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7媒體融合發展論壇技術分論壇綜述:技術打開想象空間

本報記者 賀林平 呂紹剛
2017年08月19日06: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8月18日,2017媒體融合發展論壇技術分論壇現場。

  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每每想打開電視,點播自己喜歡的節目時,總是被遙控器上復雜的按鍵和屏幕菜單上眼花繚亂的選項搞得頭暈腦漲,鼓搗半天也沒摸著好看的東西在哪兒。

  悄然間,手上換了一個體積較小的新遙控器,按鍵少了很多,卻多了一個語音輸入鍵。按下它,動動嘴皮子,說的還是略帶方言口音的“非標”普通話,感興趣的節目單馬上跳到屏幕上。依靠語音識別技術的提升和應用,不會擺弄新物件兒的老人家,也能盡享個性化的媒體內容。在18日下午舉辦的“2017媒體融合發展論壇技術分論壇”上,訊飛開放平台資深技術顧問吳劍堃不經意間講述的小故事,勾起了觀眾對媒體融合創新的無限遐想。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在當今這個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裡,求知不輟,才能適應新發展,才不會被這個時代淘汰。以多形態內容、多渠道分發、精准推送、受眾反饋互動等為主要特征的媒體融合趨勢中,技術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驅動力。

  技術:

  實現想象的工具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大數據總監關玉霞採訪一位領導干部,一開篇就交代:“今天給您提的問題,都是基於網絡大數據分析提煉出來的,是全國網民對您最為關心的問題。”

  事實証明,緊緊圍繞輿論熱點的採訪,最能收獲受眾的熱捧——採訪視頻播發3個小時,點擊量就達到了30萬﹔之后更被150多家媒體轉載。大數據分析的技術,讓“普通百姓提問高官”式的採訪成為可能。

  媒體融合需要內容和技術雙驅動,內容是硬道理,技術是生產力。今天的技術分論壇上,與會嘉賓一致認為,融合並不是簡單的內容復制和粘貼,需要有一個促使融合從夢想到現實的因子,這個因子就是技術。如果說融合創新的想象空間無限,那麼技術的革新就是實現想象的工具。

  說起近一兩年來的熱詞,人工智能肯定要算一個。別以為隻有那種虎頭虎腦、萌萌噠的機器人,或者是幾百分之一秒就能算幾十步棋招的計算機才是人工智能,實際上它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蘇州市廣播電視總台總工程師郭昌雄感慨:我們每天13個小時的新聞節目,過去都靠人工處理。現在,借助人工智能,已能做到快速編目、日產日清,新聞類視頻的自動化切片,海量視頻的高速檢索,目前又在進行語音入口的嘗試,這些都使我們的內容制作、分發的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

  為何能實現?作為技術提供方的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資深架構師羅彤介紹了他們一款新的視頻索引技術,通過把計算機視覺對圖像、語音、自然語言的處理,全部融合進去,自動從視頻當中去抽取相應的人物,把他識別出來,做相應的索引﹔每個人說的話可以自動識別出來,自動生成字幕,還能自動翻譯成你想要的語言。語音、視覺識別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截取關鍵內容、精准推送等融媒體功能不再局限於文字,而是擴展到聲音、圖像等可以想象得到的全維度信息。

  雲:

  重構流程的平台

  剛剛過去的“八一”建軍節,一款由人民日報客戶端發起的“穿越時光,這是我保家衛國的樣子”H5應用火爆朋友圈,網友紛紛表示,借此不僅可以滿足自己的“軍人夢”,還能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和擁軍之情。這種傳播效果,和過去傳統方式的國防宣傳不可同日而語。很多人不知道,這一爆款應用的背后,是整個雲平台級別的技術支撐。

  日益深入的媒體融合對技術的要求絕不僅僅是嫁接一些更快、更新、更好玩的工具,更是媒體產品策、採、編、發的流程再造和體制重構。基於此,人民日報打造“中央廚房”,短短三年,打造成一個涵蓋選題、策劃、創作、發布傳播、效果追蹤的媒體融合雲平台。“‘中央廚房’大數據平台裡有四道主菜,第一是內容生產輔助,第二是內容效果分析,第三是幫助媒體實現運營分析,第四幫助媒體去實現精准推介營銷。這四大部分都有相應技術支撐。”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大數據事業部副主任伍小虎說。

  如果說一個個具體技術是媒體融合的特定生產設備,那麼,雲技術平台則是數字時代的信息基礎設施。“我們現在衡量經濟發展,往往會說到用電量﹔那麼,‘用雲量’可能就是媒體融合發展的衡量指標。”騰訊雲高級總監熊普江打了個形象的比方。

  如今,依托雲技術平台,傳統媒體正推動新聞生產流程的深度革新。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信息技術部主任何崑透露,集團正在深度融合,全面轉型,無論是新聞熱點預測、專家庫選取採訪,還是事件脈絡分析、智能輔助寫作等,背后都是大量的圖像識別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提供系統支撐。

  安全:

  風險靠技術解決

  任何新技術必然帶來全新的問題。媒體融合是在互聯網的場域中深入推進,網絡空間的相關風險隨之而來,近年來,網絡謠言、信息泄露、電信詐騙等令人糟心的事層出不窮。是關起門來,阻斷技術的迭代,還是強化管理、加強管控?

  對於這一問題,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總工程師王軍的答案顯而易見,打好“網絡空間人民戰爭”,換句話說,“通過技術的不斷發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和風險,技術的提升,是解決網絡安全的根本。”

  佛山警方開發出全國公安系統首款反電信詐騙APP“天盾”,能夠及時推送電信詐騙新型作案手法及特征,即時發布高發電信詐騙預警,准確壓制電信詐騙嫌疑賬號、直接干預電信詐騙實施,智能識別、攔截和封堵涉電詐黑名單號碼呼入、呼出、短信發送等行為﹔廣東移動根據手機信號數據,及時預警,端、管、雲數據聯動,精准識別偽基站短信,與警方配合銜接,定位打擊……在互聯網發達的廣東,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一年前,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騰訊雲共同發布了我國首個媒體融合雲服務平台——中國媒體融合雲,意在為媒體融合發展消除技術瓶頸。在熊普江看來,這個雲不僅鏈接了騰訊強大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海量用戶服務經驗、全球領先的技術能力,還具有一流的網絡安全防護實戰能力。

  據介紹,為應對技術風險和網絡安全問題,騰訊雲技術平台陸續開發出驗証碼服務、垃圾消息過濾、后門木馬檢測、異地登錄提醒、漏洞掃描等新技術,“可以承受每天超過100億次以上的賬號破解嘗試。”在此基礎上,對於媒體融合雲的未來,熊普江的預測是“無限可能”——“一切細微之處,皆是演進之端﹔讓雲的價值無限延伸。”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9日 11 版)

(責編:王吉全、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