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網絡傳播》>>2017年第7期

新聞網站需走在新媒體時代前列

——人民網發力直播年、視頻年、融媒體發展年

余清楚
2017年08月28日18:07 | 來源:網絡傳播
小字號

 

2017年3月6日,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網董事長王一彪(左三)看望兩會視頻直播報道工作人員。圖/本刊圖片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作為網上的《人民日報》,人民網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努力在網絡空間壯大主流聲音,引領導向,服務大局。

近年來,新媒體發展處在疾行中。2016年網絡直播服務持續高速發展,截至2016年12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44億,佔網民總體的47.1%,較2016年6月增長了1932萬。直播的類型也在不斷向垂直化發展,其中,新聞直播由於其時效性、現場感和便捷性強,能夠帶領用戶快速觸達事件,連續追蹤熱點,越來越受到矚目,已成為新媒體傳播的主要呈現方式之一。因此,將2017年命名為直播年、視頻年、融媒體發展年,既是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的時代要求,也是人民網與時俱進、自我革新的現實抉擇。

視頻直播——場景時代的“適時體驗”

艾媒咨詢的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底,游戲直播、秀場直播等類型的直播用戶規模佔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新聞直播等垂直化類型則越來越受到重視。用戶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除了娛樂和輕鬆的內容之外,嚴肅的、原創的新聞,其價值會在未來得到凸顯。

Twitter亞太副總裁Aliza在解釋Twitter為什麼布局直播時說,“為什麼大家喜歡實時直播,因為人們想要了解全球各地此時此刻正在發生什麼,我們如果不能在現場看,退而求其次,可以通過手機看到其他人正在體驗的一些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這些精彩的內容是很吸引人的,讓人感到激動和興奮。”視頻直播融合了視頻、圖像、文字等豐富的媒介形式,突破了視覺聽覺的時空限制,可以與他人共同“親歷”別處正在發生的事情,特別是未來與VR的無縫結合,更可使用戶“身臨其境”。

伴隨電視媒介的興起,“直播”這種節目形式就已經開始出現,與網絡視頻直播相比,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在報道新聞現場時受到時間、欄目設置以及人力等限制,視角有限,場景展現也相對固定﹔而網絡視頻直播則可以不受限制,用手機、無人機等設備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直播,為用戶提供多元視角的浸入式直播體驗。此外,不同於傳統電視直播,網絡視頻直播還能同時為用戶開通在線互動交流的通道,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增強用戶使用黏性。可以說,網絡視頻直播賦予了“直播”以全新的媒介特性——實時性、互動性和社交性,這也正是網絡視頻直播取得成功的關鍵,使用戶擁有前所未有的交互體驗和現場參與感。

“適時體驗”這一概念是由LopezResearch的創始人瑪麗貝爾•洛佩茲提出的,指的是移動技術“在客戶恰有所需時”傳遞恰當的信息。移動互聯網時代場景的意義大大強化。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於場景的服務,是對場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務)的適配。從媒介發展趨勢來看,“媒介是人的延伸”,以往電子媒介的發展延伸了人的“耳力”“目力”等,而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視頻直播,則回歸了人們最自然、直觀的交流方式——“面對面”交流,時空的阻隔不再成為障礙,人的生活場景、人的整體性都得到了“延伸”。視頻直播可以說是圍繞用戶、以用戶為中心形成的信息和服務,兼顧了用戶當前所處時間、空間特征以及興趣、意願、社交等多重需求,並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動能和服務,體現了場景時代從“注意力經濟”向“意向經濟”的轉變,也就是圍繞著消費者意向進行的經濟活動,它是一種需求導向型而不是利潤導向型的經濟,倡導為用戶提供有效的精准服務和優質的內容。視頻直播的垂直類內容在2016年增速非常迅猛,這種分化將來有望進一步發展,推動更多專業的、優質的內容融入到直播當中,為用戶提供滿足多種需求的內容服務。

不論是從用戶增長、媒介發展的趨勢來看,還是用戶認知體驗、社交需求來看,視頻直播都是極具潛力的介質和形式,也是媒體發展的“必爭之地”。例如Buzz Feed近年來的轉型,重視嚴肅新聞的生產,花重金聘請傳統媒體的知名記者,加大嚴肅新聞和調查報道的比重。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以社交平台為基礎的信息鏈獲取豐富了新聞信息鏈的路徑,同時也增強了新聞直播的內容厚度。Twitter的moment項目希望公眾在重大事件或者重大體育賽事舉辦的時候能夠給予一個沉浸式的現場體驗,對巨量的推文進行篩選,然后整合當下重大事件的相關內容。這樣以事件為內核,以直播為支撐,最大程度地將受眾帶入新聞事件中的視頻直播,有效增強了用戶黏性。

 

2017年3月10日,人民網兩會視頻直播團隊導播人員在導播間切換直播鏡頭。圖/本刊圖片庫

記錄時代——與用戶同在新聞現場

在內容豐沛、信息海量的網絡空間,網絡傳播更注重方式與方法,敢發聲,更要發好聲。對於用戶來說,新鮮感和接地氣的內容遠比后期精心剪輯的視頻更加具有吸引力,與傳統的新聞專題報道相比,視頻直播過程中的實時互動,使常規性的新聞議題也更富有感染力和親和力。

為了創新傳播方式,人民網把2017年定位為視頻年、直播年、融媒體發展年,每當策劃一個重大主題報道,人民網都要首先考慮是否能用視頻、直播的形式呈現,怎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全媒體傳播。人民網對記者的要求也隨之轉變為“三會”“三不”——即“不帶筆、不帶紙、不帶電腦”, “會直播、會做視頻、會當主持人”,鼓勵記者能出鏡的絕不躲在幕后,能用視頻的絕不用文字,力爭“人人都是主持人,人人都是網紅”。就是在這樣的理念支撐下,作為一個沒有電視台背景的網站,人民網推出了長達120小時的“兩會進行時”視頻直播報道,不僅對於人民網來說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創舉,對於全網來講這也開辟了網絡直播的新篇章,受到社會和業界的高度好評。“兩會進行時”在收獲了1.5億的用戶訪問量的同時,還極大地提升了記者編輯全媒體報道的能力和信心,順暢了融合報道的聯動機制,堅定了全網朝移動化、視頻化方向轉型的共識。

自此,人民網的視頻直播屢創佳績。在5月成功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宣傳報道中,人民網記者在前方演播室完成對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周慕冰、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等23場高端訪談。其中,王健林訪談結束后2小時,人民網官微發布短視頻並推薦至微博,近千名網民參與答題互動,3條微博報道總閱讀量近200萬。記者在高峰論壇新聞中心的短視頻報道也十分亮眼。人民網外籍記者採訪的中文視頻“康康的‘一帶一路’時間”“康康帶您走訪新聞中心”成為微博熱門話題﹔中文記者採訪的微博視頻“人民網現場帶你看:各國記者都怎樣工作噠?”播放次數達100萬,人民網融媒體工作室推出《“一帶一路”辦項目花開全世界》《炫酷動畫帶你穿越“一帶一路”》《我畫“一帶一路”》《“一帶一路”貨幣總動員》一系列創意內容產品和視頻短片《命運共同體:共享美好》《微紀錄片:我們的“一帶一路”》,也讓人耳目一新。此外,動漫新聞、無人機報道、VR新聞、AR創意視頻、RAP說唱報道等形式已經成為人民網運用純熟的報道方式。

做好直播——在新的賽道全力出擊

對於當下時代而言,視頻已成為一種常用表達方式,正如Buzz Feed創始人Peretti所說,所有內容(包括新聞和娛樂)都應該有視頻表達,就如同所有內容都應該考慮網絡流行度那樣。視頻與文字報道、圖片結合起來,形成了報道的組合拳,這些“動起來的新聞”豐富了報道的多樣性,滿足了不同讀者的需求。視頻,特別是視頻直播的發展,本身也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應有之意。

人民網將2017年作為直播年、視頻年和融媒體發展年,從年初的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開始,通過集中培訓和實戰練兵,打造了一支技術過硬、素質高超的報道隊伍。但未來還有更多的硬仗要打,要將視頻新聞報道、直播報道走在媒體融合發展前列,還需多方面的發展和提升。

(一)打造新聞直播平台。視頻直播的興起為媒體的新聞生產帶來了新的前景,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使用無人機航拍圖像和VR設備等充實報道內容。借助自身在新聞策劃和媒介融合方面的技術和平台優勢,媒體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視頻新聞直播的最佳效果,延伸媒體的功能性。雖然人民網推出了不少質量上乘的直播報道,但想形成“權威報道看人民”的品牌效應,還需要進行常態化的視頻生產,打造垂直化的直播平台。

首先要不斷豐富直播內容。一方面,要做好做精重大事件的新聞直播。對於可以先期策劃的重大事件新聞報道,要集思廣益,多角度多側面呈現鮮活立體的事件主題﹔對於不能策劃的突發事件,則需要形成直播報道機制和隊伍,快速反應、搶得先機。另一方面,長時間低密度的新聞內容很難獲得用戶持續關注,如何選擇適合的新聞主題與直播形式完美結合,保証新聞內容持續、穩定的輸出是新聞視頻直播亟待解決的問題,應不斷探索多元化的選題框架和報道模式,尋找與用戶產生共鳴的內容,並不斷納入PGC和UGC內容。

其次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新聞視頻直播對技術、內容和平台都有較高要求。打造新聞直播平台,從生產到呈現、發布等一系列環節都存在著技術難題需要攻克,特別是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精准傳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內容和渠道上的精准,而是包括用戶體驗在內的場景化精准,貼合用戶的使用情境與用戶的心理和行為。與場景時代相關的五要素,也即場景“五力”——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定位系統——正在逐漸改變用戶在生活中的各種體驗,是未來實現精准傳播的必備要素,五力的結合也需要提早布局。

(二)直播形態要滿足“交往”特性。新聞的原初動力來自於社會交往。Buzz Feed等新互聯網平台帶給傳統媒體的啟示也正在於:“不是人們不需要新聞,而是以適應個人閱讀和觀看為前提的傳統新聞生產,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可能都無法滿足已經被網絡技術釋放出大量‘交往’需要的使用者。”

新聞的視頻直播實現了點對多的實時交流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搭建一個直播系統,用戶之間以及用戶與傳播者之間通過互聯網設備實時溝通,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用戶與傳播者之間在文字、聲音、影像上的互動,滿足了人們對實時社交的需求,滿足了用戶的新聞參與感,用戶與直播者之間的交互關系使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立體。雙向的直播方式讓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各種觀點直接交鋒,比如在直播過程中,彈幕功能讓用戶在線吐槽和評論,這樣既可以及時傳遞出用戶對於新聞信息的反饋和態度,避免單向傳播導致的輿論失衡,也可以提高用戶的停留時間與觀看黏性。

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與點播視頻橫向比較,有接近60%的用戶表示更願意在看直播時參與互動,這本身和直播視頻的特性息息相關,當在線用戶達到一定數量並同時在關注同一個事件時,互動參與的熱情也隨之升高,在此基礎上也更容易產生更多樣的互動行為。新聞網站應結合自身的優勢,妥善運用新技術,在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直播讓多元用戶參與到事件的進程中來,圍繞互動,引發用戶與傳播者之間的共識,潛移默化進行輿論引導。

(三)對新媒體採編人員提出全新要求。朝視頻化方向轉型,需要打造一支全方位素養過硬的報道隊伍。視頻報道與圖文報道有很大不同,對採編人員提出了全新要求,要求採編人員既是記者編輯,又是播音員主持人,不僅能敲得了鍵盤,而且能扛得了機器,拿著話筒能講,對著鏡頭能說。

要在全網形成視頻化生產的觀念。正如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張沛所言:“視頻已經像空氣和水一樣慢慢融入人們生活,無論娛樂視頻、通信視頻、社交視頻,還是行業視頻,人們都越來越多地通過視頻溝通和表達。”視頻正在成為這個時代常規化的表達,我們的隊伍在做新聞時也要預先主動去思考、設想視頻的呈現方式,各地方頻道、各部門在報道時要增強視頻意識、直播意識﹔特別是在前線採訪,一定要以視頻的方式來呈現。

視頻直播的實時性對採編人員的政治素養、心理素質、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政治素養、心理素質過硬,視頻直播的實時性和不可逆性決定了一旦出現失誤難以挽回,這就要求採編人員具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心理素質。二是要求有很強的業務能力,包括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要思維清晰、語言順暢、表達清楚﹔過硬的採訪能力、細致的現場觀察能力、准確的判斷能力和較強的臨場應變能力也不可或缺。

(余清楚:人民網總編輯、人民網研究院院長)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