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楊瀾:人工智能是面反光鏡 照見人類的智慧與善惡

2017年08月18日08:41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8月16日,著名媒體人楊瀾新書《人工智能真的來了》及同名電子書在京舉行發布會。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李開復、著名科幻文學作家郝景芳前來助陣,並就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相關話題進行對談。主辦方還頗有創意地邀請了機器人小覓擔當嘉賓主持。MR.MISS樂隊現場助陣演唱了《明天的煩惱交給明天》!談及這本書的創作初衷,楊瀾表示:她既非科技大咖,也非商業巨子,但是可以從親身體驗的角度,告訴大眾一個“接地氣”“有溫度”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真的來了》是楊瀾第一部跨界作品,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同名電子書由咪咕閱讀獨家首發。楊瀾作為中國首位全方位探尋人工智能的媒體人,在2016年,帶領團隊歷時一年,走訪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國家的二十多座城市,採訪了三十多個頂尖實驗室及研究機構的八十多位行業專家,制作出《探尋人工智能》紀錄片。在剪輯紀錄片的過程中,楊瀾回味和沉浸其中,用媒體人的人文視角、獨特的親身體驗以及細膩的情感,通過文字,全面記錄了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和事,書寫了一段充滿驚奇與驚喜、溫暖與溫度、哲思與展望的,一個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尋之旅。

人工智能是面反光鏡 擴大了人類的視野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屢次以其創新性、突破性進入公眾的眼球,許多不可思議的想法得到實現,諸如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機器人、語音識別等科技產品已經悄然的在生活中,對此,楊瀾說:“人工智能未來就像今天的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而且你會忽視它,因為它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基於世界范圍內人工智能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李開復說:“人工智能就在我們身邊,打開手機上面每個APP的背后幾乎都是人工智能,例如現在普及率極高的美圖功能,比三四年前都美多了,因為你每次拍的時候,儲存和刪除,重復的訓練讓它更了解人類的審美。”在高關注度的醫療行業,李開復認為:“如今的人工智能要取代一個醫生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但在某一種癌症的診斷上面,因為你做了基因排序,或人工智能很會讀取影像,那麼醫生就可以和機器在一起,提高我們的生存率。今天的人類工作,至少50%做的工作是重復性的,是可以被取代的。但面臨這樣的挑戰,我們不用太擔憂,人類還是可以找到自己的新方向的,人工智能在推動我們去做更有創造力,或者更有愛的工作。”

作為資深媒體人,也是作為對這種科技發展潮流的觀察者和見証者,楊瀾介紹自己帶有批判性的,思辨性的去考察和記錄這個領域正在發生的事情,“人工智能是一面鏡子,讓我們更清楚的看清我們人類自己。”人類研發人工智能絕大多數都是想要改善生活,但也不乏存在隱患,這同樣是人類未來威脅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需要關注參與創造人工智能的人群,因為他們決定了人工智能的價值觀。

人工智能發展到現階段,現在的合成語音,甚至合成視頻都很逼真,曾有新聞上播了四段奧巴馬的講話,每一段都講的是批評現在的政府等,主持人請讓大家猜,哪一個是假,結果是四個都是假的,視頻、表情、嘴形、語言都是可以合成的。這也顯現了人工智能的一些隱憂。楊瀾認為:其實人工智能就像一面反光鏡,它照見人類的善與惡,貪婪和恐懼、希望和愛。這是一個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但不是無解的問題。技術永遠是一個雙刃劍。所有技術的革命和科技的發展,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因為人的樂觀或者是悲觀就停止自己的腳步。

人工智能是面反光鏡 折射人類情感之光

不同於以往對人工智能冷酷科技的表象認識,楊瀾在《人工智能真的來了》中更加強調女性視角。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機器的溫暖與溫度。現場的兩位嘉賓李開復、郝景芳與楊瀾都是有孩子的家長,人工智能時代對孩子的期待也成為了討論的主題,李開復認為在孩子的就業選擇上更傾向於可持續性的創造力、與人溝通的方向,楊瀾鼓勵自己的孩子去改變世界的美好願望,郝景芳談到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了孩子成長的背景,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孩子的教育要增加孩子的個性、思考力、探索精神。

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特別是到了應用階段的時候,楊瀾認為更加需要有情感的視角有人文的關懷,她在書中記錄曾在採訪時,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李飛飛說:“如果對一個男孩子介紹人工智能,我要跟他說這個事特別酷,是一個極客的事,這個男孩子就會來。而換為女孩子,我會跟她說這件事情可能讓你的祖父母,晚年生活更有尊嚴。女性更有關懷心,人文情感的溫度會對她產生更強的吸引力。”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