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7期

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應用

劉  瑛
2017年07月31日14:3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微信公眾號成為科技期刊運用新媒體的一種新嘗試。科技期刊開通微信服務號和訂閱號較多。科技期刊應用微信公眾號具有加快稿件查詢進度、縮短出版周期以及增強與作者互動等優勢,存在信息單一、后期維護和經營跟不上、網絡編輯人才缺乏以及期刊思維需要轉變等問題。本文對科技期刊應用微信公眾號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以期為科技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發揮積極意義。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科技期刊﹔新媒體

近幾年,數字化出版、新媒體時代對包括科技期刊在內的傳統媒體的生存、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國內各雜志社競相開始了互聯網出版的探索,但新媒體的變革並不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結果也並不都盡如人意。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眾號上線,截至2016年底,微信公眾號數量已經超過1200萬。微信已成為深入影響國內主流人群的媒體接觸方式,甚至帶來了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的改變。利用微信公眾號構建交流的平台成為科技期刊運用新媒體的一種新嘗試。本文對科技期刊應用微信公眾號存在的優勢、問題及發展前景進行探討,以期為科技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發揮積極意義。

一、微信公眾號的類型

目前,微信公眾號有企業號、服務號和訂閱號三種類型。1.企業號:主要用於單位或公司內部通訊使用﹔2.服務號:主要偏於服務為主的賬號,認証前后每個月可群發4次消息﹔3.訂閱號:主要偏於為用戶傳達資訊、發送信息,認証前后每天可群發1次消息。訂閱號分個人訂閱號和企業組織類的訂閱號。個人號無法認証,申請企業類的賬號,才能獲得更多權限和排名優化。訂閱號又可分為認証賬號和非認証賬號,差別在於認証后的訂閱號具備媒體及廣告功能。微信認証通過的訂閱號可以升級為服務號,但服務號不能再變更為訂閱號。中國科學院主管主辦329種科技期刊,開通微信公眾號117個。其中68個通過了微信實名認証,認証率58%﹔開通服務號53個,訂閱號為64個[1]。

二、微信公眾號在科技期刊中的應用優勢

微信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變得不可替代,它在傳播內容上具有即時高效性、私密性、傳播資源的豐富性與傳播技術多樣化的優勢。微信公眾號在用途方面做的調查顯示,41.1%的用戶關注公眾號的目的是獲取資訊,36.9%為了方便生活,還有13.7%目的是學知識。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開通的服務項目主要圍繞這3個目的開展,包括作者查稿、專家審稿、當期目錄、過刊瀏覽、論文下載、費用支付等業務,此外,還設有期刊介紹、投稿指南及聯系方式等。用戶可點擊不同的菜單項,可快捷地獲取稿件信息或瀏覽期刊發表文章。如《氣象學報》微信公眾號可閱讀全文,有些期刊還使用微支付功能提供在線訂購期刊、在線繳納審稿費等[1],極大地方便了用戶。

與期刊網站相比,科技期刊應用微信公眾平台的優勢在於:除了加快稿件查詢進度,還可縮短出版周期、增強與作者互動等。

作者查稿服務是最受歡迎的核心服務項目。作者可通過在手機微信上輸入與投稿採編系統一致的用戶名及密碼或直接輸入稿件編號查詢,無需電話詢問或在電腦上打開期刊官網再查詢,隨時隨地知曉稿件最新信息。

稿件編輯、校對工作是科技期刊編輯流程中的重要環節,傳統的編校工作主要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進行。利用微信,編輯和作者之間可以快速發送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等,從而實現有效、快捷的遠程編校,縮短了文章發表周期。微信公眾平台還能實現優先出版,稿件經過格適合微信發布的編輯加工,便可直接發布,提高了出版時效,使時效性論文價值得到體現。

新媒體時代,不再是以期刊編輯或出版社為主導,而是以用戶為中心。科技期刊不僅僅是發表和出版,更多的是對讀者提供信息服務,以滿足讀者個性化的閱讀需求。科技期刊應將其內容和服務結合起來,利用微信公眾號服務平台,搭建作者、讀者、專家、編輯的交流平台。不僅增強彼此的互動性,也可增加科技期刊信息的傳播量和影響力。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上信息的過量和缺乏都會導致訂閱者流失

信息過量,公眾號不斷推送信息,會導致訂閱者反感甚至取消關注﹔如果不經常推送消息,或者信息太單一,隻推送最新一期目錄、定稿會通知等,作者訂閱此類公眾號后,投稿時關注,文章發表后即可取消。因其既無社會熱點,也並不實用、有趣,無法引起用戶長期關注的興趣。這部分處於休眠和半休眠狀態的公眾號(僵尸號),還佔了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中近一半的比例。張艷萍對70個科技期刊開通的微信公眾號進行調查,發現活躍度較高的有14個,低活躍度的公眾號佔5.71%,而“僵尸號”則高達44.28%[2]。說明科技期刊開通微信公眾號后,並不重視后期的運營和維護,相當一部分的微信開通屬於隨大流、盲目跟風,並未真正重視和發揮出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優勢。

因此,建議科技期刊的主編或經營者首先要意識到在多媒體時代,尤其是人手一手機的現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優勢是其他平台無法比擬的。注冊期刊微信公眾號和申請認証很簡單,但開通后需要投入相應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運營。首先,要對發送內容進行二次加工。簡單的復制粘貼還難吸引長期用戶,因此科技期刊需要對信息搜集,並進行整理,對相關內容進行再次加工和改編,根據用戶的興趣所在來修改信息報道的關注點。其次,發送信息內容要簡短,形式要多樣化。相比較傳統傳播方式而言,微信平台可提供文字、圖片、語音等傳播方式。因此,在遵循內容為主的前提下,傳播形式可多樣化,能給用戶帶來好的體驗效果。作為運營微信平台的編輯自身,也不願意看整篇、整期、純文字的推送,會引起視覺疲勞,用戶更沒有耐心看下去。因此,要考慮用戶和讀者的閱讀特點,以簡短、有重點的文字配上代表性的圖片、視頻或語音等,文后可附有原文鏈接。如果讀者閱讀完短篇后仍有興趣,可自行打開鏈接閱讀全文。

(二)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的網絡編輯人才缺乏

網絡編輯人才在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台建設、維護、管理,以及移動出版中的編輯工作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申請開通微信公眾號后,平台的管理、經營和維護就需要配備專業的編輯人員。微信平台發送的信息,將涉及到選題、信息採集、編排推送等一系列流程﹔微信公眾號要進行經常性的維護,如頁面的更新、文章的發布、信息推送以及與讀者互動等。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科技期刊專業的網絡編輯人才缺乏,或是本身忙於編修、校對等分身無術,或是年齡較大的編輯更適應文字處理加工,對於網絡時代新知識的獲取有些力不從心。

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能否把微信公眾號轉化為科技期刊的競爭優勢,就需要期刊的編輯必須掌握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因此,科技期刊應重視網絡編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鼓勵編輯參與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織的網絡編輯業務培訓,以及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網絡編輯資格証考試。鼓勵編輯除了做好文字編輯外,還需拓展網絡編輯、加工的能力,才能滿足新媒體互聯網時代對編輯的新要求,提高科技期刊對讀者的服務水平,從而提升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科技期刊的思維模式需要調整

以往作者反映編輯態度差、接電話不耐煩、文章發表周期長、出版流程滯后等,是因為科技期刊還停留在“編輯最大”的思維模式,而現在互聯網時代發展如此迅速,一切行業都以“用戶為中心”的大趨勢下,如果還以過去的服務態度對待讀者和作者,那麼期刊的發展前景不可想象。並且,科技期刊在開通微信公眾號后,如果不研究用戶和讀者需求,推送信息或文章后並不關注用戶的體驗,也不根據用戶的反饋意見進行相應的改進和調整,微信可有效互動的功能並未真正發揮。

因此,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需要根據訂閱用戶的身份、地域、性別、喜好和需求等不同因素採取不同內容及方式的推送。首先,要定期查看用戶數量的變化,包括新增加的人數、取消關注的人數等,以及推送文章的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用戶活躍度等。要想積累微信公眾號穩定的訂閱用戶,需要對科技期刊自身進行明確的發展定位。針對不同群體採取不同的傳播策略。對作者,提供便捷的“在線查稿”服務,可進行文章檢索、全文下載、最新資訊的查閱、投稿指南以及聯系方式等﹔對讀者,定期推送科研信息、科研資料、科研工具等實用性較強、關注度較高的資訊﹔對專家,建立專家審稿平台,專家可通過微信平台和智能移動終端進行稿件的收發、審稿意見的提交等。

微信公眾平台推送的學術、行業和熱點信息,吸引用戶、讀者的轉發與收藏,其全天候服務滿足了用戶的潛在需求,擴大了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微信公眾號以其靈活、強大的媒體傳播力與紙質版期刊進行互補,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工作效率,增強了期刊的服務功能,是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發展的改善和延伸[3]。傳統學術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是一長期、復雜和必然的過程,微信給科技期刊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傳播平台,科技期刊需要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優勢,通過持續、跨平台的讀者、編輯、專家與內容的互動,打造立體、多元、體驗數字化期刊,憑借高質量的內容和人性化的體驗吸引讀者和作者[4],從而實現科技期刊服務模式的更新與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義,陳怡平.中國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現狀調查及優化建議——以中國科學院主管主辦科技期刊為例[J].編輯學報, 2016,9(Sup1):49-53.

[2] 張艷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研究——基於 4 種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5(5):524-531.

[3] 余溢文,陳愛萍,白林雪.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台的傳播策略及案例研究——以《同濟大學學報》微信公眾平台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4):388-391.

[4] 李鵬.數字期刊的移動閱讀發展趨勢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2):7-10.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