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4期

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路徑研究

任曉艷
2017年04月27日15:50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山西擁有豐富的口述歷史資源,很多的學者也借鑒口述歷史的形式建構了山西的整個歷史文化框架,使得很多珍貴的史料得以記錄並保存,但是整體來說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有限。本文旨在研究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路徑,一方面可以梳理、分析山西口述歷史的資源和傳播現狀﹔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大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效果,幫助山西民眾乃至全國全世界民眾了解山西。

關鍵詞:山西﹔口述歷史﹔傳播路徑

歷史乃“述往以為來者師也,經世之大略”。歷史不但有指導人類活動借鑒的意義,還有傳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眾的巨大作用。口述歷史作為歷史獨特的記錄方式,在現代社會方興未艾。

口述歷史是指通過影像和聲音結合的形式,記錄、傳播當事人的口述或表演。現代意義的口述歷史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逐漸演化成為通過影像、聲音的科學記錄方式來留存歷史、傳播文化。山西擁有豐富的口述歷史資源,研究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路徑,一方面可以梳理、分析山西口述歷史的資源和傳播現狀﹔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大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效果,幫助山西民眾乃至全國全世界民眾了解山西。

一、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現狀

近年來,山西出現一大批研究歷史、人文的口述史研究者,通過“口述歷史”再現了山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影響較大的有《山西抗戰口述史》《人物·晉商·口述史研究》《春天 我們出發》《店頭古村》等。這些研究成果建構了山西的整個歷史文化框架,使得很多珍貴的史料得以記錄並保存。本節從傳播學“5W”的角度對山西口述歷史的成果進行梳理,對它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進行評估,以此窺見整個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現狀。

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人類傳播活動的五個過程,即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效果,也被學界稱作“5W模式”[1]。接下來分別從這五個方面來梳理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現狀。

1.傳播者。傳播者作為制作口述史的主體,在傳播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傳播學中認為傳播者在整個傳播過程中發揮著把關人的作用。在眾多山西口述歷史的資源中,傳播者選擇了何種題材、何種媒介形態,都直接關系著傳播的效果和影響力。因此,傳播者在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中決定著受眾能看到何種口述歷史的內容和形態。

通過收集資料並研究發現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者主要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廣電媒體等,它們構成了制作、整理山西口述歷史的主體傳播者。

例如《人物·晉商·口述史研究》的作者孫麗萍是山西省社科院歷史所近代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與山西歷史文化研究。

《春天 我們出發》作為山西首部廣播電視口述歷史研究成果,以每個被採訪者的點滴回憶為藍本,描繪成65年山西廣電發展的歷史畫卷。這部集晚會視頻、圖書於一體的口述史研究是山西廣播電視台和太原師范學院“校台合作”的成果。

2.傳播內容。傳播內容主要是指在口述歷史的各種資料中記錄的內容。傳播內容的選題及內容的設計直接決定著口述歷史吸引力和影響力。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內容更多的是以抗戰歷史、名勝古跡、民俗古村落、考古等為主要內容的。

例如《山西抗戰口述史》一書中以史學家的角度,依托山西省社科院歷史所,記錄了山西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日軍的奴役和暴行,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漸覺醒、抗爭的一部具有集體記憶的歷史。“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山西省歷史學會會長張正明說,《山西抗戰口述史》是一部具有通史性質,真實地、立體地反映山西抗戰史的著作,是一部抗日戰爭的信史。[2]”

因此,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內容主要集中在抗戰歷史、民俗村落、名勝古跡等幾個方面,傳播內容面狹窄,並且對受眾的吸引力不是特別強。

3.傳播受眾。在信息海量的現代社會,誰抓住了受眾的注意力誰就獲得了一半的勝利。因此,受眾在傳播的整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內容中可以看出:《山西抗戰口述史》的受眾是關注抗戰歷史或者是有過親身經歷的人﹔《春天,我們出發》的受眾則是對山西廣播電視行業中的欄目、主持人等有一定的關注度的觀眾﹔《店頭古村》是以保護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當地的旅游為主要目的,以喜歡旅游、文化的人群為受眾的。

4.傳播媒介。傳播媒介是指在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中所借助的媒介形態,比如報紙、期刊、圖書、網絡、手機等。山西口述歷史傳播所借助的媒介形態主要有書籍、視頻。比如《山西抗戰口述史》的文字記錄﹔《春天,我們出發》的晚會視頻和文字記錄﹔酷6網關於山西太原店頭古村的視頻記錄等。

5.傳播效果。傳播效果是指在傳播過程結束之后傳播內容對受眾的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具體包括一些對受眾的行為、心理、知識、情感等方面發生的變化。但是行為、心理、知識、情感都是很難進行測量的。因此對傳播效果的評估一般都會採用發行量、收視率等可以量化的東西來計算。山西口述史傳播的媒介形態更多的是以圖書、視頻為主的,可以採用發行量、收視率和點擊量來進行量化。

例如《人物·晉商·口述史研究》在當當網、卓越亞馬遜都有銷售。此書於2011年4月1日出版,在卓越亞馬遜的地方史志銷售排行榜中居第2894位。在當當網中長達八年的銷售中僅有28人對此書作出評價。

從傳播學的5W模式看,山西口述史的傳播過程中主要是以史學、考古學者、媒體為傳播主體,他們在研究山西抗戰歷史、山西某個行業的發展歷史、山西民俗文化、山西古村落中通過對口述者的採訪、表演,最終用文字、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但是山西口述歷史在山西、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都不大。接下來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山西口述史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的瓶頸。

二、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困境

1.傳播主體集中。通過收集資料並研究發現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者主要集中在史學家、考古學家、民俗學者以及旅游愛好者,傳播主體呈現集中化的趨勢,沒有多樣化的呈現。這就導致了口述歷史的內容單調、形式單一,沒有體現山西歷史、文化以及人物等多樣化的人文環境。

2.精品力作與精良制作缺乏。山西口述歷史的研究資料中缺乏精品以及精良制作的大作。首先選題局限於抗戰歷史、民俗文化等方面,范圍比較窄,選題不具有創新性。其次在制作方面,粗制濫造,有些視頻的畫面吸引不了受眾,或書籍內容以一問一答的方式來編撰勾引不起受眾的閱讀欲望。

3.媒介傳播渠道單一。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渠道大多是通過電視、圖書進行傳播的。然而在新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渠道還禁錮在傳統媒體的范圍內,沒有積極的向新媒體靠攏、融合。這樣難免會在整個媒介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淹沒,也會影響整個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4.傳播受眾的需求偏向娛樂化。正如美國學者羅伯特·艾倫所言“在大多數情況下, 人們打開電視只是為了消遣和娛樂——看看情景喜劇、肥皂劇、喜劇、音樂電視、電影、體育報道、智力競賽節目……目的是要提供我們如下所謂各種各樣的情趣:身心放鬆、心理逃避、享受、愉悅、消遣或者諸如此類。[3]”因此,在全民娛樂化的氛圍內,口述歷史類的節目、圖書等內容不管借助的是何種媒介都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達不到最大的傳播效果。

三、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路徑研究

1.多樣化的傳播主體。在每個人都擁有麥克風的時代,個體逐漸代替傳統媒介成為傳播的主體。特別是自媒體的發達、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整個社會中的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成為傳播主體。因此山西的口述歷史不應該隻拘囿於研究歷史、考古、民俗的學者中,應該擴大傳播主體的范圍。例如電視編導可以選擇口述歷史的談話類節目、對口述歷史感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制作視頻或者紀錄片來記錄身邊已經快要消失的人物或事。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曲藝、民間美術等都可以採用口述歷史或者是制作紀錄片的形式進行保存和擴大影響力。

2.選題獨特。選題的好壞決定了傳播內容的角度和吸引力。關注受眾的需求,特別是那些對歷史感興趣的觀眾,想方設法的創新選題的內容、敘述的方式,以一種輕鬆、娛樂的形式呈現出來,滿足受眾的期待和心理。

比如最近大熱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該片雖不像《故宮》有恢宏的敘事角度,但以故宮為選題點,從小人物著手,敘述了在故宮修文物的一群有老有少的師傅們,把神秘、令人向往的故宮、文物和在故宮工作的人結合在一起,讓受眾一看就充滿吸引力。

山西口述歷史的研究一定要把握受眾的心理,滿足受眾的期待,從受眾的角度考慮確定選題。比如山西的考古口述史研究,可以充分借助考古的神秘性,挖掘考古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了解他們在考古報告和學術著作看不到的工作過程和細節。

3.多渠道的媒介傳播方式。在萬物皆媒的今天,媒介傳播的渠道直接影響著受眾的到達率。比如電視的受眾更多的是中老年人,手機、互聯網的受眾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因此在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中,比如關於“山西抗戰口述史”、“山西考古口述史”、山西晉商文化、人物口述史等這些題材除了圖書出版之外,還可以開發紀錄片、微視頻形式。在進行口述史的採訪、制作過程中,以視頻、解說詞結合文字的形式進行立體化的記錄,這種方式更易於傳播,傳播的媒介渠道也比較多樣。

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傳播方式與以往的紀錄片不同。它先是在青年亞文化聚焦的B站上意外走紅,完成了傳播影響力的“一級跳”﹔隨后在豆瓣網上引起了集群式的評論,即“二級跳”﹔最后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的推薦使得本片完成了最后的三級跳躍。這種在新媒體上的轟動效應也是之前紀錄片未曾發現的。因此,山西口述歷史的研究可融合微博、微信,甚至是豆瓣之類的社群網站等多種渠道來提高傳播效果、擴大影響力。

綜上所述,在山西口述歷史的傳播過程中要從豐富傳播主體、創新選題和形式、拓展傳播渠道等方面來擴大傳播效果。隻有這樣山西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才能得以記錄和保存,為子孫后代留下獨有的記憶。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羅朝暉.集體記憶與歷史重構——評山西抗戰口述史[J].歷史教學,2006(12).

[3] 羅伯特·艾倫.重組話語頻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0.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