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深化融合這一年,八大央媒顯神通

2017年08月20日12:53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縱論融合·央媒篇】深化融合這一年,八大央媒顯神通

煮酒話媒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如何?人民日報社推出的一本權威年度報告為您詳細解讀。8月19日在深圳舉行的媒體融合發展論壇上,這份《融合平台——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6-2017)》發布了。報告用專門篇章講述了中央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大潮中的“標杆”表現。煮酒話媒工作室的媒郎受這份報告啟發,對八大央媒2016年的融合發展之路逐個觀察,發現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正是:

新媒時代求變革

平台發展是潮流

八大央媒出新招

引領融合展風採

圖片 1

人民日報社

【媒郎點評】

人民日報立標杆,

“中央廚房”成標配﹔

每逢大事顯身手,

引領媒界新常態。

圖片 2

  人民日報社融合發展的最大亮點是“中央廚房”,無論硬件、軟件、組織框架和業務流程,都在逐漸完善,努力成為行業標杆。

  “中央廚房”是人民日報社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平台,設立總編調度中心和採編聯動平台。總編調度中心是人民日報社全媒體陣營的指揮中樞,採編聯動平台負責對總編調度中心指令的執行傳遞和需求反饋。

  在“中央廚房”技術和資金支持下,人民日報社還成立融媒體工作室。至今,融媒體工作室已發展到40個左右,推出文字、音視頻、圖解、H5 等各類融媒體作品,綜合點擊率超千萬,轉載媒體過百家。

新華社

【媒郎點評】

新聞並非天邊事,

掌上一鍵盡可知﹔

“穿越”要數新華社,

“現場新聞”快准實。

圖片 3

  新華社充分發揮通訊社優勢,推出“現場新聞”全息直播報道,推動新聞在線採集、生產和播發,力求帶讀者“穿越”到現場。

  新華社“現場新聞”,改變傳統的線下採集、線下生產的模式,實現記者“在線採集”,編輯“在線加工”,終端“在線展示”。在前方,賦予記者全媒體採訪能力,極大地釋放了新聞生產力。在后方, 則打造了一個24 小時不間斷生產的“超級‘中央廚房’”,源源不斷生產全媒體的新聞產品,既在新華社客戶端即時呈現,又通過新媒體專線將新聞產品直接接入其他新媒體用戶的前端和后台。

  “現場新聞”報道題材涵蓋重大主題、突發事件、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報道范圍覆蓋國際國內,新華社全球5000 多名採編人員當中,接近半數已有“現場新聞”報道經驗﹔產品形態涵蓋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漫、VR 等全媒體報道形態。

  2016 年全年,新華社客戶端累計推出“現場新聞”738 場,總訪問量超過4.26 億,場均訪問量58 萬,最高單場訪問量達600 多萬。

經濟日報社

【媒郎點評】

傳統優勢不能丟,

獨家產品最難求﹔

經濟日報有訣竅,

解碼數據話財經。

圖片 4

  經濟日報在解碼中國經濟方面有深厚的實力和獨家優勢,因此,該報堅持“特色優勢”和差異化定位原則,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並提出了“打造獨家產品”的融合發展目標。

  不管是“兩微一端”還是中國經濟網,都突出經濟專業知識普及和投資理財信息服務。經濟日報法人微博打造了“經濟課堂”“經濟茶座”等專業性、服務性欄目﹔微信公眾號推出“經濟日報財經早餐”,集中介紹當天的財經資訊﹔新聞客戶端更是突出以數據為支撐的財經資訊,為讀者提供更為專業的財經新聞服務﹔中國經濟網則緊盯網絡,發力視頻新聞,推出日播財經欄目《我財經》、周播欄目《經濟熱點面對面》、虛擬演播室欄目《微掌門》等。

光明日報社

【媒郎點評】

知識分子新家園,

內容技術齊發力﹔

人工智能巧應用,

光明小明有驚喜。

圖片5 png

  光明日報以知識分子作為主要目標受眾,媒體融合方向十分明確——打造知識分子精神家園。更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報大膽應用媒體融合的“黑科技”,取得了良好效果。

  圍繞“觀點立報”“內容為王”理念,光明日報突出思想理論、文化文藝、書薦書評、人物故事和智庫成果發布推廣,打造以思想文化為鮮明特色、報網端微一體的知識分子精神家園。2017 年“兩會”期間,光明日報推出《習近平的知識分子朋友圈》《習近平有關知識分子的“十大金句”》等融媒體產品,特色明顯,得到眾多網友點贊。

  光明日報在整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語音識別技術基礎上,推出了國內首個人工智能新聞信息服務平台“光明小明”。該平台推出“小明AI 兩會”應用,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基礎,融合人臉識別、圖片識別、語言識別等技術,充分滿足了用戶獲取目標海量信息需求,達到了“一鍵掃描,一屏打盡”效果,自上線以來,用戶使用“小明”進行查詢已超1969 萬次。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媒郎點評】

電波之音近百年,

央廣融合增活力﹔

不止誦出天籟聲,

應急廣播傳真情。

圖片 6

  在網絡媒體紛繁復雜的今天,能把聲音這種傳播形式發揮到極致的不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下簡稱“央廣”)就是其中之一。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央廣繼續突出聲音特色,著力打造適於全媒體傳播的聲音產品。

  央廣充分挖掘聲音特色,一方面充分挖掘聲音想象空間,探索表達新形式,開辟內容新領域,發現傳播新價值。如,自2015 年起陸續推出的《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等一大批優秀的全媒體產品,已成為廣播媒體融合的范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聲音表現力,展現聲音魅力,採用紀錄片、廣播劇等形式來表現新聞內容。2016 年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用聲音全景式表現這一年的“國家聲音”“我家聲音”“我台聲音”“我們的聲音”。

  此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還充分加強應急廣播融合傳播。2016 年,國家應急廣播五大新媒體平台形成合力,圍繞應急定位,突出原創,應急信息傳播速度、質量不斷提升。

中央電視台

【媒郎點評】

發揮特色展優勢,

央視新聞視頻強﹔

獨家產品看“V觀”,

移動直播尤吸睛。

圖片 7

  2016年是在線視頻和直播全面爆發的一年,中央電視台(以下簡稱“央視”)抓住時機,充分發揮視頻內容生產的傳統特色優勢,在視頻新聞方面盡展風採。從產品來看,有三個成果:

  一是推出“央視新聞移動網”。這是央視自主研發打造的平台化傳播矩陣,包括“移動直播、記者視頻回傳、用戶上傳、央視新聞矩陣號”四個功能系統,是觀眾獲取信息的資訊平台、電視機構匯聚的共享平台、用戶參與生產的交互平台。

  二是精心打造“V 觀”系列微視頻。2016年全年共制作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活動“V 觀”微視頻240 余條,總閱讀量超過7.5 億。

  三是深化拓展移動直播。2016 年央視新媒體各平台共推出500 場移動直播,總時長近1.9 萬分鐘,累計觀看人數9 億人次。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媒郎點評】

中國故事全球說,

國際電台傳佳音﹔

立足多語融傳播,

新媒外宣顯成效。

圖片 8

  多語種傳播是外宣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以下簡稱“國際電台”),充分利用融合手段,傳播多語種內容,既發揮自身特色,又承擔了相關領域重擔。

  國際電台目前使用65 種語言對外傳播。在媒體融合發展大背景下,從傳統單一的短波廣播,建成涵蓋廣播媒體、視頻媒體、網絡媒體、平面媒體、影視譯制、媒體產業等六大業務集群的現代綜合新型媒體。並著力打造多語種的移動媒體平台矩陣。

  一是在PC 端方面建成全球語種最多的新聞網站集群。截至2016 年底,國際在線網站語種數達到61種,對全球98%的人口實現母語覆蓋。

  二是聚焦移動互聯網打造多語種APP集群。推出28 個語種的共44 個移動客戶端,包括綜合信息和漢語教學、文化科技等多個門類。

  三是互聯網電視內容布局海外。著力建設“ CIBN 手機電視”“ 看東方”“ 環球視界”等移動客戶端產品,並通過台內外資源聯動,與美國、土耳其、日本、泰國等多個國家展開業務合作,拓展海外傳播渠道。

中國日報社

【媒郎點評】

念好融合四字經,

中國日報出精品﹔

融媒小編有妙招,

准新微快放心中。

圖片 9

  中國日報在媒體融合發展中,提煉出“准”“新”“微”“快”的四字經,概括了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步驟,並以此為准則,打造出多款精品融合產品。

  以精准為要求,以創新為手段,中國日報大力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全球化、分眾化、多語種的全媒體傳播的海外覆蓋率、落地率、轉引率,輿論影響力持續擴大。

  在2016 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日報推出微視頻《這個英國小哥自拍了一段萌萌噠視頻解讀兩會》,利用無人機等最新拍攝手段,使用網友喜愛的語言傳播兩會信息,全網播放量超過320 萬次。2017 年3 月3 日,再次推出《英國小哥再次穿越侃兩會,這次好像掉進巨人國!》,以外籍記者視角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成就和重要事件變成“微” 符號進行解讀,24 小時內點擊播放量達到5000 萬次。(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煮酒話媒工作室 耿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