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外紀錄片人相聚上視節 升級創作理念擁抱產業大時代

張禎希
2017年06月14日09:47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升級創作理念擁抱產業大時代

“放到現在,懷斯曼還會流行嗎?”在昨天舉行的上海電視節紀錄片論壇上,不少一線紀錄片人提到行業內容變化———紀錄片正在越做越短,一些隻有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的“短視頻”“微紀錄”點擊破百萬,成為業界焦點。

新的業態變化與新媒體平台的崛起密切相關,為滿足碎片化的欣賞習慣,紀錄片人也在嘗試積極迎合。但單純地將內容精簡並且平移到網絡而造就的形式之“短”,只是最淺表的時代適應方式,想要讓紀錄片真正“趕上趟兒”,需要的是創作理念的全面升級———如何擴大內容的信息含量、開拓年輕化的敘事策略,如何將互聯網的分享精神融入內容創作中去,從而進化出真正不同以往的時代新產品,才是“快時代”為紀錄片帶來的良性發展之思。

每分鐘不少於20個鏡頭

“短一點”很重要,但“短”並不是吸引當下觀眾的關鍵。文獻紀錄片《筑夢路上》的熱播是最佳佐証。這部呈現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歷史的紀錄片,採用的是25分鐘一集的“短體量”。作品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甚至超過了同時段的熱播電視劇。導演夏蒙介紹,最初確定一集25分鐘的篇幅正是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欣賞習慣,但在后來的播出中發現,真正吸引觀眾的倒不是篇幅短———某頻道連著播出八集,同樣收視不錯。夏蒙表示,其實是鏡頭敘事節奏的原因。“拍攝前我就立下規定,拍攝不帶變焦鏡頭與搖臂,盡量用短鏡頭,每分鐘的鏡頭呈現不能少於20個。”

在紀錄片研究者林旭東看來,觀眾對於“短視頻”的熱情歸根結底是對巨大信息量的追求。近期,一部聚焦社會事件的政法類美國紀錄片憑借極高的收視與口碑,成為近期紀錄片界的大事件。它的走紅被業內人士歸結為拍攝理念的全面升級———紀錄片全方位地展現真實案件,除了案件審判過程本身的戲劇性發展外,鏡頭觸及大眾文化、兒童教育、階層問題、司法體系等各個方面,堪稱一部展現當代美國社會現狀的“百科全書”。而這種集集推進、以小切口照射大格局的敘事手段,恰恰是熱播美劇的慣用法。

基於共享平台玩出新思路

基於新媒體平台而產生的新藝術樣態,到底應該什麼樣?事實上,在精簡、平移之外,基於共享平台的內容創新,可以玩出不少新思路。可以預見,全民參與帶來的內容分享與整合,正在為互聯網、為紀錄片創作領域提供越來越多靈感。

某大型視頻社交網站邀請了生活在各地的網民,拍攝下2010年7月24日這一天的生活。在收集到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網友提供的4500多小時的生活素材后,導演團隊對其進行了專業的剪輯整合,90分鐘電影紀錄片 《浮生一日》一誕生就令業界驚艷不已。在這樣一個沒有主角、情節沖突缺失的紀錄片中,觀眾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生,恰恰擊中了互聯網精神的內核———分享性與參與感。

相關鏈接

近日,“中國紀錄片聯合簽約和發布儀式”在上海舉行,眾多中外紀錄片人匯聚一堂。多部題材多元、制作精良的紀錄片作品揭開面紗。

《大上海》:立足“百年中國看上海”的定位,通過全景式回顧上海開埠170多年的發展進程,以在歷史上有回響的人物和故事,講述上海城市精神,回答上海何以成為中國的海,上海何以成為中國連通世界的海。

《火星計劃》:一檔攜手FOX 以及國家地理的宇宙探索類節目。展現人類從仰望星空到2033年登陸火星的全過程。紀錄片將展現六位中國名人前往NASA宇航基地、摩洛哥、北極等地接受全面訓練的過程。

《追眠記》:在壓力重重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睡眠危機。紀錄片直擊國人睡眠狀況,通過歷史地理、社會觀察、科學實驗的角度,講述一個個關於睡眠的故事。

《生命裡》:描述了病人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中的豁達、平和與深邃,也展現了家庭、醫護人員、志願者們的關愛之於生命尊嚴的重量。

《本草傳》:由高收視紀錄片《本草中國》的原班團隊打造。紀錄片再次聚焦中草藥,帶領觀眾感知早已融入中國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傳統中醫藥文化。

《二十四節氣》:運用天文地理、動植物學、農學等科學方式,解密中國農耕社會創造的節氣觀念所蘊含的高度智慧。

《中國美》:一部將古典意蘊與現代質感融合的紀錄片。邀請譚盾、楊麗萍、蔡國強、王家衛、林懷民、王澍等中國藝術家,展現中國式美學。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