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氣演員劇作綜藝畫風迥異 會影響觀眾"入戲"?

2017年08月16日07:22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劇作綜藝畫風迥異,會影響觀眾“入戲”?

  汪涵、吳秀波

  蔣欣(前排右一)參加《我們來了》。

  《中餐廳》劇照

  近日,部分人氣演員的電視劇作和綜藝真人秀持續“刷屏”,看了他們在真人秀裡逗趣、呆萌或積極參與游戲的一面,再看劇作裡情深、隱忍或叛逆不羈的表演,二者畫風差距這麼大,觀眾會不會難以“入戲”?對此,有觀眾認為,“刷屏”頻率太高容易讓人“穿越”,也有觀眾則期待看到演員們展示自己的多面性。

  刷屏刷出反差,形象都很鮮明

  近來,《春風十裡不如你》自播出以來攬獲一眾好口碑,扎實的故事劇情讓該劇成為青春片裡的一股清流。其中,曾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殊榮的周冬雨飾演叛逆不羈的肖紅,她隨性自由,靈動有趣的表演獲贊還原了鬼馬少女“肆意妄為的可愛”。同時,周冬雨在湖南衛視真人秀《中餐廳》裡變身暖萌吧台小妹,形象上的強烈反差,讓觀眾有點恍惚,“總覺得周冬雨會是肖紅那樣叛逆的,沒想到是這麼一個吧台小妹”。

  目前《中餐廳》播出幾期,周冬雨的綜藝感漸漸顯露,展示出小迷糊、呆萌吃貨、二次元少女等屬性,還變身小迷妹與趙薇深情演唱《小冤家》。看了頻頻在真人秀裡制造狀況的周冬雨,再回到《春風十裡不如你》隨性自我的“肖紅”,觀眾多少有點“穿越”感:肖紅的古靈精怪跟節目裡周冬雨的“小黃鴨之萌”,在“可愛”、“有趣”方面有幾分重合。不過,肖紅的霸氣,跟節目裡的乖巧,畫風很不同。

  另一檔節目《我們來了》中,從《甄嬛傳》《歡樂頌》裡走出來的蔣欣,畫風既沒有華妃的霸氣,也沒有樊勝美的坎坷,而是一改這些劇中的悲情色彩,在節目裡“做自己”,展現了她本人逗趣、活潑的一面,秀出了滿滿的綜藝感。

  當蔣欣在懲罰環節裡躲在角落上演一場“為什麼要電我”的“年度大戲”時,觀眾忍俊不禁。在游戲環節裡,她不求勝利,隻負責貢獻笑點,這樣的蔣欣,觀眾似乎沒有見過。

  開啟“隱藏屬性”,他們不擔心觀眾評價“很綜藝”

  蔣欣表示,錄制真人秀對她來說是一種放鬆。她說:“來參加這種節目,完全可以跳脫角色來過自己的生活,讓我對自己有全新的認識。”她笑說:“本來想到真人秀裡撿回一些偶像包袱,沒想到越撕越碎。”

  把真人秀當作區別於戲劇作品的一次“放鬆”,這麼做的不僅有蔣欣,還有吳秀波。吳秀波透露,自己習慣了工作,“我的假期是無法在沒有工作安排中度過的。除開兒子放假,假期會很充實,參加節目和接演別人的戲,對我來說,就像是假期”。對觀眾來說,在真人秀裡看到吳秀波區別於戲劇作品的“隱藏屬性”,也是一個有趣的事情。最新一期《我們來了》節目中,吳秀波的“一字馬”震驚全場,“波叔一言不合就劈叉”被網友熱議,“平時沒少鍛煉啊!厲害了我的叔!”

  作為“綜藝老新人”,吳秀波之前鮮少參加戶外綜藝節目,對這類節目的操作也不了解。他毫不介意地從懷中掏出手卡給隊員們看,慌得導演組連忙舉牌提醒“不能說”,他才趕緊收回手卡,不再透露隻有隊長才有權利知曉的流程。由於剛剛在《軍師聯盟》裡看到吳秀波張力十足的表演,如今《我們來了》他突然秀出“萌叔本質”,這對觀眾來說也需要適應的時間。有趣的是,《我們來了》播出后,《軍師聯盟》下部又將跟觀眾見面,觀眾會再次“穿越”到司馬懿的世界裡。被問及是否擔心觀眾評價“很綜藝”時,吳秀波信心十足,他認為,自己參加的節目不算多。

  此外,同時兩檔綜藝《極限挑戰》《快樂男聲》熱播的羅志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雖然網友覺得他“很綜藝”,但自己會坦然面對,不擔心這個評價影響自己的戲劇、音樂作品,“我出道這麼多年了,大家應該對我已經很熟悉,該認同的都認同了”。

  “人設”得到強調,“圈粉”不在話下

  有的嘉賓則在綜藝和真人秀裡都堅持了同一“人設”,強調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之余,在觀眾心中加深印象,“圈粉”不是難事。

  《中餐廳》中,張亮再次強化了“暖男”“廚藝高超”的人設,當看到張亮重新拿起鍋鏟,煎炒烹炸得心應手的樣子,不少觀眾直呼:“四年前那個居家好男人又回來了!”雖然用的是泰國的食材,但張亮完全不受影響,憑借自己精湛的廚藝讓顧客吃出了中國菜的味道。客人多的時候,張亮還經常雙管齊下雙鍋炒菜,“hold住后廚無壓力”,哪怕其他嘉賓做菜出現了“bug”,張亮總能憑借自己的“臨床經驗”化腐朽為神奇,網友頻呼“求張亮同款菜譜”。

  同樣在《中餐廳》中,黃曉明也盡情展現了自己的暖男屬性,他照顧趙薇,努力做好餐廳的每一項工作,收工之后還跟太太聊孩子“小海綿”,這些行為讓觀眾表示再次被“圈粉”,“太暖了,以前覺得曉明哥就是現實版霸道總裁,現在發現他不僅是霸道總裁還是居家好男人”。(記者莫斯其格)

  頭評

  “綜藝感”不該影響“代入感”

  文/莫斯其格  

  演員在觀眾和粉絲的心目中,到底應該是怎樣一個形象?很多時候,觀眾是單純的。所以他們經常會把熒屏上的那張臉認同是明星本人。因此,在熒屏上演了“壞角色”的吳越、馮遠征會讓觀眾“入戲”很深,將角色跟演員本人畫上等號,甚至攻擊他們。但現在隨著綜藝節目的火熱,也出現了另一個問題:許多綜藝節目的熟臉,也會讓大家印象深刻,反過來影響熒屏上塑造的形象。

  如果說第一種現象算是觀眾“入戲”太深,那麼第二種現象就是觀眾們“出戲”太嚴重。但對於明星們,尤其是演員們而言,這兩種現象都不算太好。因為一個角色被觀眾追捧或攻擊,藝人們可以對自己塑造了一個如此成功的角色感到自豪,但也會擔心未來大家就把他(她)固定在這個類型裡難以超越。而因為“綜藝感”影響“代入感”,他們不會因為綜藝太受矚目而開心,反而應該覺得沮喪——要麼就是角色的類型並不適合自己,要麼就是演技還需要提高。否則,觀眾不會始終在綜藝的形象裡難以走出。

  如今綜藝市場發展蓬勃,藝人們接受的邀約非常多,他們既可以輕鬆獲利,也可以增加曝光率,這似乎是一件“何樂而不為”的好事。但事實上,對注重藝術發展的演員來說,“綜藝感”太強也會成為一種羈絆。在綜藝和戲劇之間怎麼平衡?首先要問問演員本人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