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8期

淺議新媒體環境中的虛假新聞

周 璐
2017年08月30日17:0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傳播呈現出渠道多元化和傳播主體多元化,新媒體和自媒體、社群、平台層出不窮,給虛假新聞的傳播提供了生存條件。對於新聞媒體來說,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打擊和防范虛假新聞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要做好加強新聞輿論工作者的素養、提高網民媒介素養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方面的工作。

關鍵詞:虛假新聞﹔新媒體﹔真實性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微信、微博和各種網絡平台的大量使用,信息傳播呈現出渠道多元化和傳播主體多元化,使得信息傳播速度和數量有了飛躍性發展,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給虛假新聞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生存條件,從而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虛假新聞,就是沒有按照客觀、真實的原則來反映事實本來的面目。虛假新聞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就是向壁虛造,捏造出並不客觀存在的事件。第二,就是一孔之見、以管窺天,隻斷章取義地採用新聞信息的一部分。第三,隨意夸張新聞信息的內容,以博受眾眼球。第四,偽造細節,在新聞信息的具體細節,如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會進行隨意篡改。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的本質要求。對於新聞媒體來說,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也是堅守新聞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就是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在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就多次提到“客觀、真實”,指出新聞的生命在於真實,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

一、新媒體背景下虛假新聞的特點

第一,傳播速度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也大大提高。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受眾獲取消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傳統主流媒體,而傳統主流媒體有著很好的公信力,受眾得到的信息基本都是客觀真實的,虛假新聞的傳播基本靠人際傳播,速度也比較緩慢,受影響群體也是有限的區域性的。在網絡覆蓋面非常廣的當下,虛假新聞信息可以通過一些新媒體、自媒體發布,之后可以被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相繼轉發,一條虛假新聞可以在相當短的時間內被“昭告天下”。

第二,傳播力強大。由於虛假新聞利用互聯網的傳播特征——即時性和匿名性,在通過大量盲目的轉發,使得虛假新聞信息成為一張巨大的網絡覆蓋在社會上,而在新媒體時代,部分受眾的鑒別力較低,大面積的不實報道或謠言使得受眾心理受到嚴重沖撞,致使受眾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錯誤的預判,導致社會產生不穩定因素,或是引起大范圍的恐慌。

二、新媒體背景下虛假新聞的成因

第一,從傳播主體來看,在當前新媒體背景下,新聞信息的傳播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新媒體和自媒體、社群、平台層出不窮,讓信息有了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和渠道,一改昔日受眾隻能接受到來自傳統主流媒體信息的格局。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傳統主流媒體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媒介,這在傳播形式上具有單向性。在互聯網時代,受眾可以隨意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習慣或是喜好的傳播主體和渠道,而有些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和言論表達在“把關”上的低門檻,是導致虛假新聞產生的一方面原因。比如,盲目追求時效性。在這個信息大爆炸背景下,第一時間發布新聞信息成了有些新聞媒體在競爭中取勝的制勝法寶,而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卻以犧牲新聞真實性為代價,不對真實性進行求証就快速將信息發布出去。再比如,新聞媒體的逐利心理。在當下各類媒體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部分新聞媒體或新聞從業人員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獲得“眼球經濟”採用甚至親自炮制虛假新聞。

第二,從傳播對象上來看,新聞信息的傳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的同時,受眾從被動地接受新聞信息到不僅可以挑選自己需要的信息,還能夠通過自媒體發布信息。在這個“全民記者”時代,“人人擁有麥克風”使得用戶生產新聞在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中佔有了重要位置[1]。用戶生產新聞在提升新聞時效性和聚集素材上確實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但由於缺乏一定監管,用戶生產在信源、時間、地點和具體內容上容易出現捏造和不確定性等一系列問題。匿名性是互聯網的一大特性,在互聯網社會中網民容易出現自制力下降,而為了獲得關注度有些網民會制造不實新聞信息,同時也由於網絡實名制發展不夠成熟,相關部門對網民的言論缺乏監管,使得虛假新聞頻現,比如屢次在網絡上出現的“名人死亡”事件。

三、虛假新聞造成的不良影響

第一,虛假新聞就是不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的本質,不尊重新聞真實性就是不尊重新聞傳播規律,這就無法做好新聞輿論工作。黨中央一直非常看重新聞輿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19日的新聞輿論工作會議上把新聞輿論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事關治國理政、定國興邦的高度,形成了新聞輿論工作的“大事觀”,強調了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

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基石,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中不可觸碰的底線[2]。就如同建造大廈一樣,地基打的不牢,大樓就會倒塌。而新聞報道一旦失去真實性,新聞輿論工作要堅守的黨性、人民性都將統統化為泡影。

第二,虛假新聞會危害到新聞輿論的公信力。公信力指的是新聞媒體通過長期的新聞實踐積累起來的社會和受眾對其信任程度。公信力是基於一貫堅持新聞真實性所建立起來的。對於傳統主流媒體來說,一直以來都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方面具有極大的權威性,也代表著傳統媒體的聲譽和口碑,如果傳播虛假信息必然會影響到黨和政府在受眾心中的形象,也必然會損害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對於新媒體來說,長期傳播虛假新聞信息,也必將導致用戶對其逐漸的不認可,隨之而來的就是用戶的流失殆盡。公信力的增強和降低會牽涉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而這四者是新聞輿論的四大生產力要素,四個要素彼此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所以注重公信力的提升,也是新聞輿論工作的落腳點之一。

第三,虛假新聞會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新聞媒體如果對未經核實的信息或是為博“眼球經濟”採用虛假信息,很容易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而致使人們產生的錯誤行為判斷,更嚴重者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尤其是對一些重大事件、災難事件、國家的政策調整等做虛假宣傳,很容易造成社會恐慌、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輻射致海水污染,海鹽受到污染,我國的網絡媒體就出現我國食鹽資源也受到污染的虛假信息,致使我國民眾瘋狂搶鹽,一度引起社會恐慌。

第四,虛假新聞會損害當事人或組織、集團的利益。虛假新聞不僅會誤導受眾,還會給新聞的當事人或組織、集團造成不良的影響[3]。如“名人被死亡事件”、馬雲向汶川捐款一元錢事件、老外在街上扶起摔倒的老大媽卻遭訛錢、廣電總局因為擔心觀眾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觀眾所以刪除《泰坦尼克號》裸戲等等,給當事人或組織、集團帶來了形象、心理乃至於經濟上的負面影響。相關媒體在之后雖然進行了道歉和糾正,但負面的輿論效應卻一時難以消退。

四、治理虛假新聞的途徑

第一,加強新聞輿論工作者的素養。這其中包括政治素養、專業素養和新聞職業道德。加強政治素養,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就是堅持黨性原則,而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就是堅持黨性原則的表現。提升專業素養,就是培養對新聞真實性的鑒別和求証能力,從專業角度上去杜絕虛假新聞的滋生[4]。培養新聞職業道德和樹立新聞職業精神,增強新聞輿論工作者的主人翁地位和社會責任感,按照職業道德規范行事,不能觸碰新聞工作的“底線”,始終把社會責任和社會效應放在首位,踐行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堅定的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第二,提高網民媒介素養。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由於網民數量大、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使得一部分網民自律性不強或是鑒別新聞信息真實性的能力較弱,從而加大了虛假新聞傳播的可能性。加大對網民媒介素養的培養力度,是減少虛假新聞傳播的有效途徑。

第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加強相關部門監管。要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採用依法治理是有效措施之一[5]。我國在2015年對網絡謠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治理虛假新聞上還是存在漏洞。隻有對虛假新聞依法治理,才能降低其出現的頻率。如建立虛假新 聞的查處和責罰制度,對制造和傳播虛假新聞者採用法律手段嚴懲等。

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制定專業的監管制度,保証監管機構能夠對新聞質量等問題的調查和質詢,並且按時向公眾公開調查內容,做到公開、公正和透明[6]。

總之,真實是新聞的基石和生命,是新聞輿論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則。虛假新聞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頑疾,稍有不慎就會反復發作,打擊和防范虛假新聞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不但需要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的支持,來維護和推動新聞輿論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海榮.新聞媒介輿論引導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當代傳播,2013(3):20.

[2] 陸定一.新聞必須完全真實——陸定一同志對本刊記者的談話[J].新聞戰線,1982(12):50.

[3] 胡文杰,項仲平.互聯網時代提升廣電媒體輿論引導力的思考[J].電視研究,2016(11).

[4] 劉建明.當代新聞學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 童兵.比較新聞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