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態度對新媒體事件傳播中的流言把控
摘 要:在當今的新媒體語境下,伴隨著高速化的信息傳播,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的媒體態度也逐漸成為了把控流言傳播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一些廣受公眾關注的新媒體事件中,媒體的報道態度更是決定著網絡輿論的走向。那麼,探析媒體態度與流言傳播之間的聯系,及媒體態度對新媒體事件發展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對新媒體語境下的媒體報道態度及流言傳播之間的關系作出探究,從而對媒體報道提出一定的實踐性建議。
關鍵詞:流言傳播﹔新媒體語境﹔媒體態度
一、新媒體事件中的流言傳播
1.新媒體事件的概念解讀
在新媒體誕生的初期或之前,新聞事件大多依靠傳統媒體來完成傳播與共享,在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通過設置議程、把關新聞內容等傳統的傳播過程來完成對新聞信息的二次生產,並隨后將信息傳播於受眾,受眾在接受信息后產生意識反饋,從而完成整個傳播過程。但在傳播過程中,由於受設備與時空方面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受眾獲取信息大多還是以被動接收為主。然而,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已不再是單一的傳播主體,網民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新聞門戶網站等方式來獲取新聞信息,一些新聞事件甚至可以完全通過新媒體傳播生成,如“北京和頤酒店女子遇襲事件”、“西安地鐵三號線事件”等。對於這些由在新媒體環境下生發的、或在新媒體中得到大規模傳播的新聞事件,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新媒體事件”。這些新媒體事件一般有著較快的傳播速度和極高的關注度,會在一段時間內處於不斷被曝光和再傳播的狀態,在傳播的過程中呈現著曝光程度高、傳播頻率快、輿論迅速發酵等特點,因此在當下的新媒體語境中,新媒體事件也具有著一定的研究價值。
2.新媒體語境下的流言傳播
(1)流言傳播的概念
早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學者就已經作出了定義,他們認為流言產生於一些模糊的情境當中,其傳播形式一般為口頭傳播,其在傳播過程中缺乏可靠的証據與公信力,后中國學者蔡靜提出流言應當是“未經正式渠道所傳播的未加証實的信息”。通過對這些定義的歸納,我們可以也基本可以得出流言傳播的三大要素,即:未加証實的信息、有一定范圍的傳播交流群體、以口頭傳播為主的傳播形式。在當下的新媒體語境中,互聯網的信源廣、高速化的傳播特征逐漸加劇了流言的傳播與影響,流言也因此不僅局限於口頭上的傳播,網絡這個開放與自由的平台也為流言傳播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
(2)新媒體語境下的網民心理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網民的活躍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對“網絡我”的自我身份建立也在不斷清晰。互聯網下的互動環境給予了普羅大眾更為寬鬆與自由的信息共享環境,在網絡社區中,任何網民都是以“網絡我”這一新的身份進行社交與互動,而“網絡我”又是通過網民的書寫符號、措辭方式等新的能指意象而得以展現的新的所指形態,可以說,“網絡我”也是網民心理的真實展現。在現實社會中,網民的自我意識的外化表達難免會受到例如社會地位、物質條件等客觀因素影響,難以得到相對真實的表達,但在網絡社區中,由於網絡身份的虛擬化與模糊化,網民擁有了更多的言論自由與發聲機會,因此網絡也成為了網民們張揚個性,減壓宣泄的一個情緒歸口。同時,互聯網海量的信息傳播也滿足了網民們渴望求知、娛樂獵奇的心理,平等且交互強的新媒體語境使得網民擁有了受者與傳者的兩個雙重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網民受眾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訴求。
(3)新媒體語境下的流言傳播
當下,新媒體事件在互聯網絡的傳播中呈現著以下四個特征:即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信源泛化且不易監控。這些特點也為當下對網絡流言傳播的監控帶來新的挑戰。交互性強是新媒體最大的特點,通過手機、電腦等客戶端都可以實現點對點、點對面的信息共享與傳播,每個網民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傳播者,正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網民傳播信息的熱情。例如2016年發生的“北京和頤酒店女子遇襲事件”正是由當事人“彎彎_2016”通過新浪微博在網絡發聲,又如同年被曝光的“山東疫苗事件”,也曾在網絡中大肆傳播,但是在這些熱點新聞事件的背后,又總是有來源不明的流言信息伴隨,如山東問題疫苗被曝光后,網絡上隨后就流出了一些將國內疫苗“妖魔化”的不實消息和報道,瞬間引起了網民對疫苗注射的恐慌。在新媒體的環境下,網民等自媒體的信息傳播增加了新聞信息的不確定性,使議題周邊的一些信息獲得了更多的關注,擴大了新媒體新聞的雜音,也正由此使得流言得以在新媒體語境下得到傳播。
二、新媒體語境下的媒體態度
1.情緒化的報道態度
伴隨著新媒體的逐漸普及,新聞信息的傳播模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大部分新聞事件已經逐漸與新媒體事件融合,新媒體傳播逐漸成為社會新聞的主要傳播模式之一。通過新媒體應用軟件瀏覽新聞可以節約時間,並且不受地點、時間、設備的局限,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取大量的新聞信息,並隨時可以參與到反饋中,與其他網民進行互動,由此新媒體傳播也成為了受眾較為偏愛的接收信息的方式,網易新聞、澎湃新聞等網絡新聞客戶端也隨之應運而生。由於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高速流通,一些網絡新聞媒體在報道新媒體事件時為了把握時效,促進事件的解決,在報道時或更注重新聞信息所凸顯的社會問題或現象,在傳播時或帶入一定的情緒。例如在2016年山東發生的“問題疫苗事件”發生初始階段,網絡上就曾傳播過一則題為《數億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響人命,山東廣發協查函》的報道,其中“人命”、“致死”等敏感詞匯迅速獲得了公眾的關注,山東疫苗事件隨即成為了當日的重要新聞,並在網絡中被大肆傳播﹔2017年3月,西安地鐵3號線被網絡舉報電纜不合格,一時間網絡也開始傳播例如《剛過315,西安地鐵三號線就被舉報了!你還敢坐嗎?》等新聞報道,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標題也隨即獲得了網民的重點關注,該報道也獲得了6847條網民跟帖和評論,成為了當日的熱門新聞。在信息高速傳播的新媒體語境下,部分媒體為了獲得關注,搶佔新聞資源,多採用較具有情緒化的報道傳播新聞信息,引起公眾的重點關注。
2.主動高效的新聞報道
由於新媒體語境下的信源多元化、分散化的特點,在一些新媒體事件中,一些來源於自媒體或網民發布的相關信息會由於其所謂的“草根性”而引起更多的公眾關注。例如在一些突發事故中,一些來源不實的信息很容易混淆公眾視聽,如“非典”時期坊間流傳的食醋消毒、板藍根可以預防非典而造成的食醋和板藍根供不應求,價格瘋漲﹔2008年四川廣元柑橘區域性遭受虫災,但在謠言的不斷擴散中竟發展成了“全國的柑橘都有問題”,造成該年柑橘大量滯銷等,因此一些官方媒體和主流媒體在報道新媒體事件時也多會採取主動、高效的媒體態度以正視聽。3月16日,“西安發布”官方微博就西安地鐵三號線事故發布長微博《市政府新聞召開發布會:乘坐西安地鐵是安全的,請廣大市民放心》,主流媒體的微博如“央視新聞”和“人民日報”等也事發后通過發布微博來報道此事,並直播了政府新聞辦發布會,主動、高效、真實的跟進事件發展,以獲得公眾關注,從而引導輿論。
三、媒體報道態度對流言傳播的影響與把控
1.高效積極的報道,及時把控流言傳播
法國學者諾埃爾·卡普費雷曾獨到地認為,謠言是對權威的返還[1]。謠言通過站在受眾的角度提出一定的假設,揭露秘密,從而獲取受眾在情感上的信任,並由此迫使當局在事件繼續生發的狀態中對流言內容和流言信源提出異議。也可以說,流言傳播是一種社會情感危機現象,隻有當局或官媒及時作為、隨時跟進事件發展,才會有效把控流言。例如,在2017年3月被網絡舉報的西安地鐵三號線事故中,在事件發生后網上一瞬間引起了恐慌,網絡上出現了諸如“西安地鐵你還敢坐嗎!”之類的流言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西安地鐵等官方媒體與主流媒體在跟進該新聞事件時,就有效做到了主動、客觀、真實的報道跟進,在事件的繼續發酵過程中有效的把控了流言,及時的穩定和引導了網絡輿論。西安地鐵的官方微博隨時更新對地鐵三號線的安全檢查並隨時向網民匯報檢查結果,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轉發涉事公司負責人下跪道歉的視頻時發表短評“下跪不是解藥,追責更為重要。讓安全嚴起來,給公眾一個交待”﹔央視新聞的官方微博也在3月20日直播了西安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回應了公眾對地鐵三號線的質疑。
2.客觀理性的傳播,准確把握流言態勢
把控流言傳播,首先要從流言傳播的規律與特性入手,而對流言的傳播特點的研究,最早源於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創造的流言公式,即流言強度約等於信息的模糊性與重要性的乘積,也就是說,隻有在信息內容模糊不明且在公眾視野下尤顯重要的狀態下流言才會得到高強度傳播。例如,在山東疫苗事件當中,由於大部分普通民眾在醫療知識方面的匱乏、且醫療衛生安全又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網絡曝出該事件時才會引起公眾恐慌,並且瞬間在網絡上獲得大肆傳播。但事實上該新聞在2016年2月已經被媒體報道過。但是一些媒體在報道該新聞時沒有將報道的中心進行有效的劃分,例如所查出的問題疫苗或多出現的是“無效接種”的現象等醫療知識,從而有效防止一定程度下的流言傳播。可見,媒體的報道態度在一些特殊的社會狀態下完全可以影響新聞事件的曝光度和關注度,甚至可以引發社會性的情緒共振,從而引發流言傳播。因此,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除了追求新聞的新鮮性與曝光度的同時,也應該注重自身的媒體態度,做到真實、高效、客觀的報道新聞,正確有效的引導網絡輿論,肅清不實的流言信息與謠言,安撫社會情緒。
在新媒體語境下,主流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隻有及時把握住傳播時機,利用新興的傳播模式,主動客觀的報道真實信息,才能有效的穩定公眾情緒,使不實的流言信息無機可乘,從而有效的引導網絡輿論,維護社會穩定,增強政府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楊興坤.輿情引導與危機處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5.
[2] 蔡靜.流言:陰影中的社會傳播[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8.
[3] 百家號新聞.剛過315,西安地鐵三號線就被舉報了!你還敢坐嗎?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po/feed/share ? wfr = spider & for=pc&context=%7B%22sourceFrom%22%3A%22bjh%22%2C%22nid%22%3A%22news_2882581072468676337%22%7D.
[4] 劉新傳,陳璐.突發事件中網民心理特征與微博傳播效果分析——以上海地鐵事故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5] 鄭傲.網絡互動中的網民自我意識研究[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6] 畢宏音.網民心理特征分析[J].社科縱橫,2006(9).
[7] 周婷.公眾事件中媒體應避免情緒化報道——評山東疫苗事件中的媒體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6(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