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題材電視劇期待迎來新高峰 兩方面入手尋突破

作為中國電視劇創作最重要和穩定的題材之一,軍事題材以軍旅文化、軍事斗爭、軍人情感、軍營生活為表現內容,具有鮮明的敘事特征和審美風格,深受觀眾喜愛。從再現革命戰爭年代的崢嶸歲月,到描繪當前新形勢下的軍旅故事,軍事題材電視劇高揚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主流價值觀,生動展現人民軍隊的發展歷程、建設成果,以及軍人的精神風貌、情懷擔當,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21世紀以來,我國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勢頭強勁,先后出現了《亮劍》《士兵突擊》等藝術性、思想性俱佳的高峰之作。然而,隨著影視主流觀賞人群的更新迭代,其他樣式種類的文藝作品數量激增,軍事題材電視劇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和機遇。雖然創作者不斷在表現手法、呈現方式等方面探索創新,開拓出一些頗具價值的新思路,但能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作品數量有限,形成輿論焦點乃至文化現象的精品更是鳳毛麟角。為扭轉這一局面,我們需要從軍事理念與影視觀念兩方面入手,尋求突破。
拓寬題材類型 探索新穎視角
當下的軍事題材創作已形成多樣化的創作格局。其中既有《解放》《太行山上》《長沙保衛戰》《彭德懷元帥》《絕命后衛師》等聚焦革命戰爭歷史和重大革命事件,展現我軍將領韜略風採、戰士英勇忠誠的革命歷史題材,也有諸如《我的兄弟叫順溜》《民兵葛二蛋》等表現草根英雄人生經歷的英雄傳奇,還有以當代軍隊建設為主要內容,直面新形勢下新課題的《火藍刀鋒》《熱血尖兵》等當代軍旅劇,以及《霓虹燈下的哨兵》《鐵道游擊隊》等紅色經典翻拍。
在此基礎上,創作者進一步拓寬軍事題材的表現對象,發掘既有作品尚未呈現、對觀眾而言頗具神秘感的兵種和軍旅故事。比如《三八線》實現了抗美援朝題材作品零的突破,對回望這段國家記憶起到積極作用﹔《第一傘兵隊》將重心放在“傘兵”這支特殊隊伍上,對我國第一支傘兵部隊的誕生及作戰歷史進行了生動描述。當代軍旅劇也不乏這樣的創新:《反恐特戰隊》首次聚焦反恐題材,講述反恐一線戰士們的成長與生活﹔《艦在亞丁灣》作為第一部全景展示我國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的電視劇,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紀實性。這些兼具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的劇集,從多個側面、不同角度對我國的軍史、軍事、軍人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藝術呈現,在彌補題材空白的同時也突出了視角的新穎性、獨特性,增強了劇集的吸引力。
創新表現手法 塑造豐滿形象
軍事題材在表現手法方面求新求變,催生出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趨勢。首先,一些劇集在既定類型特色的基礎上,有機融入青春偶像、家庭倫理、懸疑、警匪、喜劇等元素,使內容更為豐富多元,契合當前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審美需求與收視偏好。
其次,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刻畫人物,創作者在敘事手法上不斷嘗試創新。比如《我是特種兵》採用倒敘和閃回等方式,令多個時空交匯疊加,多條線索參差交錯,劇情發展一波三折,既在預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送紅軍》則採用冰糖葫蘆式的結構,融合中國章回小說和美劇的敘事特色,穿插講述長征中十位普通紅軍戰士的經歷。十個故事各自獨立,十個人物相互關聯,交錯於劇情發展之中,環環相扣並不斷向前推進,使劇情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提升了觀眾的興趣與期待,實現了對湘江戰役、遵義會議等人們耳熟能詳的革命歷史事件富有新意的表達和傳播。
再次,軍事題材在塑造英雄形象時努力摒棄以往高大全、臉譜化的套路,從一味地仰望、拔高轉向平等的理性刻畫。在革命歷史劇中,順溜、葛二蛋等富有血性的草根英雄以及馮天魁、車道寬等有血有肉的愛國將領既不乏人性閃光點,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弱點與不足。這種復雜性和多面性不僅使人物有質感、接地氣,令觀眾心生親近,也使得其成長戰斗過程更富戲劇張力和傳奇色彩。在當代軍旅劇中,庄焱、姜竇、湯小米等新一代青年軍人身上既充滿拼搏奮斗的陽剛之氣,又不失時尚帥氣的青春之美﹔譚曉琳、鄭遠海等知識型軍人形象更是凸顯了人民軍隊在邁向現代化、高科技進程中所彰顯的嶄新面貌。這些極具個性魅力的軍人為了保家衛國歷練成長、作戰犧牲,在有效吸引網絡時代年輕觀眾的同時,用責任、使命、擔當、榮譽等軍人氣質浸潤、震撼他們的心靈,使主流價值觀得到了自然豐沛且有效的傳達。
把握創作尺度 重視價值傳達
在商業化、娛樂化的大潮中,創作者在浮躁心態的驅使下,曾炮制出一些胡編亂造、歪曲歷史、消解崇高的神劇、雷劇,對軍隊和軍人形象產生了負面影響。經過各方努力,這種狀況得到了有效遏制。接下來,如何進一步突破創新,解決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成為軍事題材發展的當務之急。
當今世界軍事發展迅速,中國的軍隊職責和軍事理念也隨時代和局勢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軍人面臨著一系列新任務、新挑戰。這些都為題材開掘提供了廣闊空間。尤其是在當前大力推動科技興軍的新形勢下,電視劇創作也呼喚深入表現尖端科技元素和創新軍事思想的高科技軍事劇出現,以真實反映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滿足廣大“軍事迷”的收視期待。
在藝術表達方面,軍事題材則須在勇於創新突破、摸索觀眾口味與堅守藝術底線之間把握好“度”。當下有的劇集以言情套路、娛樂元素迎合某些觀眾的世俗趣味,使人物深陷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情感糾葛中,失去了軍人這一特殊人群應有的形象特質,偏離了原有的敘事重點和審美追求﹔有的劇集過於夸大人物的“個性”“棱角”,在處理個人英雄主義的彰顯與遵守組織紀律,聽從指揮與服務大局之間的關系方面有所偏頗﹔還有些劇集一味追求“大片”的奇觀效果,滿足於各類新式武器的展演和激烈戰爭場面的營造,使人物形象及其蘊藏的精神內涵被淹沒在一片視聽元素的狂轟濫炸之中﹔也有些創作者欠缺軍事常識和專業知識,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生搬硬套,使作品出現明顯的破綻硬傷,有損劇集的專業水准。在今后的創作中,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在價值傳達方面,當下大量劇集力爭通過故事講述,提煉能凝聚鼓舞軍心民心的“軍魂”,比如《兵峰》中的“缺氧不缺精神”、《火藍刀鋒》中的“刀鋒精神”等等。但它們的社會影響力與之前《亮劍》面對強大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的“亮劍精神”,《士兵突擊》不拋棄、不放棄的“鋼七連精神”相比還是略遜一籌。后者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力作,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從真實可信的劇情、典型生動的人物中,深入開掘出緊扣時代脈搏、呼應現實人心需求的精神理念。可見,創作者唯有准確把握社會轉型發展期出現的新潮流、新動向,既在經驗和現實層面,也在理想和價值層面開掘時代的向度、生活的廣度和精神的深度,才能打磨出真正有生命力、傳播力的優秀作品。
在全民為實現中國夢、強國夢、強軍夢而努力奮斗的今天,軍事題材電視劇不僅是一種文化娛樂產品,更是傳承弘揚革命精神、樹立我軍光輝形象、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載體,其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不言而喻。期盼電視劇創作能在既有高原之上,迎來展現我國軍事特色、軍旅風貌、軍隊氣派,兼具廣度和深度,溫度與力度的新“高峰”之作!
(作者:文衛華,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