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中國—東盟電影文化周從2013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中國—東盟電影展映周活動,參展的電影包括中國或中國與一個東盟國家的影片。目前已成功舉辦了2013中越電影文化周、2014中國(廣西)—新加坡電影周活動、2016年中國—泰國電影文化周活動。每次展映時間3至5天,活動內容包括展映雙方國家6部優秀電影(每個國家3部)、電影合作論壇及項目洽談。

二是提出“世界眼光、東盟合作、中國故事、廣西元素”的創作要求,實施“中國-東盟系列電影”拍攝計劃。從2013年開始,計劃每一到兩年與一個東盟國家合作拍攝一部東盟題材電影。與東盟國家合作攝制影片,形成影響力,凝聚東盟國家電影人才,共同開拓世界電影市場。《再見》就是實施該計劃的作品之一。該片於2014年3月開始策劃,同年9月,在與新加坡舉辦中國(廣西)—新加坡電影周活動期間,與新加坡方面就合作拍攝東盟題材電影《再見》達成了協議,隨后增加了合作方,拓展了合作領域。該片由新加坡新銳導演陳哲藝擔任總監制、總導演,中國忻鈺坤、新加坡陳世杰、泰國西瓦洛3位新銳導演聯合執導,陳柏霖、楊祐寧、蔣雯麗、秦沛等聯合主演。影片拍攝跨越了“三國四地”,中國、泰國、新加坡三個國家,中國廣西、中國台灣、泰國曼谷、新加坡等四個主要拍攝地。該片以人與人之間的地理、心靈和感情的距離為背景,圍繞“再見”這個共同母題,講述了三個發生在不同地域又互有關聯,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動人故事,用情牽繞人心,用情剖析人性。

三是成立“東盟語電影譯制中心”,增強國際傳播力。幾年來,廣西電影集團東盟語電影譯制中心參與中宣部組織實施的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把一些中國優秀電影譯制成東盟各國語言影片,同時把東盟國家的優秀電影通過譯制引進到中國展映,促進電影文化交流。譯制了越南電影《草灰味》《飄泊》《熱沙》,把中國電影《天琴》譯制為越南語影片,《阿佤山》譯制為越南語、柬埔寨語、緬甸語影片,電視紀錄片《風物東蘭》譯制為越南語、柬埔寨語、泰語、印尼語、老撾語、緬甸語等。

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廣西電影“走出去”,加強與東盟國家合作取得了新成績。

二、促進文化融合發展,探索跨國合拍新路徑

文化交流融合是與東盟合作的基礎與動力。跨國拍片,中國電影的優勢在於有充足的資金、巨大的市場、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而合拍電影不僅是資金上的合作,還有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化的認同、價值觀的認同。一些跨國合拍電影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缺少文化認同。廣西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文化相通,傳統友誼深厚,加上“黃金十年”,東盟合作日益密切,開展電影交流合作具備天然的優越條件,容易找到共同的價值觀和好故事。

《再見》集結了亞洲不同地區的電影人,由三位導演聯合執導,相較於其他影片,影片“中新泰”三國導演的首次聯手,無疑使影片更加多元,更具看點。電影的導演及監制獲得過戛納電影節、金馬獎、威尼斯電影節、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殊榮。包括世界各地364名劇組人員參與,輾轉中國廣西、中國台灣、新加坡、泰國四地,歷時191天才完成拍攝。這樣的合作模式,是一種新的創作理念,一次成功的創作實踐。

合拍共融、合作共贏。合拍有利於促進多元文化融合發展,是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有效途徑。因為合拍片可以改變電影故事空間的單存在地屬性,其特殊的“文化流動性”屬性也可打破銀屏空間的文化壁壘,滿足受眾在文化上相互吸納融合的需求,為營造觀眾情感上的“想像共同體”提供一種可能。況且合拍片享有更多優惠政策及宣傳推廣渠道,可以通過合作者伙伴關系進入對方國家市場。

海外觀眾對於“中國電影以及中國文化氣質的關注”正在逐漸由影像表層的形式風格關注朝著內在歷史脈絡和精神觀念了解和交流的深層次演變。中外合拍電影,除了文化隔閡、語言不通及價值觀差異的障礙之外,其他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很難尋找到合適的題材,共同創作故事。相較於中國與國際合拍電影更多的是功夫、動作之類型電影,《再見》監制陳哲藝從一開始就將影片定義為對亞洲文藝電影的新探索,拓寬合拍電影的主題,尋找國內外“普適性”主題,以人文關懷為共同命題,強調話題、主題的共通性和視角的差異性。情感是跨國觀眾最容易認知的價值觀,通俗易懂的情感表達,帶給觀眾可以理解的情感共鳴,減少文化、語言的隔閡,地域的差別認同以及增加文化流動性,減少雙方的價值觀差異。該片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地域文化風景,將兩種甚至是多種文化與國際文化、國際市場相結合,內容創新,拓寬片種,情感共融,將帶有中國烙印的影片編入國際化的潮流中,打造有深度、有價值、吸引跨國觀眾的作品。

中國電影應當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訴求策略作為准則,通過跨國合作互動,發掘本土民族特色,不斷對話與交流互動,借助對方的話語模式及共同符號,將本土文化進行國際化表達,融合不同文化、意識形態及話語體系,縮短電影的傳播內容與海外觀眾的興趣與需求之間所產生的“差距”,降低文化折扣,提高中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實現“雙贏”。

為此,《再見》立足本土文化,突顯中國的本土情調,項目從策劃開始,便將中國本土文化廣西元素植入,在廣西南寧市大量取景,讓“八桂氣息”得到了詩意般的呈現。同時將主要故事背景放在廣西欽州來表現,突出具有1400年歷史的欽州港古韻。欽州港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影片跨時域、跨地域、跨領域,具有特殊的文化場域和文化意義。

三、追求“雙贏”理想形態,實現藝術與商業融合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文化的商品,藝術性是電影的根本屬性,商業性是電影的本質屬性,二者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隻有將二者緊密聯系在一起,達到和諧統一的關系,才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繁榮發展。

中國電影的進步和國際化發展,離不開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融合。如何建構本土文化資源藝術價值相結合,又能滿足電影的觀賞性,獲取藝術、利潤雙贏模式的影片,是中國電影產業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目標。

《再見》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用分段式電影形式,講述了發生在三個不同地域卻互有關聯的故事,分別表現“親情、愛情、友情”三個主題。故事一《背影》:陳經理年紀輕輕事業有成,被公司委派到廣西一家企業進行業務考察。當他在工廠看到失散多年的父親跛著腳一瘸一拐地行走時,當他跟蹤父親回到家中看到他勞累了一天坐在椅子上小憩時,當他看到父親在公交車上主動給抱小孩的婦女讓座、自己站著時,他其實是關注的、心疼的,但是卻不願相認。即便兩人在飯館相見,父親認不出兒子,兒子也不認父親。故事二《湖畔》:一位初為人父的已婚男子陳德明,孩子剛出生不久,卻接到來自監獄的一封信。他要去新加坡,見証年少時玩伴的死刑。故事三《再見》:年輕的大學教授陳志彬,來到泰國講學,遇見當初的大學老師,重續一段師生戀、忘年戀﹔而與此同時,一位名叫PIM的女學生也對陳志彬暗生情愫。影片雖然表現了三個“見”的故事,但講述的卻是種種的“不見”的人生,這中間的契合其實非常奧妙,非常乖變,難以把握,難得的是創作者居然真的可以用表演、鏡頭和故事把它們表現了出來。

影片英文名為“The Distance”,直譯為“距離”。“距離”在影片中的詮釋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距離,更表現在人與人之間心靈和感情的距離。影片的中文名是“再見,在也不見”,乍看之下“在”字為錯別字,細細品味,“在”字則為出品方匠心獨運、畫龍點睛之筆。如果說“再見”強調的是人與人因時間、地理位置關系造成的關系親疏,“在,也不見”則可以被理解為“咫尺天涯”。僅是一字之差,意思與意境卻大不相同:“再見”包含告別之意,同時也隱喻再次相見的含義,“在,也不見”包含的是無奈的訣別之意。人與人的距離“想而不能,愛而不得”。

僅是電影名字,就體現了出品方深邃的藝術考量,對電影故事、人物的表現更體現了文藝電影豐富的情與美。

影片用隱忍的表達方法,折射人性情感中三個最重要的感情,難以言表的微妙情感,在電影中並沒有轟轟烈烈地發展下去,而是淡淡地表達出來。沒有華麗的大場面,沒有狗血的劇情,也沒有過度催淚的情節,隻有細心雕琢的故事,緩慢的節奏、生活化的對白、文藝腔的調子,每句話都能反復咀嚼,每個字都透著故事。電影是三段建立在情感命題上的故事,委婉克制地講述了普通人的三段隱秘心事。分段式的電影通常會讓觀眾有一種斷裂感,無法把握全片的主題,影片圍繞一個“情”字貫穿始終,雖是三段式故事,卻互相呼應和烘托,不會讓人游離於電影之外,這就是三位導演的高明之處。《背影》隱忍壓抑,《湖畔》曖昧迷離,《再見》情難自禁,用耐人尋味的角度、舉重若輕的敘事手法和真情實感給觀眾帶來情感共鳴,從而引發對人與人關系的思考。影片中貫穿這三個故事的是男主角陳柏霖。他在片中分別飾演三個角色三段刻骨銘心的情感,通過拿捏精妙的演繹,帶給觀眾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瞬間。影片主角在面對三段感情時充滿的矛盾、猶豫、徘徊和迷惘,面臨著再見還是在也不見的兩難抉擇。每個故事都有最后的爆發、都有最終的無奈,每段感情都在說再見,卻都沒有把“再見”二字說出口。

影片的視覺呈現方面也是一次突破性的嘗試。採用大量手持鏡頭嘗試,極具運動感。空鏡頭的表現豐富,對景色、環境的描繪生動形象,同時多次運用把人物與產生聲音的環境割裂以刻畫人物的內在世界。人物特寫密集傳神,捕捉人物的情緒化表達,體現心路歷程的變化。

電影國際版海報的設計也極具流行感和現代藝術魅力。該海報色調淡雅,隻見閉著眼睛的陳柏霖腦中長出了一片樹林,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就好比片名,就是一種從同根同種到成長后枝椏漸行漸遠再也無法相見的狀態,營造出一種回憶滋生的奇妙意境。這幅海報被中國國家畫院外灘藝術中心收藏。這也是該中心收藏的首幅電影海報。

不少看過電影的觀眾都對這部極富洞察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表示支持,更被三位導演與監制陳哲藝的才華和誠意深深打動。不少影迷在看過電影后紛紛表達了自己對該片的理解,而好的電影恰好能帶給觀眾溫暖和感動,引發人們對於現實的思考。有影迷感嘆,“這是一部適合放下浮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電影人心血之作。”

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過程中呈現出重“藝術”輕“營銷”的傾向,往往導致文藝片叫好不叫座。因此,與具有國際視野的海外營銷人才和專業化、規模化的海外制作團隊合作,大力宣傳影片,是推動中國電影國際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影片《再見》就通過參加國內外知名電影節,在各地舉辦首映會,簽約新加坡歌手孫燕姿演唱主題曲,使影片起到了廣泛的宣傳效果。

互聯網給了文藝電影新的市場空間。通過視頻網站會員付費點播模式為文藝片提供了新的發行平台和盈利模式。影片《再見》就通過與愛奇藝獨家合作,拓寬營銷手段,吸引大批互聯網觀眾,現視頻點播次數已達955萬。

綜上所述,《再見》富有更多的人文價值和人文情懷,成為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積極“走出去”的精品佳作,探索出跨國合拍電影的新路徑,實現了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融合,為促進中國電影的繁榮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