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4期

電視媒體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路徑探析

——以CCTV、西部各省級衛視為例

許飛燕
2017年04月27日14:1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作為一種電視文化資源來開發並沒有引起大多數電視媒體注意,央視對少數民族音樂“原生態”的大力宣傳逐漸引起了一些省級衛視的關注。本文以CCTV和西部各省級衛視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分析來闡述電視媒體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歷程、原因、條件與路徑。

關鍵詞:電視媒體﹔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創新路徑

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迅速崛起,變革了媒介“單向度”的傳播路徑與機制,圖像文化消解了傳統的書寫文明,建構了新的審美形態,預示了“后理論語像”時代的來臨[1]。在泛娛樂化的電視文化生態中,都市流行音樂對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沖擊很大,使得其在傳承與開發上面臨著困境。電視媒體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不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文化選擇,更是其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以及電視媒體在內容“瓶頸”上做作的全新嘗試。

一、電視媒體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歷程

“原生態音樂”這一概念早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音樂教學和研究中已廣為應用了[2],但在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中該概念卻存在很大的爭議。可以說,在電視媒體的發展歷程中,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的時間卻並不長。這種“原生態”語境是相對於現代都市環境而言的,其來源於少數民族生產生活實踐中。隨著央視的介入,西部大多數省級衛視才開始陸續開發此資源。

如表1所示,中央電視台是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為人們所熟知的窗口。早在2002年的《魅力12》欄目中,央視就對原生態民歌進行了展示。2004年,“原生態民歌”概念首次被用在央視的“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重要活動中,同年,央視還將“原生態”理念繼續運用到的節目制作中,開播了《民歌·中國》欄目,該欄目的定位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此外,央視還充分運用了少數民族音樂的“原生態”元素,在2013年開播了大型歌唱類電視選秀綜藝節目《尋找劉三姐》。受央視的影響,很多省級電視台開始大力注重“原生態”音樂資源的挖掘。2007年,陝西衛視舉行了“盛世歡歌——中國原生民歌大賽”,而雲南衛視也立足本省推出了有關雲南題材的、原創的第二屆雲南省青歌賽,重點突出了雲南“原生態”唱法。隨后,旅游衛視(中文全稱是海南旅游衛視)更是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發掘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2014年8月貴州衛視制作了國內首檔原生態音樂體驗綜藝節目《讓世界聽見》。

二、電視媒體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原因

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因傳承與發展中的文化生態環境的變遷,正在逐漸走向“消亡”,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我國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引起業界的關注,電視媒體當然也不例外。

(一)搶救、傳承、保護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

一方面,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主要依靠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受地域、語言等環境的影響,傳播的范圍小,長期以來,其出現在電視熒屏裡的機會並不多,更不用說為普通觀眾所熟知。另一方面,面對都市流行音樂文化的強勢來襲,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因流行度不高等原因幾乎淹沒在流行音樂的浪潮當中。電視媒體通過對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開發可以透視少數民族的文化景觀,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電視媒體的大力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邊緣化”的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傳承與保護。

(二)創新、豐富、發展電視節目內容與形式

電視媒體在進行節目內容與形式的策劃、制作中,往往會根據自身實力和節目需求與定位對相應的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在電視媒體節目日益趨同化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電視文化資源是電視媒體進行節目內容創新、制作的重要資源,是電視媒體進行節目差異化開發的重要路徑。電視媒體在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過程中,主要是“演播室+戶外真人秀”的拍攝模式,這種將舞台技術與民族文化資源深入結合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電視節目的形式。

三、電視媒體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條件

少數民族群體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獨特的原生態音樂文化。藏族的鍋庄、侗族的大歌、新疆的木卡姆、蒙古族長調和彝族海菜腔等都是典型代表。

(一)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

少數民族民族原生態音樂是少數民族文化題材的電視節目創造、制作、播出的重要來源。西部各省份是我國少數民族比較聚集的地方,較東部各省級衛視而言在傳播和推廣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文化方面有相對的資源優勢。

(二)電視媒體的實力和品牌影響力

媒體的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節目的形成與運作。央視率先將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進行系統性挖掘,如音樂頻道的《民歌·中國》、綜合頻道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賽》等有關欄目或賽事成功舉辦多屆,得益於央視自身雄厚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三)突出受眾文化訴求,借助強大的粉絲團隊

電視媒體在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過程中,很注重傳者與受者的關系。貴州衛視原生態音樂體驗綜藝節目《讓世界聽見》能夠獲得很好的收視還得益於流行明星強大的粉絲團隊。

(四)電視媒體節目形式和內容的不斷創新

隨著歌唱類電視節目的興起,電視媒體如何提煉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成為搶佔先機的重要所在。2004年央視 “西部頻道”的改組以及2012年青歌賽的延期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節目的形式跟風效應明顯,比賽過程中出現了互動性和娛樂性的短板。

四、電視媒體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創新路徑

從央視和部分省級衛視等電視媒體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形式來看,電視媒體在傳播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文化的過程中,通過民歌賽事展現、挖掘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和深入少數民族村寨進行音樂尋訪和整理是電視媒體的主要路徑。雖然電視媒體對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進行了積極探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具體創新路經如下:

一是利用少數原生態音樂元素:典型元素、影像元素等創新節目內容與形式。我國的少數民原生態音樂種類很多,電視媒體在開發的過程中就應注重對典型的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如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長調、彝族的海菜腔等的選取。而原生態文化的影像元素——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較為突出[3]。

二是打造強陣容的制作團隊,提升節目品質。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戴維L.史托洛夫認為:“如果要抓住觀眾,一個微妙的平衡必須在信息細化和技術質量之間得以維持。”[4]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節目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技術化轉換,制作技術是否到位對節目的品質而言影響很大。

三是借節目收視“東風”,積極開發節目的衍生產品。研究認為,隨著市場需求及資源調整,衍生節目前景不容小視[5]。一檔節目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其獲得很好的口碑和收視率,還在於對節目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產品開發。

四是加大對原生歌手的宣傳力度,推動市場化發展。1995年,朱哲琴與何訓田合作的《阿姐鼓》的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華納音樂利用全球的渠道和平台對其進行了專業化的、准確的市場定位與宣傳[6]。

五、結 語

一方面,像央視、西部各省級衛視等媒體承擔著傳播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的責任,因此對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傳播將會繼續。另一方面,在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媒體之間的競爭激烈,主流媒體在開發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資源的路徑創新中需要實現傳統與流行的有機結合,強調電視原生態音樂文化節目原創性、趣味性,注重音樂表現內容的輕鬆與通俗。這種趨勢順應了當前的電視媒體跨界融合發展的趨勢,有利於電視媒體生態環境的營造。

參考文獻:

[1] 賴黎捷.媒體奇觀視域下中國電視娛樂文化轉型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2] 楊洪濤.論電視對原生態音樂的解構與重構[J].當代電視,2010(6).

[3] 伍新明.電視傳播當代性與原生態文化影像元素——原生態文化資源轉換成當代文化要素的路徑思考[J].貴州大學學報,2009(5).

[4] David L.Stoloff.Minority Ethnic Television in Los Angeles:A Multicultural Alternative[J].The Urban Review,1981(11).

[5] 央視市場研究(CTR)官方微博[OL].http://weibo.com/chinain sight?noscale_head=1#_rnd1426599200377.

[6] 張耿.也談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希望——從《阿姐鼓》的成功說開去[J].視聽界,2002(1).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