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5期

盛開的民族語電視節目之花——

從《擺古》談民族語電視節目創新創優與融合發展

熊敏
2017年06月20日09:00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民族語電視節目是特指由地方電視媒體推出的、融入了民族語這一獨特語言表達元素的節目形式,它以所在地區為目標市場,以區域性觀眾群體為主要定位,受到觀眾的喜愛而得以生存發展。本文以廣西柳州的一檔民族語電視欄目《擺古》為樣本,分析其受眾需求、現狀特點,總結其創新創優的經驗,同時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就其如何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化解與推廣普通話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民族語電視節目﹔受眾需求﹔創新創優﹔《擺古》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民族語紛繁復雜,各有特色,正因如此,不同地區的民族才有了民族語電視節目的需求。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活著多個民族,其中以壯族、漢族、苗族、侗族、瑤族居多。柳州是廣西的工業重鎮,是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旅游名城,也是新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全國知名的汽車城。柳州下轄有融水苗族自治縣和三江侗族自治縣,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融合,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語——桂柳話。柳州市廣播電視台的《擺古》就是一檔用桂柳話播音主持的民族語電視欄目。

《擺古》從柳州民族語“板古”中演變而來,相當於北方人講的“侃大山”、四川人講的“擺龍門陣”。2007年,柳州市廣播電視台開辦了一檔電視雜志類欄目《城事報道》,《擺古》是其中一個小板塊,主題定位為民族語類民生新聞、文史節目,即以民生新聞為主,兼談家長裡短,反映世間百態。節目內容帶有強烈的市井文化色彩,側重柳州的歷史典故、人文逸事、名勝古跡、民風民俗、飲食起居、鄉野趣聞等。由於主持人講的不再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而是“柳味十足、輕鬆詼諧”的柳州地方民族語,節目一經推出就很快拉近了與本土觀眾的距離。該節目的內容都是市井民生、人文故事,觀眾覺得十分新鮮。隨著觀眾的反響越來越強烈,節目的時長也在不斷增加,從5分鐘增加到10分鐘,到了2008年元旦,《擺古》改版成了時長26分鐘的獨立欄目,每周六期,每周一到六在柳州新聞頻道18:30播出,成為了一檔深受柳州當地觀眾喜愛的民族語電視欄目。

本文以《擺古》為例,分析民族語電視節目的受眾需求、現狀特點,總結其創新創優的經驗,同時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就其如何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化解與推廣普通話之間的矛盾進行思考。

一、受眾需求

受眾的需求是民族語電視節目興起的內因。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為經濟建設騰飛興奮喜悅的同時,對各種文化形態的出現也採取了越來越寬容的心態。在物質條件已經獲得極大豐富的今天,受眾的心理出現了要求滿足自信心、尋找地域歸屬感這樣更高層次的需求,過去單調的媒體信息已經無法滿足如今的受眾了。他們對鮮明的媒介地域特色有著強烈的需求,同時,社會文化環境也呈現著多元發展的趨勢,民族語電視節目就是憑借其與地域文化的接近性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滿足了豐富快捷的現代生活中人們釋放壓力、獲得這種對本土文化認同和呼應的需求。可以說,正是因為滿足了現代觀眾的要求,民族語電視節目才得以出現和發展。

正是因為本地區的民族語言包含了一定的民俗習慣、文化傳統、心理積澱等信息,所以《擺古》與柳州本土的觀眾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它以豐富的節目內容、新穎的節目樣式和極富親和力的講述方式,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在18:30的非黃金時段,收視率從最初的2%不斷提升到5.77%的月平均收視率(央視索福瑞數據),單期節目最高收視率達11.19%,其收視份額和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本地的品牌欄目,連年穩居全廣西專題類節目的收視排行前茅。

二、現狀特點

民族語電視節目經過多年的發展,形式更加多樣,特色更加鮮明,有民族語欄目劇、民族語新聞、民族語頻道、民族語動畫片等,受眾具有很強的固定性,且地域性明顯。1994年10月創辦的《霧都夜話》迅速帶動了民族語電視節目的潮流,隨后重慶電視台的《生活麻辣燙》,四川電視台的《天府龍門陣》《新聞書場》,四川人民廣播電台的《吃在成都》等相繼成為名牌。2004年元旦,杭州電視台西湖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開播,採用杭州話作為播報語言,主持人在演播室裡連說帶比劃,嬉笑怒罵,一時間,“阿六頭”成了杭州市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擺古》從創辦之初就明確了自己的節目定位:採用民族語,以民生新聞為主,兼談家長裡短,反映世間百態,講述城市歷史,在節目樣式上形成了自身特點。

一是確立了節目報道“差異化”的風格,用民族語說新聞,強調節目的“故事性”。與其他時政新聞欄目不同,《擺古》的表達方式不再是字正腔圓的播報腔,而是側重於“擺”,也就是用“說新聞、講故事”的形式來做節目,同時在選題、表敘形態、包裝手段上,也力求與其他欄目形成互補,從而凸顯自己的特質。

二是運用“市井民生、人文故事”這些元素,與熱點時事話題巧妙結合,突顯濃郁的本地人文情懷。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擺古》策劃推出了10集的《百年辛亥•柳州風雲錄》,每天一集,十集連發,形成了很大的聲勢,得到各界的好評。又如2016年慶祝建黨95周年之際,《擺古》在“街頭巷尾”和“有古來擺”同時啟動專題報道,濃墨重彩,講述柳州老一輩共產黨員的革命斗爭歷史,熱情頌揚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盤點柳州紅色人物,效果明顯。

三是找准了挖掘節目內容的“富礦”。柳州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當前國家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擺古》作為一個以弘揚地方歷史文化為己任的電視欄目,大有所為。如其推出的“柳州老街”系列報道,講述柳州歷史上有名的街道如映山街、沙街、谷埠街等的風雲變化,挖掘它們留下的城市記憶和人文內涵,再結合現在發生的巨大變化,翻閱歷史、融入新貌,喚起大家熱愛柳州、建設家鄉的情懷。

三、創新創優

電視是個充滿挑戰的行業,創新是永恆的話題。創新不僅是電視生存與競爭的需要,也是提升節目創作水平的原動力。自從創辦以來,《擺古》積極探索拓展符合時代要求和受眾審美需要的節目樣式,緊貼時代脈動,創新內容表達,帶動節目質量的飛躍,不僅節目收視率和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還在欄目影響力、受眾知曉率、主持人知名度等方面實現了全面豐收。

(一)大批量的社會化活動

從2007年的“海選主持人”、2008年的“擺古主持民星大賽”、2009年的“少兒擺古大賽”,再到后來的“外國人擺柳州古”等一系列社會活動,大大提升了欄目的社會影響力,從民間海選出來的“草根”主持人也迅速成為柳州家喻戶曉的本土明星,老百姓都把《擺古》當成是自己的“本土名牌”。事實証明《擺古》的民間路線是正確的,今后各種社區行、鄉村行、壟上行等各種《擺古》冠名的活動應繼續進行下去。

(二)獨特包裝手段推廣欄目

《擺古》在柳州本地率先推出了電視節目主持人動漫版的系列宣傳片,幽默風趣的人物形象、獨具特色的宣傳用詞、富有地域特色的配樂,很快就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很多家庭傍晚時分打開電視機,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吃飯一邊收看,牙牙學語的小朋友也會俏皮地模仿著卡通主持人,奶聲奶氣地說“每天都是六點半,想聽古仔這邊看,阿明哥又來同你擺古了啵”。動漫版的《擺古》宣傳片可謂深入人心。

(三)“真人秀”打造明星

《擺古》積極拓展節目之外的“線下活動”,走工廠進學校到社區,利用各種趣味活動迅速拉近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這種零距離的親密接觸,比起現在各大衛視的各種明星“真人秀”要早幾年出現。幾名從民間海選出來的主持人很快就在柳州成為名聲赫赫的明星,不僅提升了欄目的影響力,也帶來了客觀的經濟效益,如“光頭哥”郭琛原是一名下崗工人,成為《擺古》主持人后,他一躍成為柳州炙手可熱的名人,分別獲得了一家房地產、桂飄香月餅、柳府酒的廣告代言。剛剛走出校門、負責“聊天”環節的美女主持張卓也獲得了美容品牌的廣告代言。他們的經濟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命運由此改變,這樣的成功在本地所有媒體中是前所未有的。滿城隨處可見他們的廣告形象,《擺古》更是成為全城熱議的話題,這也充分顯示了民族語電視節目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四、融合與思考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在的人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視聽體驗,收看電視節目的載體也不再僅僅局限於電視機,利用電腦、手機收看節目視頻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態。《擺古》欄目創辦以后,很快就開始考慮利用新的媒介來傳播節目內容,擴大節目影響,如率先利用廣電網設立了《擺古》的節目頁面,使《擺古》的節目資源得到了立體的開發﹔2009年,又在《街頭巷尾》環節中增加了《掌上萬像》,觀眾拍的照片、視頻都可以投稿,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行使話語權的平台﹔2012年,把《掌上萬像》改為《世間萬象》,通過征集觀眾拍的照片、視頻,利用新媒體的平台優勢,反映柳州“正在發生”的各種事件,重在表達觀眾感受,起到“另一隻眼看柳州”的效果﹔新媒體方興未艾,現在《擺古》更是跟新媒體全面對接,觀眾用手機來點擊收看《擺古》的節目視頻已經成了家常便飯,非常方便快捷。

但是,《擺古》畢竟是一檔民族語電視節目,也有自身的局限,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時常有人抱怨“聽不懂”。

民族語電視節目的受眾會有兩個極端的傾向:聽得懂的當地受眾會倍感親切,追捧有加,節目內容也時常會成為他們的熱門話題,目標受眾穩定下來后也會形成一種收視期待﹔聽不懂本地民族語的受眾則很難接受,繼而轉換頻道。由此可見,民族語電視節目的收視群體是相對固定的,但是,我們既不能失去那些喜愛民族語的受眾,但也不能長期排斥另一類不懂此民族語的受眾。所以《擺古》始終堅持上字幕,就是為了通過普通話的字幕來取得兩者的平衡。普通話字幕解決了后一類受眾對節目內容的理解問題,更在一定程度上同時保護了民族語和普通話,一方面,外地人、年輕人可以通過收看民族語電視節目更好地學習地方民族語,防止民族語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失傳﹔另一方面,也不違背國家關於廣電節目推廣普通話的規定。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海量的數據已成為各行各業競爭和轉型的核心,傳統媒體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尤其是對於立足本地化、走地域性特色的民族語電視節目來說,更是面臨著重重的壓力,一時間,人們對本來就身處弱勢地位的民族語電視節目憂心忡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它們並沒有因為新媒體的出現而消亡,就發展而言,歸根結底還是適者生存。如何保持原有優勢繼續生存、甚至發展提升?主動擁抱新媒體,向全媒體轉型,這是《擺古》的必然選擇,也將是一個痛苦蛻變的過程,從節目內容的選取到表達方式的改變,《擺古》需要重新定位,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新模式,隻有這樣才能化蛹成蝶,再創新的輝煌。

五、結語

民族語作為一種人們交際的符號系統與工具,承載著厚重的地方歷史文化,對研究和弘揚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增強愛國主義,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民族語本身的存在就顯示了56個民族的存在合理性和民族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保護和傳承民族語言,保護文化形態的多樣性,就如同保護大自然的物種多樣性一樣重要,所以,把地方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做好,也是在為傳承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做貢獻,這就是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在民族地區發展中特有的社會價值。隻要我們准確把握度的問題,把握好它的傳播范圍,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就一定能夠與普通話廣播電視節目和諧共處,互補互榮,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柳州市廣播電視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