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借助外力融合,能否破解新媒“叢林法則”?

張天培 研究事兒
2017年06月07日14: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最近傳媒界的各種高峰論壇、學術研討會,討論得最多的就是傳統媒體融合過程中內容與渠道的問題。做好內容的同時,我們總要強調渠道的重要,但渠道重要並不意味著一定都要絕對佔有。在渠道多變多樣的新媒體時代,傳播有時也不妨借借外力。

傳播渠道是報道內容的“傳送帶”“分發器”。搭平台、建渠道,最終還是為了能讓內容傳播開來。傳統媒體能推出自己的平台、渠道,當然是上上之選,但讓好內容在多樣的渠道中順暢流通,也不失為傳統媒體在新的媒體格局中“活”起來的有效辦法。

那麼,傳統媒體應該如何成功、有效地借助“外力”融合?研究事兒這就和大家一起,探求良方與良藥。 

1.懂內容、會技術,10秒就能“征服”你

——運用梨視頻、秒拍等短視頻類應用,搶佔“吸睛”高地 

近兩年來,一些以短視頻為主打、具有媒體屬性的應用,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傳統媒體也在適時、積極地並身與此,期待利用梨視頻、秒拍等短視頻應用,搶佔人們對此類媒體依賴的制高點。

以梨視頻為例,它的理念是利用人們“碎片化”的時間,用30秒到3分鐘之間的短視頻,展現事件最核心、最精華的部分。一方面,它對聚合內容進行深度編輯﹔另一方面,它可以同時進行獨家的原創性內容播報。

作為傳統媒體,可以為梨視頻提供時政類信息以外的新聞素材或成品,通過網站的再次編輯與二次傳播,擴大初始媒體內容的傳播影響力。這樣的合作,利用了梨視頻優秀的新媒體編輯團隊,用一種更加符合短視頻類產品用戶的接觸習慣的方式,有重點地選擇與編輯。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有更多的和“特定人群”打交道的經驗。

秒拍,是一款主打10秒短視頻的應用。應用聚焦在普通用戶群體中,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上傳自己制作的視頻產品。一些媒體機構也會利用“秒拍”制作新聞類視頻,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制作的短視頻系列“晨美麗的兩會聊天指南”,在秒拍平台上推出后,短短幾天時間,累計點擊量便超過500萬。

秒拍的創始人韓坤曾經說過,短視頻踩上了4G的鼓點。技術的革新,給新的媒體形態帶來了機遇。可以說,技術與媒體策略的結合,成就了秒拍。也為傳統媒體的內容傳播添了磚、加了瓦。 

2.強數據、善分析,來過就要留住你

——聯合今日頭條、ZAKER等聚合類新聞媒體,客觀精准投放 

今日頭條、ZAKER是大家熟悉的新聞聚合類媒體。通過大數據挖掘、精准算法,力求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產品,具有定制化、個性化,以及海量信息的特點。

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ZAKER,它們走出了一條以信息篩選為王的路,力圖打破新媒體時代“信息飢餓”與“信息爆炸”並存的窘境。通過為用戶篩選更有用的信息,獲得用戶的信賴。說到底,它們要做一件事兒,就是要比你還要了解你自己!

那麼,傳統媒體的內容產品是否能進他們的“法眼”呢?答案是肯定的。傳統媒體擁有採訪權優勢,商業網站大部分的新聞來源都源自傳統媒體。既然傳統媒體掌握著內容的主動權,那麼聚合類新聞網站有什麼獨家秘籍呢?

根據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的說法,今日頭條會根據人的特征、環境特征、文章特征等三組數據進行信息推送。

作為資源互補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數據資源的回饋和掌握,有助於傳統媒體對新聞進一步跟進與報道。實時的數據更新,真實地反映了用戶對信息內容的需要與偏好,幫助傳統媒體隨時調整后續報道的內容和角度。

正因為如此,很多傳統媒體通過多種形式和今日頭條、ZAKER進行合作。以今日頭條的頭條號為例,傳統媒體將新聞“二次落地”,頭條號對其進行整合、篩選、傳播,突出互聯網移動端的優勢,為新聞內容造勢,增加曝光率。同時通過大數據應用,不斷調整呈現內容,培養了一種以用戶為導向的新聞報道方式。

另外,傳統媒體與ZAKER合作上,有一點非常值得一提。一些地方媒體與ZAKER“聯姻”,“借船出海”,在移動端等網絡應用中,利用ZAKER的技術優勢、平台資源,推出自己的新聞產品,大大地節約了開發新媒體的技術成本、人員成本,做得比較好的有ZAKER廣州、ZAKER武漢、ZAKER沈陽等等。 

3.保勢頭、會布局,最終就為吸引你

——挖掘微博微信等傳播渠道,拓展“孵化”思路 

移動端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新媒體的概念也一直在變化。所謂的“新”,就是指不斷出現的、區別以往的,具有很強的時間相對性。新媒體從我們原來說的互聯網,發展到微博微信這種新興的傳播渠道,再到今天,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新媒體。今日頭條、梨視頻、ZAKER這種傳播形式的存在,是不是成為今天對“新媒體”的定義了呢?

微博微信從最開始單純的用戶自娛自樂的平台,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兼顧“新媒體”傳播內容的載體。我們上面提到的秒拍,便是嵌入新浪微博的官方視頻應用。 

微博微信在為“新媒體”提供話語空間和用戶人群的同時,也在為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內容提供傳播渠道。截至目前,國內的主流媒體幾乎都擁有了自己的法人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以此來傳遞自己的新聞內容,甚至首發信息。

這種搭載式的傳播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媒體內容、“新媒體”的孵化作用。通過對信息的海量傳播和病毒式裂變,激發了內容生產者的活力,大大提高了媒體的影響力。

世界那麼大,有什麼不可能呢?

也許有人會問,這種孵化作用會不會因為平台的消解而消失呢?就像很多人在問,微信、微博還能活多久?會不會像當年火過的飛信、人人網,有一天可能會慢慢被其它媒體形式所取代?

任何一種媒體形式的存在,都具有這個時代的鮮明特點,代表了人們當下最真切的需求。某種形式的媒體會不會繼續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看透時代變換,創造出一種人們喜歡的媒體形式,生產出人們需要的產品。

說了這麼多,其中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傳統媒體的內容產品變現及傳播主動權問題。借助“外力”可以拓寬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有助於提升傳播效果,但是,當傳統媒體的優質內容在別人的平台上無限傳播,讓人家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傳統媒體恐怕就要吃無法變現的虧了。我們常說要用互聯網思維、新媒體思維解決媒體融合的問題,其中其實蘊含著更加深刻的道理——傳統媒體人不光要懂內容、懂渠道,還要懂與新媒體相關的法律與經營,懂得一切新媒體環境中的“叢林法則”。

撰稿/編輯:張天培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