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老年期刊轉型發展初探
摘 要:隨著我國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移動新媒體的普及,以及中年人閱讀習慣的改變,傳統老年媒體面臨拐點。本文旨在探尋全媒體時代適合老年刊物的生存之路,就整合現有資源,促進機制轉變,拓寬產品外沿,創新品牌戰略,加快轉型變革,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老年期刊﹔媒體融合﹔文化產業﹔運營模式
一、引 言
近幾年,隨著我國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移動新媒體的普及,以及中年人閱讀習慣的改變,傳統老年媒體面臨拐點。尤其是地域傳統媒體由於受制於內容、人才、資金等有限資源,靠自身的循環發展很難做大做強,融合發展和向產業之路延伸勢所必然[1]。
限於篇幅以及筆者的職業所在,本文針對老年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和產業轉型做出自己的一點思考。
媒體數字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如何實施便是當務之急。老年雜志和雜志社發展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二、內容生產和平台建設
相比其它媒體傳播形式和渠道,期刊特別是老年期刊確實存在傳播單向、時效性差、便捷度弱、呈現形式不夠立體豐富等不足。但是老年雜志也有著其它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那就是內容提前進行了認真甄別和篩選,更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而且老年讀者對紙質媒體有很深的感情,依賴性強,粘度高。可以預見,老年期刊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還有存在和發展的空間。
不論將來“融媒體”以何種形態和方式出現,其傳播信息的基本功能不會變,對優質內容的需求不會變。因此,作為老年雜志,重視刊物質量仍然是頭等大事。為確保雜志質量不斷提升,應進一步加強策劃和編輯工作,改變以往閉門造車、等米下鍋的工作作風,改變老年雜志謹小慎微、面貌陳舊的一貫風格,注重時效性和參與性。應經常在刊物、網站或其它網絡平台進行廣泛調研,放下身段,深入實踐,隨時隨地了解讀者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量身定做適合他們且能引領他們口味和思想的新鮮內容。
同時,在和新媒體的對接上,可以借鑒網上期刊數字平台如龍源期刊網、中國知網的做法,嘗試聯合全國三十多家老年期刊,努力打造全國老年期刊數字平台,讓老年讀者在網絡平台看到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對那些酷愛閱讀的老年人來說,眾多老年期刊的匯集,可以讓他們付費很少且足不出戶就能看到更多內容。而那些習慣電腦和手機閱讀的中年人也可以在諸如健康養生、游山玩水、天倫之樂、老年婚戀等方面的內容搜索后加入進來,匯集成為新的讀者群。
網絡閱讀平台能鍛造和延伸期刊產業數字化傳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在擁有了眾多的讀者用戶之后,就能成立線上線下服務平台和網點,尋求更多為讀者(或消費者)服務,自身也能創造更多效益的機會[2]。
未來媒體的存在和發展取決於對用戶的掌握和服務上,也就是對用戶數據庫的建設和使用,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好的媒體內容衍生的產品。
三、老年文化產業的開發與利用
截至目前,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3億,約佔總人口的17%。未來20年,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18億佔比提升到29%,屆時每天將有3萬人加入老年隊伍。我們面臨著“老年人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的嚴峻形勢。
面對廣大老年人過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殷切期盼,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急需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的支撐。
作為老年刊物,在老齡化市場中有著難得的品牌優勢。如同許許多多的老年品牌那樣,老年刊物已經在讀者心目中建立起一種獨有的、穩定的和不可替代的物質和感情依托載體,要努力使品牌資源成為推進多元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當轉向“品牌資源”要效益[3]。為此,作為老年刊物,可嘗試進入能夠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行業,做與老年人有關聯的產業和項目,努力為雜志讀者服務,為老齡化社會服務。
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品牌效應結合老齡化社會的實際需求,把老年產業做大做強呢?
一是介入老齡消費產業。2010年我國老齡消費市場是1.4萬億,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3萬億,空間非常大,而我們國家產品、實施和服務的市場在這一塊還有很大的空白。目前,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8個城市已經陸續籌建了全國老齡用品交易中心,如果我們能有效利用品牌資源和宣傳優勢,和有實力的民營企業聯手,通過市場化運作,在這塊巨大的蛋糕中分得一塊,恐怕也效益可觀。躋身這個老年用品市場,即就是廣告宣傳一項,對提升雜志廣告檔次,提高收費標准,應該是極有幫助的。
二是介入社會化養老產業。我國目前老年公共床位隻達到1.6%,而大多數發達國家均達到8%以上,遠遠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求。家庭代數和人數的減少,表明老年人單獨生活的家庭即所謂的空巢家庭會越來越多。孤獨和缺乏交流成為老年人心理上最突出的問題。隨著老年人收入的不斷提高和人們養老觀念的轉變,很多老年人或即將進入退休階段的人,都表示願意到養老院去享受舒適的晚年生活。在過去的傳統觀念中,隻有那些不懂孝順或迫於無奈時子女才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送父母進養老院則體現的是子女的體貼和孝心。與傳統印象中暮氣沉沉、條件簡陋的老人院相比,現在發達地區一些高檔老年公寓,外觀便讓人感覺溫馨靚麗、生機勃勃,它們猶如五星級酒店一般裝修設計,或依山傍水或有溫室園林,穿著整潔的護理醫療團隊和服務人員溫文爾雅、面帶微笑,院內還配備有專業的心理咨詢部門和健身場所。老年人聚在一起,也有一個集體,會避免很多心理問題。同時,社會養老保証了醫療救護條件,減少了老人突發疾病的危險。這些高檔養老院,大多是民辦或中外合資,聘請業內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來經營管理。針對目前一些養老機構入住率不高,另一方面許多老人卻“找不到地方”養老的現狀,作為老年媒體也可以通過租賃、承包、購買、合資、合建或者共建等形式,積極進入社會養老行業。通過老年期刊一貫良好的社會形象,可以廣泛地收集資源,進行相應的輿論引導,開展線上線下的宣傳和服務,吸引一些企業家、實業家、民營資本投身養老產業。將打造老年期刊品牌及老齡產業引領者與服務老齡化社會結合起來,更好地服務老齡社會。
目前,單西北地區就有離休干部約十萬人,平均年齡已在80歲以上,他們中許多人患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如果能建一所設備高檔的臨終關懷醫院,既為原單位分了憂,又為家屬解了難,應該會受到這部分老年人的歡迎,因為和同齡人在一起,不僅為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舒適的生活方式、完善的醫療服務,更是一種新的身份的認同。
三是介入老年護理人員的培訓。面對我國老年人口增長迅速且高齡老年人口又大大快於低齡老年人口增長速度的發展趨勢,養老除了保障各個年齡段的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之外,還需要適合老年人心理衛生、身體健康等諸多方面的專業護理服務。2016年,我國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達到四千多萬,這部分老人需要專業的護理和服務。按照國際公認的老年人與護理員3︰1的比例推算,目前全國至少需要一千多萬名養老護理員。但現階段的情況是,全國養老機構人員不足百萬人,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僅僅兩萬多人,不僅與我國幾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差甚遠,而且由於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流動性大,其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服務質量,很大程度上都無法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無法適應洶涌而至的 “銀發”浪潮。
養老服務是一種特殊的老年公共服務產品,直接關系到生活質量、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在國外,有專門培養這方面人才的學校和專業,從業人員均已取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目前我國約有40余所院校開設了養老專業,但年招生量不足2000人,每年畢業人數更是不足1500人。上海有14所設有護理專業的院校,目前設有養老專業方向的隻有2∼3所。養老護理專業的低迷,主要源於公眾對其專業性的誤解。失能護理和失智護理,是非常專業的領域。在美國,養老護理人員絕對屬於高收入群體。想做大做好老年產業,我們應該和企業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訓系統,爭取政府予以養老服務培訓資源的供給,也可以和有條件的院校聯合設立養老服務專業,將因結構性調整而等待安置的產業工人充分動員組織起來,經過引導和培訓,培養出包括保姆在內的低中高各個級別的專業護理人員,逐步提高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四是介入開辦老年寄宿大學。不少老年人忙碌了大半輩子,離開工作崗位后有了充裕的時間,體力也很充沛,又有不菲的養老金,希望在退休以后能實現自己多年的夙願——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到各地去觀光旅游,領略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有調查顯示,70%左右的老年人有退休后旅游的設想,旅游成為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享受晚年生活的重要方式。從老年人的身心特點來看,旅游活動是人們在滿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種更高層次的休閑和學習方式,是人類自我豐富、自我發展和自我肯定,是接觸社會、融於社會、參與社會發展的一種形式。
有條件的老年期刊可以創辦私立的老年大學,學制一個月到半年不等,招收全國各地學員,公寓式收費和管理,開設老年人感興趣的課程,如書法、繪畫、攝影、養生等,可選一門和多門專業,大量的課余時間用於在周邊旅游和自主游玩,讓老年學員們在學有所長的基礎上,更能學有所樂,能充分飽覽和品味本地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和特色美食。將養老、休閑、旅游、學習結合起來,應該會受到歡迎的。
同時,應當看到,老年隊伍藏龍臥虎,如果條件成熟,成立中醫院、咨詢公司之類的機構,專業人才應該不會成為問題。
由此可見,老年媒體通過進軍其它產業,可以更好地擴大其產品的覆蓋面,也可以通過更接地氣的產品服務更好地傳播媒體的價值觀,推動傳播力建設。
參考文獻:
[1] 祝興平.期刊產業數字化傳播十年特征解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5(4).
[2] 郭全中.互聯網時代,以產業融合促媒體融合[EB/OL].文化產業評論,2015-12-20.
[3] 李挺偉.構建“互聯網+”文化產業新格局[EB/OL].騰訊研究院,2016-05-10.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