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4期

新聞傳播專業認同、認知與職業發展意向

賀建平 呂霞飛
2017年04月26日15:4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本文以大學生的新聞傳播專業認同、認知與職業發展意向的關聯為研究問題,通過問卷調查法對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新生和畢業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兩個年級對新聞傳播專業均呈現低認同高認知,在重新選擇專業的職業發展意向上傾向於選擇非新聞傳播類。該現象與法學單科類大學屬性有關,但在其它單科類大學中也普遍存在。

關鍵詞:專業認同﹔專業認知﹔職業發展意向

一、引 言

隨著學科專業門類的細分和大類招生的趨勢,專業認同與認知是考生填報志願、選擇學校,以及畢業就業取向與職業發展的基礎。不同屬性的高校,學生的專業認同與認知對職業發展的關聯性如何,同樣也值得研究。

1.專業認同與認知

專業認同指個體對專業的認知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專業的積極情感[1]。樓尊從角色認同理論視角出發,檢視大學生的專業選擇意向的意義,認為個體對某一角色的認同感越強,其參與角色行動的動機就越強,從而論証明專業角色認同是大學生專業認知和擇業的重要影響因素[2]。專業認同包含認知了解、情感態度、意志行為以及職業選擇四個維度。有研究在操作層面上以專業態度情感、專業滿意感知和專業認知評價為自變量,專業學習為因變量進行測試,發現了專業學習行為受到專業認同影響,同時發現內部情境條件和外部情境條件作為調節變量的作用[3]。學生如果對所學專業認同較低而產生不滿,容易使學生表現出較多的心理問題[4]。對自己所選專業的認同和認知是促進大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而且影響其專業發展與職業定位[5]。一項研究發現:專業認知對大學生個人就業傾向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影響:專業認知度高的大學生面對一般就業選擇時如讀研、進企業、考公務員等較為傾向於考研深造﹔專業認知度高的大學生面臨就業時考慮專業因素較多﹔專業認知度越高的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的看法越樂觀[6]。可見,專業認知能力的提高是形成正確的學業認知、職業規劃、職業意識,以及自我認知、人生價值觀認知的良好開端,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關鍵,有助於培養學生應對未來職業的挑戰。因此,對於學生專業認同和認知的研究對於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對專業的情感認同以及引導就業取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本研究以大學生的新聞傳播專業認同、認知與其職業發展意向的關聯為研究問題,以期能夠對教學和管理者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專業認同,修訂培養方案、改善專業學習效果進而知道就業有所助益。

本文將專業認同定義為:大學生對新聞傳播作為專業學習和就業的定向﹔將專業認知定義為:大學生對新聞傳播專業的角色、功能和職業素養的認識和判斷。在具體的操作中,專業認同以“填報志願”“重新選擇專業”“是否有職業榜樣”和“填報新聞傳播專業的原因”作為題項設計問題﹔專業認知以“新聞從業者素質的重要性認知”和“新聞媒介社會功能的重要性認知”作為題項設計問題。“重新選擇專業”和“職業榜樣”編碼:1=是,2=否﹔“填報專業原因”、“新聞傳播從業者素質的重要性認知”和“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認知”三項均用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無所謂,4=重要,5=非常重要。研究對象為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本科學生。之所以選擇該院校,首先基於立意和方便抽樣﹔其次,西南政法大學不同於綜合性大學有其特殊性,而對於單科大學的非主要專業新聞傳播學而言,有其普遍性(如交通大學、郵電大學、農業大學、地質大學、理工大學等設有新聞傳播專業)。這類學校的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與認知是否會受其學校屬性和優勢學科影響,值得做探索性研究。

本研究具體以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兩個年級學生為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方法。樣本由2013級和2011級學生構成。對2013級學生的調查問卷在2013年10月進行,即初入學的新生,在本研究中表述為大一學生﹔2011級的問卷調查在2015年6月初進行,是該年級學生畢業時期,本研究表述為大四學生。樣本構成表1。同時,本文還輔以深度訪談,對該學院2016屆本科畢業生、研究生共十人進行了訪談,以便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專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

二、新聞傳播專業認同

1.專業選擇意向

是否填報新聞傳播專業一項:在大四學生219人中,填報本專業第一志願的86人,佔39.3%﹔第二志願29人,13.2%﹔第三志願40人,18.2%﹔根本沒有填報的64人,29.2%。也就是說有64人(佔總數的29.2%)是調劑到新聞傳播專業的。根據學生處的統計,新聞傳播學院每年的新生均有近30%是從填報法學專業調劑而來的。重新選擇專業題項中(如表2所示),兩個年級的466名學生中,重新選擇新聞傳播專業的有109人,僅佔樣本總數的23.4%﹔其中大一學生62人,佔年級總數的25.1%,大四學生47人,佔年級總數的21.5%。選擇非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有356人,佔樣本總數的76.4%,大一學生185人,佔年級總數的74.9%,大四學生171人,佔年級總數的78.1%﹔另有1人未作出決定,佔0.2%。

是否有職業榜樣一項中,總樣本466人,有150人選擇有,佔32.2%,有315人選擇沒有,佔67.6%,缺失1人。其中,大一學生選擇有的92人,佔年級總數247人的37.2%,選擇沒有的155人,62.8%﹔大四學生級選擇有的58人,佔年級總數的26.5%,選擇沒有的159人,72.6%,1人缺失。

在466人中,畢業后選擇工作的有209人,佔總數的44.9%,其中大一學生80人,17.2%﹔大四學生129人,27.4%﹔選擇繼續深造的257人,佔總數的55.1%,其中大一學生167人,35.8%,大四學生90人,19.3%。可見,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的選擇有很大不同,大四學生即將畢業,就業選擇高出深造選擇近三分之一﹔而大一階段選擇深造比例高出選擇就業近50%。

從以上數據統計來看,新聞傳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度不高,無論是大一新生,還是經過四年專業學習后的畢業生,均沒有形成對新聞傳播專業的認同,更談不上熱愛。

2.填報新聞傳播專業的原因

本研究調查問卷設計中有:該選項的填寫前有題項“在你填報的專業志願中,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各個專業是第幾志願”選項①新聞學,②廣播電視新聞學,③傳播學,④根本沒有填報任何專業﹔在該題項下面有答題說明,如果選擇了④,就請跳過13~16題,從第17題繼續作答,而“填報新聞傳播專業的原因”是第16題。因而,這一題項的填寫總數是366,缺失100,也就是說,有100人根本沒有填報新聞傳播任何專業。大一學生有201人填寫,缺失46﹔大四學生有165人填寫,缺失54,填寫人數佔樣本總數的78.5%(部分學生沒有填寫新聞傳播專業,卻填寫了原因)。在有效樣本366中,對大一和畢業年級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兩個年級的獨立樣本(大一:N=201﹔大四:N=165)。

本研究用獨立樣本 t 檢驗對大一和大四學生對於填報新聞傳播專業的原因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了分析。表3的數據表明:從個人層面對新聞職業的認識在“新聞傳播工作能讓我獲得寫作樂趣”“新聞傳播從業者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新聞傳播工作能建立廣泛的社會關系”“新聞傳播工作擁有某些特殊的便利”“從事新聞傳播有望讓自己迅速聲名遠播”“新聞傳播工作充滿刺激和挑戰”“新聞傳播工作時間靈活”“新聞傳播工作富有成就感”方面,兩個年級的學生多認為無所謂或比較重要,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如表3所示)。

然而,t 檢驗顯示:“新聞傳播工作有機會鍛煉能力和發揮潛能”的選項比較,t =6.378,P﹤0.001,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有顯著性差異﹔同時從李克特量表百分比數據看,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新聞傳播工作有機會鍛煉能力和發揮潛能。“新聞傳播工作可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一項的 t =5.500,P﹤0.001,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有顯著性差異,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新聞傳播工作有很多出差旅行的機會”一項的 t =2.705,P﹤0.01,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有較顯著的差異,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新聞傳播工作的收入不錯” t =4.359,P﹤0.001,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有顯著性差異,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從事新聞傳播能對社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一項, t =3.833,P﹤0.001,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有顯著性差異,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從事新聞傳播可以揭露社會丑惡,伸張正義”的 t =2.867,P﹤0.01,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有較顯著的差異,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從事新聞傳播有很多接觸各界知名人士的機會”,t =2.484,P﹤0.05,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有微弱差異,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以上六個方面存在差異,從剛進校門和已有實習經歷看,大一學生尚未真正接觸新聞傳播專業的職業境況,想象的成分重於實踐后的認識,而大四學生經歷了在新聞傳播機構的實習,也與社會有所接觸,對新聞傳播職業的認識感觸更真實。

三、新聞傳播專業認知

對新聞傳播專業認知題項,大一學生有247填寫﹔大四學生有219填寫。樣本總數466,同樣對大一和畢業年級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

1.新聞從業者素質的重要性認知

新聞從業者素質的重要性認知,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專業綜合素養的前提,也是“准記者”對其入職的基本能力的認識。

用獨立樣本 t 檢驗對大一和大四學生對新聞從業者素質的重要性認知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了分析。在“強烈的好奇心、出色的語言能力、豐富的人生閱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巨大的創造力、高效的辦事效率、強烈的社會同情心、對於社會的深刻體認、強烈的正義感、富有魅力的人格”十個題項上,選項的 p 值均未顯示出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說,在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質的十個方面,大一學生與大四學生沒有差異,都認同其重要性。

2.新聞媒介社會功能的重要性認知

對新聞媒介社會功能的重要性認知,對於新聞傳播專業學生而言,是對媒體與社會、媒體與政治、媒體與法律,以及媒體與公眾多項關系的認識,也是對本專業從業者的特殊使命的認識和價值判斷。

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 t 檢驗對大一和大四學生對新聞媒介社會功能的重要性認知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了分析。表4 的數據表明:在新聞媒體“迅速為大眾提供新信息”“依據事實報道新近發生的事件”“報道可靠信息以阻止謠言的散播”“對復雜的問題提供分析和解釋”“對正在形成中的政策展開討論”“對政府的政策作出解釋”“引導公眾輿論”“幫助市民行使輿論監督”“成為市民的喉舌”“推動社會改革”“報道最大多數市民感興趣的新聞”“為市民提供休閑和娛樂”“質疑和批評政府官員的言行”“質疑和批評工商界的言行”以及“質疑和批評社會團體的言行”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兩個年級的學生均認為以上各項的重要性。

然而,t 檢驗顯示:對新聞媒體“幫助市民了解政府政策”的認知選項比較,t =4.575,P﹤0.001,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對此認知有顯著性差異﹔同時從李克特量表百分比數據看,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對“媒體聲援社會弱勢群體”的認知選項比較,t =4.215,P﹤0.001,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對此認知有顯著性差異﹔同時從李克特量表百分比數據看,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對新聞媒體“教育群眾,提供他們的知識和文化”的認知選項比較,t =5.273,P﹤0.001,表明大一與大四同學對此認知有顯著性差異﹔同時從李克特量表百分比數據看,大一同學比大四同學更傾向於認同。

四、結 語

1.新聞傳播專業的低認同高認知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對新聞傳播專業的認同度偏低。在志願填報、重新選擇專業這兩個專業選擇意向上,新聞傳播專業都不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一選擇,但是大一學生比大四學生更傾向於選擇新聞傳播專業。在選擇新聞傳播專業原因中,大一與大四學生在個人層面原因上無顯著差異,在社會層面原因上大一學生比大四學生的認同度稍高。對專業的低認同度導致在重新選擇專業上更傾向於非新聞傳播類,從是否有職業榜樣的低比例看,兩個年級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意向都不以新聞傳播為從業目標。

對新聞傳播專業和新聞媒體功能的認知相對較高。其中大一新生僅憑自身對專業的理解,對新聞傳播專業充滿了期待﹔而大四的學生經過了三年多的專業學習之后,到相關的新聞傳播實務部門進行了為期三個月到半年的實習,更多地接觸了社會,對新聞傳播尤其是記者職業和新聞媒體比在校期間有更多的體悟。因而,大四學生對新聞媒體對個人發展的認知上有不同理解﹔在新聞媒體社會功能的“聲援弱勢群體”、“幫助市民了解政策”等方面的認知與大一新生有較大差異,顯得不那麼樂觀。2016年畢業的受訪者D認為,新聞媒介已經不是促進社會進步唯一的信息渠道,並且由於進入媒體行業后更多考慮到實際因素,付出與收獲差太多,基本不會想要聲援其他群體。

總的來說,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與認同極不一致。學校屬性是專業認同度低的重要影響因素。西南政法大學原本是法學單科大學,而法學學科在全國一直有較高知名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學教學研究人才,學校張貼和宣傳的均是作為西政校友的全國大法官和檢察官,榜樣的樹立清一色法律界成功人士。經濟法和訴訟法是全國一級重點學科,無論是學科歷史和發展以及學術和師資,法學外的其它學科無法相比。新聞傳播學院建立僅二十年,盡管學科發展快速,有奮力追趕之勢,但在法學作為優勢學科和強勢學科的對比下,學生的選擇似乎理所當然。受訪者A在被問到為何選擇畢業后報考法學研究生時說,“在西政待久了,報考法律碩士輕鬆一點。環境比較重要,如果不在西政選擇就不一樣。”可見西南政法大學的法學單科特質確實對學生的專業認同度有影響。受訪者B認為如果在綜合性大學學習,有70%左右可能不會向往法學。同時,輔修過法學的受訪者C也表示西南政法大學的法學優勢是在選擇輔修其他專業時的重要影響因素。

對於許多被專業調劑的學生而言,輔修法學和自考法學給予了那些“人在新聞心在法學”的學生“曲線救國”的機會。在學生中每年都會出現法學“輔修潮”“自考熱”與“司考熱”現象。多數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接近法學,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

另外,職業聲望與職業前景對專業認同的影響也是值得討論的因素,趙雲澤等等認為,由於“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當代新聞記者的職業地位已經下降。網民將記者戲稱為“妓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新聞傳播專業對於專業身份的認同感﹔收入水平不高而工作強度大造成了記者的職業倦怠感[7]。這也是大四學生對新聞傳播職業認知明顯不同於大一學生的原因。而“紙媒已死”“新媒體發展太快”等觀點是否會導致學生產生悲觀主義心態,從而消極面對所學專業,更值得深入研究。

2.問題的特殊性抑或普遍性

本研究僅以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從對新聞傳播專業高認知和低認同結果中,發現法科大學中非法學學科的大學生的專業意向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單科類大學學生對非主要專業認同度低是共同的問題,還是西南政法大學特有的問題?筆者作為教師也遇到過“法科院校也有新聞傳播專業?”“地質大學也辦新聞傳播專業?”等問題。跨專業的一位研究生也被問過“你怎麼在農業大學學會計?”。林誠彥等在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專業認同研究中也發現學生經常會被同學詢問“社工和義工有什麼區別”之類的話題。在單科院校中容易出現的專業身份困惑,不僅影響在校期間的學習,而且到畢業臨近時,學生會經常進行專業內外群體的價值觀、職業發展、待遇等方面對比,這種對比一方面或多或少會加深專業認知度,而另一方面又內化了社會導向,對自己的專業身份會越來越困惑,最終降低學習本專業和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意願[8]。醫學類高校非醫學專業學生歸屬感弱,專業認同低而造成就業迷茫[9]。究其原因,是合法性危機導致了單科性大學向綜合性大學轉變,這種綜合化並非隻存在於個別院校中,可以說是“集體現象”[10]。應亮在對醫學院的非醫學專業認同的研究中也提出,為獲取更多資源、提高辦學層次,醫學院招收非醫學專業是向綜合性大學過渡的一種形式,但是醫科大學醫學專業的優勢和受重視程度限制了非醫學專業發展,從而對學生的專業認同造成重要影響[11]。因而可以認為,單科性大學中非主要專業的認同度低不僅僅是西南政法大學的特殊情況,而帶有普遍性。那麼,如何消減單科大學中非主要學科的邊緣化對學生的專業認知和意向是不容忽視而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弘,曹大友.大學生專業認同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主動學習的中介作用[J].網絡財富,2010(7).

[2] 樓尊.專業角色認同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J].高教探索,2010(5).

[3] 許興苗,胡小愛,王建明.專業認同及情境變量對大學生學習行為影響的實証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3(9).

[4] 李晶,宋煜煒,劉根義.醫學新生UPI問卷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2(1).

[5] 劉歡歡,張小遠,解亞寧等.不同年級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及其專業滿意度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5).

[6] 紀君柔,王艷,施煜.大學生專業認同感對學習行為和職業選擇行為的影響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5).

[7] 李志,王琪琪,齊丙春.當代大學生專業認同度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

[8] 章志敏,王雪梅.大學生的專業認知對個人就業傾向的影響[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9] 趙雲澤,滕沐穎,楊啟鵬,解雯迦.記者職業地位的殞落:“自我認同”的貶斥與“社會認同”的錯位[J].國際新聞界,2014(12).

[10] 林誠彥,張興杰,曾細花.專業認同影響從業意願路徑的實証分析——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例[J].高教探索,2013(3).

[11] 張東軍,王麗娜,楊世昌,鄧曉慧.醫學院校非醫學生專業認同及其對學習心理的影響[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7).

[12] 李斌琴,盧志成.我國單科性院校綜合化及專業設置趨同的新制度主義解析——以體育院校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1(4).

[13] 應亮.醫學院校非醫類學生專業認同的探索[J].知識經濟,2016(2).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