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7期

新傳播環境下滿族文化傳播平台現狀及特點分析

李大為何 江
2017年08月22日08:38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新的傳播環境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傳播載體,甚至已經成為其組成部分。本文在總結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遍歷了當前滿族文化傳播相關的所有新媒體平台,總結了各平台的特點並予以分析。通過分析發現,網站依然是當前傳播環境下滿族文化傳播的基石,虛擬社區是滿族文化傳播的活動場,社交網絡為滿族文化傳播者的趣緣創造傳播力,移動新媒體是滿族文化傳播的延伸。

【關鍵詞】新媒體﹔滿族文化﹔傳播平台

以往的滿族文化傳播以口傳、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播方式為主。口傳的好處在於它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傳播者所掌握的滿族文化的個體細節,但缺點在於隨著講述人的離世,如果這些內容沒有被良好保存下來的話,便意味著永久消失。報紙雜志對於滿族文化的傳播優勢在於其內容上的深度性,以及獲取和保存上的便利性,但缺點在於隻有文字和圖片,不夠生動,而且也不利於視力下降的老年人閱讀。電視廣播對於滿族文化的傳播作用比較明顯:一方面,它聲畫結合,對於受眾有較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二者都可以進行長期的保存,這對於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局限性在於,電視廣播節目是在固定的時間段播出,雖然可以回看和回聽,但需要利用網絡且不那麼方便。而新媒體恰恰規避了以上幾種傳播方式的缺點,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化傳播已經從單純的網站傳播發展到多元化的社交平台再到以網站和移動終端相結合的組合形式。

一、網站:新媒體環境下滿族文化傳播的基石

學者陳峻俊認為,網站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播器和存儲器,它在傳播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呈現出消費文化、技術文化和個人文化的特點。[1]網站是互聯網開始普及后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傳播形式,也是最為大眾所熟悉的一種瀏覽方式。它是以Web頁面為基礎單元的信息組合集成體,可以向全球發布信息、提供服務和交流互動的空間,它既是大眾傳播平台,也可以作為組織傳播場域。網站的傳播主體可以是任何類型的組織和個人,網站傳播具有技術相對復雜性、傳播主體的高控制權、受眾的相對不確定性等特點[2],技術要求高導致網站的准入門檻比較高,雖然現在的建站成本和技術要求越來越低,但是要把一個簡單的網站內容做豐富並且堅持定期更新、長期維護,並非易事。因此在滿族文化新媒體傳播中,綜合性的門戶網站並不多見。主體的高控制權使得網站在結構設計、內容組織、界面呈現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權,滿族文化紛繁復雜,史料艱深難懂,滿學學者仍然在不斷解讀其文化內質,特別是滿族文化新媒體傳播還處於推廣期、解惑期、恢復期,大多數網友還是帶著學習了解的心態上網搜索瀏覽滿族文化信息,因此網站傳播很多時候起到了一個存儲器的作用,必須保証信息的真實准確、科學嚴謹,本著制造精品的原則運營網站。網站傳播是滿族文化傳播的重要平台,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第一,網站是滿族文化新媒體傳播中最具歷史的形式。在中國互聯網剛剛度過寒冬,開始穩步成長壯大的時期,滿族文化新媒體傳播逐漸起步——2002年,目前最大的滿族門戶網站吉祥滿族網創建﹔同年,本溪滿族自治縣建立自己的政務網站﹔2003年,中國民族宗教網上線﹔2005年,Anaku滿文輸入工具研發成功,代表著滿族文化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二,滿族文化網站傳播主體多樣化,這其中包括政府機構、社會組織、教育部門和個人,多樣化的主體也使得滿族文化網站具有較強的整體生命力。雖然在過去十幾年中,先后有不少與傳播滿族文化有關的網站停辦,但總是有新鮮血液補充進來。

第三,滿族文化網站信息全面易於檢索,和其他的傳播形式相比較,網站傳播界面更易於系統化、多維度、全歷史呈現滿族文化的相關內容。無論是站內檢索還是通過優化適配站外搜索引擎,網站也都可以實現快速檢索,特別是很多網站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資源和人氣,這都為文化傳播打下了基礎。所以說,網站傳播依然是滿族文化新媒體傳播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

二、虛擬社區:新媒體環境下滿族文化傳播的活動場

虛擬社群也被稱作是“網上社群”“群組”或“圈子”,是由網民根據共同的愛好、主題、特點形成的團體,其劃分方法也可以是根據地域、年齡、學校、行業、興趣、民族等。[3]虛擬社群是以互聯網為中介建立起來的,它以信息聯系為紐帶,是一種網緣群體,是數字化人的結合體。[4]虛擬社區這一概念來源於霍華德•萊茵戈德的《虛擬社區:電子疆域的家園》一書,他從虛擬社區的活動主體和活動特征兩個角度出發,指出“虛擬社區是這樣一群人構成的,他們可能見過面,也可能素未謀面,他們通過計算機和網絡來交換文字和思想”[5]。虛擬社區的核心內容就是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有時候會以某個興趣點為主題展開互動,有時候就是為了交流而交流。萊茵戈德還指出了虛擬社區對小到個人精神狀態,大到全社會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后來虛擬社區的發展情況來看,作者的觀點非常有前瞻性和預見性。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滿族文化相關的虛擬社群同樣是滿族文化傳播的重要平台。

1.百度貼吧

“百度貼吧”是百度旗下獨立品牌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區。百度將網絡社區和搜索引擎結合起來,組建了一個全新的以興趣為中心的交流平台,貼吧開創了一個全新形式的虛擬社區2.0,網民可以在貼吧中根據興趣關鍵詞自主創建社區,集合志同道合的人,搭建以興趣為主題的互動平台。

從調研中得知,與滿族文化相關的貼吧名目繁多,人員分散,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和歷史頻道。從關注人數和發帖數量來看,廣大網民對清朝的關注遠遠高於對滿族本身的關注,這也反映了當前大眾對於滿族文化的認知大都停留在清朝本身。

2.網絡論壇

網絡論壇又被稱為“電子公告板系統”。這一軟件最早出現在1978年,當時還僅是一些計算機愛好者之間用來互動的工具,直到互聯網技術的出現,BBS才真正為廣大民眾熟悉,基於Web的網絡論壇成為早期互聯網上最主要的應用之一。隨著互聯網媒介生態的發展,網絡論壇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網民的需要。近幾年,以電子郵件和網絡論壇等為代表的傳統互聯網應用,其用戶活躍度逐漸下降。現在的網絡論壇主要走入分眾化和專業化,大眾化的網絡論壇正在逐漸淡出互聯網。近十年,滿族文化的傳播者也在借助網絡論壇這一工具。目前國內最大的兩個滿族文化網絡論壇是吉祥論壇和滿族在線論壇。

吉祥論壇是吉祥滿族網下屬的網絡論壇,論壇於2002年投入使用,致力成為滿族人的精神家園。論壇設置了八旗廣場、民族振興與發展、當代滿族精英、歷史文化探討、滿洲語言文字交流區、宋熙東滿語原創音樂、交流娛樂等子論壇,每個子論壇下又設置了不同的板塊,總計二十余個欄目。論壇不僅關注滿族文化知識的傳播,同時還把目光投入論壇和滿族文化的線下影響力以及網絡產業化領域,通過專門設置的《滿洲公益》欄目向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奉獻愛心。“助學滿語”是滿族網絡界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公益時事版,通過這一板塊,論壇於2006年為三家子滿族鄉捐獻了多台電腦、2007年為喇叭溝門滿族鄉滿族貧困大學生進行捐款捐物、2011年正式啟動“滿語助學計劃”,真正起到了“為民族公益事業助力”的作用。此外,論壇還聯合天一文化公司打造純正的滿族婚禮,設立“吉祥文化店”板塊向網友提供經營平台。總之,網友在吉祥論壇可以交流一切和滿族文化相關的知識、經驗、觀點、產業、作品等內容,這也是這個綜合性滿族門戶論壇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滿族在線”最初叫做“青年滿洲論壇”,由幾位滿族語言愛好者於2010年10月在長春籌建,起初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滿語的傳播和普及。至今已經成為擁有一萬多名會員的綜合性滿族論壇。該論壇界面簡潔,版面設置清晰,論壇頁面隨處可見滿語標識和漢滿對照。論壇有四個核心欄目,分別是:《滿洲語文學習》《滿洲文化論壇》《滿洲之聲》《滿族交友聯誼》,其中最核心的欄目就是《滿洲語文學習》和《滿洲文化論壇》。《滿洲語文學習》欄目設有專門的滿語聊天板塊“Manjurara ba”,在該板塊內發言隻能用滿語,禁止使用其他語言。在這裡還可以進行滿語入門學習、討論,下載滿語學習資料以及各地滿語學習班的信息。另外還有一個獨特的板塊叫“滿洲數字化”,這裡主要討論滿洲文輸入法、教學課件、滿文系統、滿文游戲等電腦手機應用系列,可以說這是滿族文化數字化工程的一個有益開端。“滿洲文化論壇”是一個專注於滿族文化傳播的獨立社區,這裡設有十二個與滿族文化相關的板塊,包含滿族歷史、精神、藝術、服飾、姓氏、宗教、文學、育兒、騎射、人物,可謂包羅萬象。現在的論壇更像一個滿族文化資源庫和會員交流的歷史檔案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滿族在線”現在也在挖掘滿族文化新媒體傳播的多種形式,不僅在繼續運營論壇,同時也開辦了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繼續開展著滿族文化傳播工作。

如果說網站傳播是滿族文化新媒體傳播重要的信息資訊平台,那麼網絡社區則是熱愛滿族文化、關心滿族文化發展、熱衷於滿族文化傳播,懷著各種想法聚集在一起的網友交流場,是一個自由的文化社區。網絡社區是一個以興趣為驅動力的交流空間,滿族文化網絡社區傳播平台比較集中,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滿族文化傳播者的自建論壇,這是比較傳統的方式,以吉祥論壇和滿族在線論壇為代表﹔二是借助貼吧平台建立的滿族文化交流社區﹔三是以知乎為代表的問答型社區,由於知乎開放得比較晚,其中滿族文化信息相對較少,但是質量較高。滿族文化網絡社區傳播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傳統與現代交叉融合。滿族文化雖不像中原漢文化擁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在最近一次頒金節活動中,定名為“滿洲族”已經有380年的歷史。因此,網友們借助新媒體急速在網絡論壇上交流近400年的文化歷史,這本身就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如有網友用滿語在網絡聊天室裡進行交流,還有網友將滿洲八旗行軍圖進行了三維化制作傳到論壇上等,這些交流與溝通一方面促進了滿族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也聯絡了滿族同胞的感情。2014年9月,滿族文化愛好者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辦了首屆滿族傳統弓箭、射箭比賽,主辦者利用現代影視技術將全程錄像編輯后上傳到論壇,聽著滿族歌曲的背景音樂,看著滿族傳統弓箭比賽,同全國各地的網友進行討論,這就是網絡社區的局部景象。另外,網絡社區中討論的內容也包含了古今中外、傳統現代,網絡社區主要是以話題為框架,版主的管理是一種弱權利。從內容上看,雖然大多數交流內容都與滿族文化相關,但並不全是討論歷史上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網友討論的是關於滿族文化現代化傳承的問題。他們關心的是,在現代社會民族融合的大趨勢下,如何延續本民族的特色,並將其進一步恢復。如今經過網絡社區的聯絡,滿語愛好者和志願者們在全國各地相繼開設了大量滿語學習班,網絡社區成為網友們交流與傳播滿語以及獲得與滿語相關信息的最佳平台。

第二,全方位的滿族文化交流場。正如前文所述,網絡社區是以興趣為引子,採取話題的形式搭建內容框架。如果說網站的內容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系統架構,那麼論壇的內容則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全方位交流場。目前傳播網絡文化的網絡社區主要是以論壇和貼吧為主,論壇是以欄目為引導,例如“滿族在線”擁有27個欄目,幾乎囊括了普通網民想到和想不到的所有主題,而且裡面不乏非常專業的資料和文獻。貼吧也是近幾年較為活躍的滿族文化社區。通過百度貼吧自帶的搜索引擎,與滿族文化相關的貼吧有50余個,其中較為活躍的有十幾個。“滿族文化吧”是滿族文化傳播最為集中的陣地。經過統計,網友在“滿族文化吧”中發帖的意圖包括:傳播滿族文化、發表觀點、進行咨詢求助、提供新聞資訊、發起倡議建言、組織活動、線下活動宣傳、個人展示、灌水等,內容幾乎囊括了滿族文化的所有形式。這些豐富的內容都表明,網絡社區為對滿族文化感興趣的廣大網民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

第三,族群文化身份再確立的公共空間。在認知心理學中,“身份”即為人的自我界定。雖然人們認為,網絡上的種族身份是一個比較模糊的事情,但博卡爾特卻認為,“種族並沒有從網絡上消失”,並且“一點也不比線下模糊”。他指出,種族認同依然可以在各種各樣的虛擬社區中潛在存在並被察覺出來。[6]文化身份認同的確立是每個族群個體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由於歷史的原因,滿族群體的文化身份一度是模糊和敏感的,很多滿族人在過去將民族改為漢族,后來政策放寬又有一部分人改回滿族。從1911年到現在這一百多年間,很多滿族人隻剩下身份証上的那個“滿”字,有的滿族人連身份証都已經漢化了。隨著近年來滿族文化逐漸為大家所了解,特別是互聯網興起的這十幾年,以前隻能向朋友、親戚、長輩尋求解答的問題,現在都可以在網絡社區向網友咨詢。這也導致很多有這方面困惑的網友第一次進入網絡社區大都會尋求網友幫助,確認自己的滿族姓氏及源流,在大家的討論中,每個人可能都會對自己的文化身份產生新的認識。

三、社交網絡:趣緣創造傳播力

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 Service)是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之后的產物,它提供了一個可以讓人們建立社會網絡和社會關系的平台,在這裡人們可以分享交流共同的興趣愛好、各種活動、個人背景和真實的生活狀態。社交網絡有三個必備要素:允許用戶建立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頁面﹔提供一個精確的用戶和分享鏈接列表﹔通過這一列表可以在社交網絡系統內自由訪問。[7]社交網站種類豐富,它們經常把最新的信息和交流工具整合進自己的系統,以保持用戶黏性。社交網絡一開始經常是立足於個人的某個社交圈子,例如同學、同事、朋友等,是一種熟人網絡系統。2002年社交網站開始出現,2006年Facebook一躍成為全球用戶量增長最快的網站。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社交網站用戶,2013年印度成為社交網絡用戶增長最快的國家,Facebook和Twitter的使用人數增長了37%。[8]有數據顯示,美國在2013年有73%的成年人使用社交網絡。[9]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人們使用媒體主要是出於認知需求、情感需求、個人綜合需求、社會綜合需求、壓力舒緩的需求,[10]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通過社交媒體來滿足這些需求,人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越多,反過來社交媒體對人們的影響也會越大。社交網絡是一個具有精准影響力的文化傳播平台,它本身也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成為滿族文化新媒體傳播的有力平台。過去幾年間,滿族文化傳播者先后建立了多個社交網絡空間,通過組織活動、傳播知識,從而提升自身影響力。總體而言,這些社交空間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第一,趣緣群體的養成。社交網絡的核心架構是以興趣為節點,每個興趣節點連接著一個個用戶,每個用戶又連接著若干興趣節點,組成網狀的人與人的關系網,人人網中的人人小站就是典型的例子,小站中的所有內容都是用戶根據興趣生產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聚合一大批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網友,相類似的還有豆瓣和Facebook等。

第二,個人傳播盛宴。人人網的公共主頁實際上是根據運營者的意願來進行內容的規劃與更新的,並在與網友的互動中調整運營思路,從而更好地實現個人意願傳播和滿足網友需求的雙贏。

四、移動平台:新媒體環境下滿族文化傳播的延伸

全球互聯網已經不可阻擋地進入了移動時代,智能終端逐漸成為用戶接入互聯網的主要工具,我國也不例外。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11]移動終端的增長速度可以用“瘋狂”來形容,2014年,我國移動智能終端設備數已達10.6億,80后用戶佔比38.3%,90后用戶佔比35.7%,80后90后毫無爭議地成為“移動俠”中的主導力量。移動平台的傳播特點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第一,意見領袖即時圈落化傳播。由於移動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傳播源類型豐富,構成多樣,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意見領袖,如微博上的那些“大V”、微信公眾號上的那些“大號”等。這些意見領袖多以做內容為主,他們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依據專業特長進行精准傳播。以微信號“嗨小冷”為例,該號僅用了一年時間,便成為粉絲超過200萬、閱讀量超過10萬的微信大號。它的營銷理念就在於關注用戶和內容,具體措施如堅持內容為王、確定角色定位、增加原創內容、促成短期流量爆發、保持常鮮度等。在這裡,意見領袖與用戶之間形成了雙向選擇的關系——用戶選擇他們喜歡的,意見領袖選擇傳播他們擅長的。據此,即時圈落化傳播達到了最好的效果。

第二,滿族文化知識的傳播累積性明顯。根據對微信號的調查整理,很多傳播滿族文化的微信公眾號的推送頻率都非常高,如“滿族”“吉祥滿族”“滿語”等的推送頻率是一天一次,一年則是365次。若每天隻推送一條,則這三個微信公眾號一年便可推送1000余條內容,用戶可根據后台搜索關鍵詞的方法查到以往所有的推送內容,還可以進行朋友圈的分享傳播。這樣一種傳播的累積效應對滿族文化新媒體傳播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本文為中央高校自主基金項目“新媒介視域下東北少數民族地區三網融合的傳播效果研究”,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項目2015年度課題“新媒體環境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2015-GM-08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峻俊,李遠蘭.網絡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意義與特點[J].當代傳播,2014(3):110-112.

[2]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84.

[3]義豐博士.藝術網絡營銷[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27.

[4]昝玉林.網絡群體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4-116.

[5]趙聯飛.現代性與虛擬社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2.

[6]趙聯飛.現代性與虛擬社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6.

[7]Boyd D M,Ellison N 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3(1):210-230.

[8]India records highest social networking growth Rate: Study,news.biharprabha.com. IANS. 26 July 2014. Retrieved 26 July 2014.http://news.biharprabha.com/2014/07/india-records-highest-social-networking-growth-study/

[9]Lunden, Ingrid (2013-12-30). “73% Of U.S. Adults Use Social Networks, Pinterest Passes Twitter In Popularity, Facebook Stays On Top”. TechCrunch. Retrieved 2015-10-17.http://techcrunch.com/2013/12/30/pew-social-networking/

[10]“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Retrieved 2015-09-30.http://communicationtheory.org/uses-and-gratification-theory/

[11]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1.

(李大為為大連民族大學新聞系主任、副教授﹔何江為大連民族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