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心理罪》票房不佳,專家解讀“罪”在何處

2017年08月17日13:21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改編自雷米的同名小說的電影《心理罪》於8月11日上映。《心理罪》集結了人氣演員李易峰、柏林影帝廖凡、金馬獎最佳女配萬茜等實力演員,上映當日勢頭強勁,一舉打破國產犯罪懸疑電影首日票房紀錄,成為觀眾熱議的新焦點。

但《心理罪》在首日沖高之后,票房后勁不足,上映5天票房才破2億,與居高不下的《戰狼2》甚至是吐槽不斷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票房成績相去甚遠。電影豆瓣評分也從最初6.3分跌至5.6分,近50%的人打出三星成績,電影爭議頗大,毀譽參半。

《心理罪》究竟具備什麼特質可以打破電影紀錄?李易峰演技進步有目共睹,另有影帝加持,為何票房依舊不如預期?中國電影工業到底應該如何發展?就此,新傳智庫採訪了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心理研究所陳銳教授。

《心理罪》何以打破紀錄

《心理罪》在《戰狼2》強勢霸屏的夾縫中出現,首日片票房打破國產犯罪懸疑電影紀錄,呈現一片大好的形勢,成為《戰狼2》后又一部電影受到觀眾熱議。陳銳教授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犯罪懸疑題材對觀眾的強大吸引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學家,因為我們總會很本能地想去了解別人的心理,想從別人的行為中解讀其背后隱藏的動機,這是我們一種求知和了解的天性。甚至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地在某一時刻都有過犯罪的念頭,其中絕大多數可以被理性克制,但這也引發我們對他人犯罪動機和心理的好奇心,試圖解讀他人心理,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演員選角牢牢鎖定女性觀眾

不容置疑的是李易峰作為人氣演員具有強大的粉絲號召力,多年的淬煉已經為他沉澱了龐大的粉絲群,尤其俊朗的外形和敬業的素養在女性觀眾中間更受認可,也更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廖凡作為柏林影帝演技讓人信服,每一個眼神的轉變都讓觀眾大呼過癮,硬漢形象也讓廖凡受到女性觀眾的青睞。此外,廖凡與李易峰搭檔也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二人不論從外形還是氣質都貼近角色,贏得觀眾認可,兩人對票房和熱度形成了“雙保險”。

《心理罪》大IP坐擁千萬粉絲

眾所周知,《心理罪》改編自炙手可熱的同名小說,由號稱“中國心理犯罪小說第一人”的雷米執筆。小說共分五部,每一部書的豆瓣評分都高居8分及以上,在書迷群體中備受追捧。除此之外,《心理罪》還被改編成多版本的影視劇作,網絡劇《心理罪》網絡播總播放量超過16億(兩季總和),豆瓣評分也都在7分左右,在播出之際受到全網關注。原著和網絡劇的走紅為電影《心理罪》奠定了堅實的受眾基礎,也維持了居高不下的討論熱度。

《戰狼2》帶動票房“紅利”

《戰狼2》自7月27日上映以來,票房節節高升,出人意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創造著新的票房奇跡,沖刷中國電影市場的疲乏,喚醒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戰狼2》將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熱情都極速調動起來,觀眾處於“見証奇跡”的狂熱和興奮之中,對國產電影再一次充滿憧憬和信心。所以當《心理罪》上映之后,其在動作、表演等閃光點被呈現出來的時候,在《戰狼2》的票房“紅利”下,這些閃光點被放大,使《心理罪》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個新的興奮點。

《心理罪》后期票房乏力的“四宗罪”

《心理罪》在“閃光期”過后,質疑也隨之而來,其票房成績也越來越疲乏,沒有達到觀眾對其口碑和票房的期待。陳銳教授表示,《心理罪》后期票房乏力看似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為電影雖然有不少“興奮點”,卻也存在不少不容忽視的弊病。

沒有“心理”,隻有“罪”

《心理罪》一直致力於打造“犯罪心理”,試圖從犯罪者的心理去剖析更深刻的社會問題。但是很可惜它僅僅隻有心理的外衣,而且還是一件極其單薄的外衣。嚴格來講,《心理罪》對犯罪心理的刻畫漏洞百出,沒有將犯罪心理學真正應用起來,電影裡只是最基本的邏輯推斷而非心理分析。看似有很多眼花繚亂的心理學專業名詞,如“心理畫像”、“心理入侵”等,但只是表淺地堆砌,空有驅殼,遠遠沒有達到心理學的推斷層次。所以,如果抱著解讀他人“心理”的預期去觀影,自然會大失所望。

“心理”復雜性難以刻畫

“心理”是人最基本的構造,心理現象人人有之,但千人千面,不同的人更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都會出現大不相同的心理活動,瞬息萬變。心理是宇宙中最復雜的現象之一,難以清晰描述,要呈現就更難上加難。

如何呈現人心理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成為《心理罪》最棘手的問題,也最可能成為一大亮點。遺憾的是,電影雖然試圖揣摩和呈現,但僅僅只是淺嘗輒止。《心理罪》缺乏對“心理”層層遞進地剖析,沒有把“心理”推向極致,因此電影存在很多心理展現上的斷層,導致故事破碎,邏輯線混亂,影響觀影體驗。這種情緒在媒體的解讀和發酵之中也迅速蔓延,成為電影的一大“心病”。

多元素雜糅破壞觀感

犯罪懸疑題材的電影好比一個大盤子,其中可以填充很多“食材”,尤其對動作、愛情等元素都有極高的包容度。但這也是把雙刃劍,過多地填充元素反而會適得其反,破壞“食物”的口感。《心理罪》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也並不干脆,電影除了對犯罪心理的推理和展現之外,還有不少打斗的戲份、炫酷的特效、主角的成長和情感糾葛、“致敬”的細節等等,導演在電影中加入了大量的元素,混雜在一起反而讓電影無力承載,整體形象反倒模糊起來。

缺少精神內涵無可回味

《心理罪》上映后難免遭受與經典的對比,尤其是類似的西方經典影視劇《沉默的羔羊》、《Lie To Me》等。通過觀眾的對比,陳銳教授認為一方面說明我們的電影已經有所進步才會有對比的基礎,但另一方面還是說明國產電影內核缺乏的問題。就《心理罪》而言,它更著重描述了“罪”,而對“心理”淺嘗輒止,因此就很難呈現出其背后深刻的社會乃至人性的內涵。因此這類電影就如同一杯寡淡的涼白開,觀眾都需要,但是卻沒有回味無窮的喜人滋味。

從《心理罪》看中國電影工業的破局之道

從《戰狼2》到《心理罪》,我們不難看到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同樣不容忽視,電影工業的破繭起飛,還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華麗“外衣”下,更需精致內核

中國電影走到現在,對西方尤其是好萊塢電影的技巧性的皮毛已然學習得如魚得水,電影都具備了鮮亮的“外衣”,動作、特效等不斷受到認可,但是卻徒有其表,其中的精神內核十分欠缺。就如同一個提線木偶,不管動作和表情多麼生動,但還是缺乏生機。

有些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除了故事、畫面等表層次的東西,其背后深刻的價值觀顯得更為重要。如早期的《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挂》等電影,其拍攝手法、特效制作等現在看來難免稚嫩,但這些卻絲毫沒有影響它們成為一代經典,當代觀眾也從不吝嗇對它們的懷念和贊美,主要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從中解讀出不同的精神層次,窺探不同的人生價值。但這種精神和價值不是被“光明正大”喊出來的,而是從演員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中透露出來的,是浸潤在整個電影中的,像溪流一樣緩緩流淌。這種價值觀也不是我們小時習得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的觀點,可能更深刻、更復雜,這樣才能更真實反映社會和人性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才會引導觀眾去思索,從而在觀影之后若有所思,似有所得。

所以,當前中國電影最要緊的事情就是在保持“外衣”精美的同時,要拾起其中更深刻的精神內核,這樣才會有新的經典閃現和流傳。

觀眾足夠寬容,但觀眾不能糊弄

從最近的中國電影市場看,不管是一路高歌的《戰狼》,還是現在備受熱議的《心理罪》,從中都能看到中國電影工業的顯著進步,尤其是能夠明顯感覺到電影中被傾注的誠意。之前部分電影毫無故事和邏輯可言,純粹就是搭場子湊局掙錢,看不到絲毫的誠意,觀眾自然不買賬。但是現在為什麼觀眾又願意回到影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觀眾看到了導演和演員的真誠。

中國電影觀眾是可愛的,他們對影片本身並沒有過高的要求,主創們因為能力或技術等問題拍不出好電影可以被原諒,因為他們更在意主創們是不是有足夠的努力和真心。這也是為什麼《心理罪》中雖然李易峰的演技在柏林影帝面前相形見絀,但觀眾還是給予了足夠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對電影主創們來說,必須要對得起觀眾的寬容和信任,精心打磨作品,為觀眾呈現一幕幕的視覺盛宴。

電影工業的起飛要靠“綜合國力”保障

電影能不能拍好,不僅關乎電影本身,還與“綜合國力”有關。因為電影工業不光是電影的工業,它難以憑借一己之力突飛猛進,而有賴於社會各行業的介入和多方面的保障。例如犯罪懸疑題材想要同時收獲高口碑和高票房,我們的犯罪心理研究就應該達到一定的高度,為電影提供參考和指導。好萊塢在這方面已臻成熟,一部《頭腦特工隊》所涉及的心理學的內容就遠超《心理罪》。但中國目前犯罪心理學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的研究階段,前路漫長。事實上我們不缺犯罪的題材和素材,如白銀凶殺案、遠洋漁船殺人案等都涉及到對犯罪心理乃至人性的拷問,只是我們的研究尚未跟上,心理學界的研究者也並未介入到影視領域,因此難以呈現。

所以對電影而言,優秀的電影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多方的保駕護航。隻有當中國各方面的綜合實力都提升上來的時候,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道路才會將更坦蕩光明。(新傳智庫研究員:邱凌)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