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實務教學的保障機制
20世紀初期,中國出現新聞教育,以1918年北京大學成立新聞學研究會為起點,新聞教育已近百年。由於新聞教育具有鮮明的應用性特點,新聞實務教育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早期的新聞實務教育,主要是圍繞辦報所需實際業務開展實務教學,主要是採寫編評攝。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的新聞教育大發展,教育部數次修訂本科專業目錄,隨著學科的擴充和專業名稱的變化,新聞實務的提法,逐漸過渡到新聞傳播實務、廣電實務、廣告實務、新媒體實務、編輯出版實務等。
進入融合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實務教學到底應該怎麼改?這是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為例,在2016年的培養方案中,4個專業(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的共同必修基礎實務課是5門課:新聞實務基礎、數字傳播技術應用、音頻視頻內容制作、新聞攝影、跨媒體傳播實驗。這樣的課程設置,打破了以往基於報紙採編業務的實務課設置傳統,呈現出鮮明的融合媒體特征。但是,並非所有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的實務課程設置都能像中國人民大學這樣與時俱進,目前課程設置陳舊、內容陳舊的現象仍比較普遍。如何改革,才能讓新聞傳播實務教學跟上媒體發展的步伐?本文從課程設置、師資配置、實驗教學條件、實習安排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課程設置
新聞傳播院系的各專業,歷來是實務性很強的專業,同中文專業、歷史專業不一樣。過去,傳播方式隻有文字,后來有了圖像,現在完全不同了,文、聲、圖、像,直播、VR、游戲……花樣越來越多,文字與視聽整合,內容與營銷交織,傳播立體化、全方位、互動化,發展越來越快。
新聞傳播實務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迫使新聞傳播教育也要隨之改變。過去,拍電視新聞、制作紀錄片、當主播、做直播,這些都是廣電專業實務課的內容,但現在,媒體都在招會拍短視頻的人,新聞學專業要不要多教點原來屬於廣電專業的課程?又如,數據新聞很熱,可是數據新聞的背后,除了選題屬於新聞學專業的教學內容,與之相關聯的圖形設計、數據挖掘甚至編程技術,學生要不要學?
我認為融媒時代的新聞傳播實務教學,可以大致劃分為以下四塊內容:
1.內容生產,包括文字、攝影、音視頻,以及採用新技術生成的內容,HTML5、VR等。傳統的新聞採寫只是內容生產的一部分,卻是最基礎的部分。內容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新聞,也包括各種泛資訊類的內容。
2.內容包裝,包括審美和設計,加強內容的視覺、聽覺呈現質量,令專業優質的內容生產(PGC)與用戶生產(UGC)區別開來。
3.技術基礎,包括基本軟件應用(可視化設計和音視頻編輯)、計算機編程基礎,新媒體技術應用(無人機、直播、VR等)。
4.廣泛傳播,包括公共關系、廣告、市場營銷、網絡傳播、大數據等。
以上四塊內容互相交叉滲透,比如數據新聞,就融合了新聞選題、技術手段、數據挖掘、可視化呈現,要進行有效傳播,學生必須具備這樣的融合思維。
實務課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與理論課讓學生讀書思考不一樣,需要老師花較多時間手把手地教學生,因此班級人數不宜太多。美國大眾傳播教育認証委員會要求,一些技能訓練的課程,班級人數不超過20人。但國內高校由於實務課教師缺乏,班級人數通常較多,教師要完成學校的工作量要求,隻能減少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減少討論時間,久而久之,名為實務課,實難達到真正的教學效果。
師資配置
實務課有不同種類,教師有從業經驗固然好,沒有從業經驗也不一定就教得不好,不能一概而論。現在有各種交流渠道,學習資源很多,一些涉及新媒體的實務課,年輕教師適應快,隻要關注業界動態,主動學習,多與業界交流,可以彌補實務經驗的不足。近年來媒體轉型,不少優秀媒體人轉入學界,這對充實高校新聞傳播實務教學師資也是一個好機會。
實務課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從業經驗的問題,而是高校的考核機制。雖然教育部要求高校辦出特色,但在建設“雙一流”大學和學科的指標體系下,申報項目、發表論文仍是考核教師的硬指標,而教學反而退居其次。
實務教學很多情況下需要師傅帶徒弟般手把手地教學生,學生要學好新聞傳播實務,需要大量練習,老師要花時間與學生討論指導作業。對於各類項目和論文,進行量化統計相對容易,而教學則難以進行量化統計,更難以在高校之間進行比較。教師如果在教學方面投入太多而得不到回報,積極性就會受挫。
實驗教學條件
新聞傳播實務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務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實務教學所需的各類設備,如電腦、照相機、攝像機、無人機、VR相機等,以及實驗室環境搭建,如攝影棚、錄音室、多功能演播廳、多功能電腦實驗室、大數據實驗室等。除硬件設施建設外,還包括軟件建設,即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的管理、實驗教師的合理配置等。
在紙媒時代,所需的器材較為簡單,主要是相機。當攝影數碼化后,暗房和沖晒設備被淘汰了,但數碼相機不斷更新換代。進入電視時代,所需要的器材和實驗環境就復雜得多,除了攝像機,還有周邊配套設備、視頻編輯和后期處理系統、虛擬演播廳等。進入大數據時代,一些高校還建立了大數據實驗室。
無論是攝影攝像器材還是各類實驗場所,這些都是硬件。好的硬件,如果沒有好的管理,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而高校由於受政府採購、資金使用要求等限制,不可能總是配置最先進的硬件,因此,加強管理,讓已有設備和實驗條件發揮最大功能,則顯得更加重要。
實務教學所需的器材以及配套的實驗室,是開展新聞傳播實務教學的有力保障。各家新聞傳播院系的目標定位、客觀條件不同,沒有統一標准,可結合自身特點來建設,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做法。總之,加強管理,物盡其用,讓硬件和軟件盡可能發揮最大效用,才能為實務教學提供有力保障和服務。
實習安排
傳統新聞教育非常重視實習,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學生要在老師帶領下到媒體進行一個學期的實習。現在很多學校的實習時間被大大壓縮,一般是4∼8周。由於需要實習的學生數量龐大,媒體的接納能力有限,學校無法為所有學生安排實習,很多實習崗位由學生自己找,能否專業對口很難說,而且一些單位把實習生當廉價勞動力的現象時有所聞。
媒體實習是對學校實務教學的重要補充,但實習工作也面臨各種困難。一些有影響的媒體集中在一線城市,外地學生到一線城市媒體實習需要較高成本,導致學生的實習積極性不高。
面對這種情況,需要高校在安排學生實習方面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辦法,積極開拓本地媒體、公關廣告公司、政府機關新媒體事業部、在線實習等多種渠道,根據學生意願安排實習,及時收集實習反饋,通過優勝劣汰,保留優質實習基地,淘汰不良實習基地,令學生真正從實習中受益。
結 語
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新聞傳播領域不斷擴大,要做好實務教育,需要從課程設置、師資、實驗室建設、實習安排等多方面綜合努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非常重要。老師不可能把未來媒體工作需要的所有知識都教給學生,但賦予學生學習的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在這個時代尤為重要。(作者為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