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新聞評論樣式變化趨勢
摘 要: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發表議論、講道理,表明觀點和立場、影響並引導輿論的一種新聞體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評論在內容和形式上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本文試以當下現有新聞評論的樣式為線索,分析中國新聞評論變化的原因與趨勢,並試圖為今后新聞評論更好的發展提出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新聞評論樣式﹔變化趨勢﹔多元化﹔網絡化
一、中國新聞評論樣式變化的原因
新聞評論作為議論文的范疇,是現代各種新聞輿論工具,如報刊、電台、電視台、通訊社、網絡所普遍運用的體裁。其主要樣式包括社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題評論、述評等[1]。它以現實生活中典型的新聞事件和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為由頭,闡明立場和態度,以輿論的力量影響受眾,達到激濁揚清、貶非揚是之目的。在計劃經濟時代,社論、評論員文章等主要社論,為新聞中國的發展,人民意識形態的指導做出了重大貢獻,當時的新聞評論往往由權威黨報統一刊發,較為注重政治宣傳效果[2]。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輿論環境逐漸寬鬆、受眾意識發生轉變、媒體在市場中的競爭日趨激烈、傳播技術的更新等原因,中國新聞事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新聞評論變得開始注重經濟與傳播效應,新聞評論觀念發生了轉變,其不僅僅是計劃經濟時代黨政機關的宣傳工具,更是新時期意見交流的平台,新聞評論更是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聞評論形式的變化,傳播技術的變革使得新聞評論的媒體形式、傳播形式、文本形式突破了傳統的報章文體形式,新聞評論傳播形式呈現融合趨勢。而新聞評論在內容和形式上發生轉變的原因是多樣的,既包括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介技術發展方面的原因,具體如下:
1.輿論環境日漸寬鬆,受眾意識發生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不僅使得政治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社會文化以及新聞言論也越來越開放自由,加上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與文化意識不斷進步,受眾的文化思想也越來越多元開放,而輿論環境的日益寬鬆與受眾意識的開放多元也必然使得新聞評論更加注重評論本身的新聞性,不再刻意強調其政治宣傳效果,而新聞評論的樣式也必然變得更加多元豐富。
2.新聞業界轉企改制,新聞生產更加注重市場需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與發展,新聞事業單位由原來的國家財政撥款逐漸轉企改制開始注重新聞業界的市場效應,受眾需求的滿足逐漸被提到了新聞業界發展的首要地位。單一老舊的新聞評論樣式設置顯然不能適應受眾日益多元的需求與同行之間的激烈的競爭,這也促使新聞評論樣式不斷推陳出新。
3.互聯網等技術發展,豐富了新聞評論的表現形式。隨著互聯網等技術的不斷推進與發展,當前新聞媒體的表現形式變得日益豐富,新聞評論自然也不例外,網絡等新媒體的新聞評論中不僅能夠加入格式圖片、音頻以及視頻動畫還能加入超鏈接等網絡科技新元素,而網絡評論的豐富多元化也促使了報紙評論、電視評論等傳統評論樣式的改進與發展。
二、中國新聞評論樣式變化的趨勢分析
作為新聞內容生產中的一種主要體裁形式,新聞評論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及時互聯網等媒體技術的推進,近年來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下面就依據當前業界豐富多元的新聞評論樣式來簡要分析一下我國新聞評論樣式變化的三個最為主要的趨勢。
1.多元化。新聞評論樣式的多元化變化趨勢主要表現在新聞評論平台與主體的多元化以及新聞評論文本形式的多元化。隨著媒體樣式的豐富,新聞評論的發布不再局限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平台,其發布平台變得更為多元。以鳳凰衛視的《時事辯論會》為例。《時事辯論會》是鳳凰資訊台的一檔新聞評論節目,節目每天選取一個熱點的新聞話題,聚集不同區域、不同行業、背景迥異的專家學者、社會名流,以深入探討、小組辯論的形式,在時事辯論會展開觀點交鋒。而《時事辯論會》除了在鳳凰衛視的固定時段播出外,它也開通了新浪微博,其微博會定時轉發每期電視節目的內容,將節目的正反觀點一一列舉,使得受眾不僅能夠通過電視觀看節目,還可以通過其微博來參與互動。同時,《時事辯論會》欄目組還注冊了微信公眾號,除了定期推送節目相關的內容外,還會在電視節目錄制的過程中,選取一些微信網友的實時互動觀點,進一步加強了節目的互動效果。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平台發布新聞評論,不僅拓展了新聞評論的媒體表現形式,更進一步加強了新聞評論的影響效果。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手機新媒體的覆蓋率不斷提高,大多數傳統媒體已開通了微博或微信,通過多個平台來發布新聞評論,提升自我影響力。
多元化的另一個方面表現在新聞評論文本形式上。新聞評論最初是以報刊文本形式進行傳播,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相繼出現,如今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開始習慣通過閱讀報紙、收聽廣播、觀看電視、瀏覽網頁認識和了解社會。新聞評論傳播形式也隨著每次傳播方式的變革而發生改變[3]。在不同媒體上,新聞評論樣式不同,如報紙評論的文本樣式、廣播評論的音頻樣式、電視評論的視頻樣式以及網絡評論的多媒體樣式。
2.小型化。新聞評論樣式的小型化變化趨勢主要是在其文本形式上的變化。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新聞,且多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小屏移動終端來閱讀新聞。新聞評論小型化的趨勢不僅能夠適應現代人快速的生活節奏,也能適應媒體接收終端小屏化的趨勢。加上網絡新聞評論的興起,使得新聞評論的發展更為趨向小型化、碎片化。傳統媒體的評論,不管是報紙評論還是廣播電視評論,都有其規范和標准,大都是完整的文章或者是完整的視聽節目,從簡單的字句到整篇報道都有著較為清晰的邏輯思路。而網絡媒體傳播上的碎片化使得網絡新聞評論變得更為自由與隨意,它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幾句簡單的話語,與傳統的媒體新聞評論形成鮮明的對比。
3.融合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的影響己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新聞信息發布的即時性、評論內容的多樣性、意見表達的多元化、傳受眾互動性的增強、集視頻圖片文字於一體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優勢對傳統媒體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網絡新聞評論備受關注,甚至影響到傳統媒體。很多傳統媒體不得不致力於改造自身情況,取長補短贏得受眾。媒體之間的相互融合也必然影響到新聞評論的樣式,新聞評論的表現形式也將逐漸融合化,目前也已經出現了融合表現的新聞評論樣式,例如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總編輯時間》等欄目就是電視評論對報紙評論以及網絡評論的融合。其他媒體平台上融合的新聞評論形式案例也很多,融合化也必將是新聞評論變化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三、新聞評論適應變化趨勢的發展建議
當前我國正處於新聞事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新聞評論適應新聞業界的轉企改制、融合發展等趨勢發生一系列變化,在今后的媒介發展中,新聞評論的樣式將逐步多元化、小型化與融合化,要適應新聞評論樣式這些方面的變化趨勢,報社、電台、電視台以及網絡新媒體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變以適應發展。
1.必須更加重視評論本身的時效性。新聞評論樣式在不斷向小型化轉變與發展,這與當前新聞業界更加重視新聞產品的時效性是密切相關的。以短小的篇幅直接明了的將評論中最重要的新聞要素給呈現出來,不僅有利於提高評論本身的新聞性,也有利於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新聞事實,是適應當前社會快節奏的一項重要改進舉措。
2.必須不斷借鑒其他媒體的優勢,促進融合發展。當前,融合發展已經是媒介相互促進發展大趨勢,在這一背景下新聞評論的樣式也已經出現了融合化發展的趨勢。要適應融合化發展的趨勢,做好自身的新聞評論產品,就必須積極借鑒其他媒體的優勢,報紙、電台、電視台可以借鑒網絡新媒體傳播與表現形式多元豐富的優勢,而網絡新媒體則可以在新聞評論的內容上向傳統媒體學習。促進融合發展,打破媒介間的隔閡,以多元融合的表現形式去豐富自身評論產品的樣式也必將促進自身新聞評論品牌的發展與壯大。
3.必須重視受眾需求變化,推進新聞評論樣式的創新。當前我國新聞評論樣式出現的多元化、小型化、融合化變化趨勢都與受眾需求的發展與變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受眾的需求直接決定了新聞評論的新樣式是否合適。要適應當前互聯網時代媒介快速變革發展的節奏,就必須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基礎上,推進新聞評論樣式的創新。
4.必須建設更為專業的新聞評論團隊。在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捷的形勢下,讀者深入了解事實成因及后果的欲求正在逐漸取代情緒宣泄和消遣欲望,簡單化報道和發表意見已難以激發人們的閱讀欲,而視角獨特、見解獨到、說理透徹、思維方式新穎、富有知識張力的言論,才會受到讀者青睞[4]。進入大眾傳播時代以來,新聞評論就一直是報紙、電視台等傳統媒體,體現媒體風格,表達自身觀點的重要手段。許多傳統媒體都非常重視新聞評論,都專門設置新聞評論的版塊,並且有專業的團隊進行相關的報道制作。進入新媒體時代后,傳統媒體為了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取得優勢,往往從新聞制作的專業性和報道內涵深度上下功夫來彰顯自身的優勢。新聞評論自然而然成為了其競爭中的“利器”。許多報紙紛紛開辦或擴大評論版,電視台也相繼推出了不少新的電視評論節目。要更好地發展新聞評論,除了數量拓展,更為重要的是質量的提升,這就需要更為專業的新聞評論團隊。除了提升相關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外,評論員與編輯隊伍分工應更加細化,評論作者更趨向專業化與學者化。這不僅對於傳統媒體十分重要,對於網絡新媒體來說也是彌補其劣勢的重要手段。
總之,當前我國新聞評論樣式變化有著多元化、小型化和融合化的趨勢,要適應這些變化趨勢,就必須更加重視新聞評論的時效性、促進媒體自身的融合發展,並不斷推進新聞評論產品樣式的創新,隻有這樣才能使得媒體在激烈的新聞產品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 胡文龍.中國新聞評論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 謝明輝.新聞評論的受眾觀念[J].新聞大學,2000(11).
[4] 趙振宇.新聞評論改革,從自身做起[J].新聞研究導刊,2013(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