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新媒觀察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內容+”將成為媒體融合關鍵詞

2017年08月21日09:21 |
小字號

由人民日報社、中共深圳市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7媒體融合發展論壇8月19日正式開幕。

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庹震,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慎海雄,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人民日報社編輯委員會委員、海外版總編輯王樹成等發表致辭。 

主流媒體如何在融合大潮中筑牢自己的價值模式?深度融合階段如何抓住“內容產業”這個關鍵詞?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盧新寧在主旨演講中,以6個“金句”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主流媒體應有三種價值】

政治價值、社會價值、市場價值 

【關於“內容產業”的六點思考】

第一,讓技術成為基礎設施

第二,做好內容是新聞人的“初心”

第三,守著人才池,不要“抱著水缸喊渴”

第四,融合是機制不是機構

第五,主流媒體要用好兩種力量

第六,用“內容+”贏得新優勢

以下為主旨演講全文

“內容+”將成為媒體融合關鍵詞

——在2017媒體融合發展論壇發言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盧新寧

(2017年8月19日)

各位同行、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與大家再聚鵬城,一起探討融合發展話題。 

記得前年今日,楊振武社長在這裡宣布,人民日報在多個平台著力打造“人民日報”全媒體品牌。今天,人民日報的330萬份報紙、294個新媒體發稿終端,已經覆蓋用戶6.3億人次,這些數字每天都在增加。 

去年今日,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廳還只是一個工地,到今天中央廚房已經常態化運行了8個多月,成為人民日報策採編發體系的大腦和神經中樞。 

今年今日,各位見証了人民日報啟動建設“全國黨媒公共平台”,這個平台將把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模式、融媒體工作室模式復制推廣到全國。 

媒體融合,一日千裡。人民日報如此,中央和各地的主流媒體同樣如此。自2014年8月18日,融合發展指導意見通過,3年來,我們共同響應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攜手推進融合發展的時代大潮,一起推動融合發展從理念變成實踐、從願景變成現實。 

我們深知,融合發展前無古人,任何新模式都要經歷“破壞性試驗”。前不久,微信群熱傳澳大利亞幾大主要媒體集團的“中央廚房”熄火,原因是沒有盈利能力、商業模式。相信在座的各位媒體掌舵人都很清楚,中國的融合發展,與西方國家不同,決定我們未來的,不是“商業模式”,而是“價值模式”﹔檢驗我們是否成功的,不是盈利能力,而是輿論引導能力。因此在走向深度融合之時,人民日報的探索,始終圍繞一個目的,如何在全媒體平台筑牢主流媒體的“價值模式”。這套模式,是三種價值的統一。

首先是政治價值

4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其后,又在“2•19”講話中對新聞媒體提出了48字的職責使命。主流媒體的政治價值不言而喻。簡言之,就是讓中央的聲音在全媒體平台,形成了全覆蓋,更好發揮輿論場“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針”作用。

其次是社會價值

八一建軍節前夕,人民日報推出了“我的軍裝照”H5產品,上線10天,瀏覽量突破10億。這樣的爆款產品,體現了強國強軍中國夢的召喚,起到了凝聚社會共識、弘揚核心價值的作用。這是主流媒體社會價值的突出展現,也是我們推進融合發展目的所在。

第三是市場價值

融合發展做得好不好,最終要靠傳播效果來檢驗。如何檢驗?就看用戶是否買賬。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人在哪裡,陣地就在哪裡”。而陣地擴大了,讀者增多了,用戶變多了,市場價值也就自然有了。比如,人民日報客戶端的下載量直逼兩億,去年和今年的廣告代理權各賣了接近一個億。

如何在全媒體輿論場筑牢自己的價值模式?這幾年人民日報探索的心得是,抓住“內容產業”這個融合發展的關鍵詞。在此,跟大家分享幾個觀點。

1 讓技術成為基礎設施

一直以來,技術都是媒體人的軟肋,從微博微信客戶端,到大數據、無人機、人工智能,媒體一直在踉踉蹌蹌地跟隨。我們認為,技術大河奔涌,短時間看,媒體可能要依附於技術的發展,但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成為媒體的“基礎設施”。 

去年的融合發展論壇上,我們與騰訊在這裡聯手發布了“中國媒體融合雲”,集納各種技術工具,方便內容生產發布。打個比方說,信息化時代的“雲”,相當於工業化時代的“電”﹔我們所提供的融合雲,就是計算機和互聯網領域的國家電網。這其實就是融合時代的基礎設置。人民日報願意成為融合時代基礎設施的提供者,與大家共享技術成果、避免重復建設。

2 做好內容是新聞人的“初心”

當技術成為“基礎設施”,媒體就能夠回歸本質屬性,媒體人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向內容創作,其生產有思想、有價值內容的能力,就會顯現出來。 

今年春節,《中國詩詞大會》火了。這些優美的詩詞,其實相當於古代的“微博”,它們被抄在絹帛、竹簡、紙片上,之所以能跨越時空傳到今天,正說明技術、空間、時間都不是問題,優質內容才是人類的剛需。現在,人工智能也能做新聞,但這都只是低端產品、填空式寫作。九寨溝地震后,一條機器人寫的稿子廣泛傳播,這是一條震后僅用25秒寫成的新聞。我們一個記者的評價是:“作為記者,我為地震顫抖,為遇難者落淚,但機器人不會”。我們所從事的新聞工作,涉及豐富的人生感悟和復雜的社會認知,這是機器所不能相比的。畢竟,媒體是價值出口,而不是技術出口。 

我們認為,媒體是內容產業、思想產業,做好內容是新聞人的初心。不管技術如何演變,媒體屬性不會變化,未來新聞工作者還要靠優質內容去引導人、凝聚人、鼓舞人。

3 守著人才池,不要“抱著水缸喊渴”

中央廚房,好的灶台、廚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菜的廚師。傳統媒體有著最強大的“人才池”,主流媒體的“供給側改革”,切入點應該是人。 

去年10月,人民日報社開始組建融媒體工作室,現在已發展到40個。工作室的牽頭人大都是經驗豐富的老記者,帶來的是輿論場稀缺的主流產品。比如,內蒙古自治區70年大慶,人民日報與內蒙古日報聯合組建的“大青山工作室”,推出短視頻“你和內蒙古的關系,遠遠不止一杯奶”﹔香港回歸20周年,我們推出任仲平政論微視頻﹔更早的兩會時,我們制作了《當民法總則遇到哪吒》動畫……在我們開疆拓土構建的新媒體平台上,必須不斷增加主流價值的內容供給。 

我們認為,主流媒體的內容供給,應該是講導向、有態度的優質產能。人民系融產品成爆款的背后,是主流媒體人對政治規律和新聞規律的主動把握。

4 融合是機制不是機構

這是楊振武社長的一句名言。很多同志去看過我們的中央廚房大廳,總有人會問,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三個中心,採訪中心、技術中心、編輯中心,是怎麼設立的?但其實,中央廚房只是一個平台,背后有一整套機制而不是機構。用楊社長的話說,中央廚房是面向受眾、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新一代內容生產、傳播和運營體系。李寶善總編輯也指出,中央廚房要實現策、採、編、發的“自我革命”。 

在小說《三體》中,有一個“降維攻擊”的說法,說是高維度對低維度的攻擊,就像三維的我們撕開一張二維的紙片,易如反掌。我們認為,融合發展帶來的是一個更高維的媒體,用低維度的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有效運作,需要有與之匹配的管理機制。中央廚房不是機構重建、而是機制再造,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

5 主流媒體要用好兩種力量

微信公眾號推出5周年,現在總量已經超過2000萬個﹔百度每天收到搜索請求,超過60億次。而目前全國報紙約2000家、雜志約1萬家。面對這樣的平台,我們怎麼競爭?我們的心得是,主流媒體必須用好兩種力量:用體制力量合縱連橫,用市場力量開疆拓土。 

兩年前,我們在北京召開了“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在黨報評論資源互聯互通上,進行了一系列嘗試,比如31家黨報的評論員連線。這可以作為用好體制力量的一個探索。此次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和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套開,也是為了進一步激發“體系融合”的熱情。 

市場的力量則是用好資本。從建立基金,到上市融資,再到與企業合作,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很多媒體,都在嘗試用好市場的力量。我們認為,把政府這隻手,與市場這隻手,都用好了,才能為媒體融合提供內生與外拓的力量。

6 用“內容+”贏得新優勢

現在,不少人認為媒體陣地被別人跨界打劫了,連可口可樂都組建團隊做新聞內容推送,衣食住行的各種APP推送新聞做得都很火。這讓傳統媒體人比較悲觀,但反過來想,我們其實也可以反包圍,讓媒體內容反向滲透到各個行業。

既然從市場趨勢來看,“內容制作”將無處不在,那麼好內容就會成為稀缺資源。對於專心做優質內容的傳統媒體而言,媒體戰場不是被擠壓變小了,而是更大了。比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現在就為招商集團和光大集團,分別運營著幾千萬用戶的客戶端,他們看中的正是我們的內容優勢。這提示我們,融合發展或許將經歷以下三個層次:一是媒體內部的融合。二是媒體與媒體之間的行業融合。三是媒體與一切產業的融合。這應是習近平總書記“以內容優勢贏得融合發展優勢”這一要求的深意所在。

我們認為,媒體將迎來“內容+”時代,隻要我們堅定內容定力,用優質內容加到一切端口上,我們就能讓媒體產業在與各個行業的深度融合中壯大,讓主流價值在更多的平台上唱響。

同行們,朋友們!

有人說,人工智能方興未艾,互聯網即將迎來“智網時代”。與此相應,我們可以判斷,媒體將進入智媒時代,“融合”將成為制勝之道。

我們這一代媒體人,都是歷史的見証者。時代給予我們創造歷史的光榮,當此之時,主流媒體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匯聚聯合、握指成拳。我們剛剛在各位的見証下,啟動了“全國黨媒公共平台”建設,在這個平台上,大家可以共享平台、共享技術、共享渠道,可以攜手打造“百端千室”綜合體,共同維護內容版權。相信當我們聯結成為“航空母艦”時,一定能更好地揚帆遠行,共同駛向媒體融合的新藍海。

謝謝大家。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