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實驗室為融合發展探路
來源:《青年記者》
那些名目各異的媒體實驗室
媒體實驗室,就是媒體組建的實驗性的機構,或非媒體機構如高校等組建的與媒體有關的實驗性的機構。本文主要關注前者。筆者以媒體實驗室為關鍵詞在網絡上查詢了解到,目前國內媒體成立的媒體實驗室接近二十家,以時間為序分別如下:
金鷹網易傳媒視頻廣告聯合實驗室。2010年1月19日,湖南衛視金鷹網與易傳媒合作成立視頻廣告聯合實驗室,重點研發跨平台廣告投放技術,分析受眾行為、開發高效互動廣告形式,以及建立更完善的視頻廣告行業標准和衡量體系。
北京電視台新媒體實驗室。2010年4月,北京電視台搭建基於三網融合、多屏聯動的新媒體實驗室,整合北京電視台節目內容系統,多屏聯動。
光明方正新媒體技術聯合實驗室。2011年5月24日,光明網與北大方正成立光明方正新媒體技術聯合實驗室,研究、利用雲計算平台,針對傳媒行業特性,推出具有實際價值的工具、業務系統,並探索新的業務形態。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傳媒夢工場實驗室。2011年10月31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創立傳媒夢工場,下設實驗室,立足於構建媒體轉型的科技創新平台,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為集團戰略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社交電視實驗室。2011年11月9日,山東網絡廣播電視台發起成立中國社交電視實驗室,聯合三網三屏產業行業的權威、專業機構和企事業組織,共同探索研發多媒體-跨媒體-全媒體-融媒體的全新業態的社交電視實驗室。2014年11月,中國社交電視實驗室、山東網絡廣播電視台面向全國縣區台、地市台推出“縣區手機台”和“掌上區縣”輕快APP合作項目,助力縣區廣播電視台以極低成本實現高效的移動互聯網轉型、新舊媒體融合發展。
新華網新媒體實驗室。2012年3月27日,新華網新媒體實驗室在北京大興產業園區揭牌,集產品研發、創意制作、體驗展示、產品檢測於一體,作為新華網核心產品創新研發的孵化平台。
中國日報社新媒體聯合實驗室。2012年7月19日,中國日報社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新媒體聯合實驗室,就新技術形態、新媒體傳播渠道與趨勢變化、新媒體受眾行為分析、全媒體輿情預警、引導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新媒體運營推廣等6個方向進行跟蹤、研究、孵化。2015年,中國日報社新媒體聯合實驗室的“基於媒體大數據的傳播效果評估體系及實現系統”榮獲第七屆王選新聞科技獎一等獎。
網易新媒體實驗室。2014年10月,網易新聞客戶端成立新媒體實驗室,定位是“創新和開拓更適合移動端閱讀的新聞策劃,讓新聞更‘好看’”,其出品的多期HTML5 作品熱轉於朋友圈與微博。
深圳報業集團“媒體融合及數字產品實驗室”。該實驗室2014年12月成立,圍繞數字產品的市場需求進行創新。
大象融媒體雲實驗室。2015年3月20日,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與杭州華三通信成立聯合實驗室,就雲計算進行前沿技術研究。
第一財經媒體實驗室。2015年8月,第一財經成立媒體實驗室,探索智能化的財經內容生產方式。
新浪新媒體實驗室。2015年11月12日,新浪新媒體實驗室啟動,北京大學等6所高校成為成員單位。目前,新浪新媒體實驗室在新浪網開設“未來媒體”專頁,以各高校校園探索員制作的內容為主,主要是對媒體的一些報道進行數據重現和解讀。
廣西新媒體實驗室。2016年4月27日,人民網與廣西大學合作成立廣西新媒體實驗室,計劃每年推出一份針對當地新媒體影響力的調查、評估報告。
新疆經濟報MR融媒體實驗室。2016年6月28日,新疆經濟報社與新疆雲聯智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MR融媒體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用混合現實(MR)技術即虛擬現實(VR)技術和增強現實(AR)技術集成應用,改造傳統平面媒體,探索搭建新型MR融媒體平台。
金陵晚報未來媒體實驗室。2016年9月,金陵晚報社成立“未來媒體實驗室”,主要進行體驗式新聞的研發。
今日頭條媒體實驗室。2016年10月,今日頭條成立媒體實驗室,用數據服務記者的工作。
上游融媒實驗室。2016年11月,上游新聞聯合重慶大學等高校成立上游新媒體研究院暨融媒實驗室,既做內容、產業研究,也做虛擬現實、數據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究,致力於成果轉化和創造未來。
南都智媒體實驗室。2017年1月17日,南方都市報社、凱迪網絡和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聯合成立“智媒體實驗室”,對機器寫作、文本實體識別、智能摘要、立場分析、智能服務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智能機器人“小南”是該實驗室的首個重要成果。4月17日,南都與科大訊飛簽約共建“智媒體實驗室”,探索利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機器人播報等技術和場景,全面實現智能媒體服務。
人民日報新媒體實驗室。2017年2月19日,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和電子科技大學共同發起的人民日報新媒體實驗室啟動,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新媒體領域,形成領先的電子信息+新媒體的產品和服務,面向國內外互聯網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開放。
封面傳媒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實驗室。2017年5月4日,封面傳媒發起的“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實驗室”成立,致力於人工智能與傳媒技術相融合的創新研究,探索AI+移動媒體的未來,促進媒體行業的整體轉型。“跨界研發合作”是“人工智能和未來媒體實驗室”的行動准則。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國內最早的媒體實驗室始於2010年,而在國外,幾大媒體巨頭更早就有了這方面的實踐,比如:
紐約時報R&D Lab、Story [X]。2006年,紐約時報成立名為R&D Lab的研發實驗室。10年后的2016年春天,又成立Story [X],著重從生產角度理解未來幾年報道中要實現的事情,同時提升對內容產品和對內容消費需求更深的洞察力,致力於探索利用新技術來提升新聞工作的質量、效率和收入。在今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上,Story [X]通過計算機識別確定國會成員的身份和座位,提高了新聞編輯的工作效率,也使出錯率大為降低。
BBC News Lab。2012年,BBC News Lab成立,致力於鑽研新技術以滿足新聞編輯的各種需求,同時通過各種實驗對技術應用的可行性進行探究。
衛報 Innovation Lab。2014年11月,衛報在美國的分部成立Innovation Lab(創新實驗室),為移動端受眾研發更多新式互動模式,探索移動傳播條件下優化小屏信息傳遞的辦法。
谷歌新聞實驗室。2015年6月22日,谷歌發布新聞實驗室(News Lab),讓新聞工作者更好地利用谷歌的數據與工具進行報道,同時,鼓勵網友發布內容。
媒體實驗室成效幾何
媒體行業是一個與技術關聯程度很高的行業,如今又是一個信息傳播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媒體行業需要與時俱進,跟上傳播技術發展的步伐。但技術研發的投入又是巨大的,一家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條件進行傳播技術和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因此,借助外力以實驗室的形式進行嘗試性的探索成為務實的選擇。以上各家傳統媒體的媒體實驗室也多是與其他單位合作建立的。
目前的媒體實驗室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媒體主辦的,主要是為自己的融合轉型提供技術支持,如湖南衛視金鷹網的視頻廣告聯合實驗室,成立的初衷是探索網絡視頻廣告的發布﹔一類是新媒體主辦的,意在為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助力,如今日頭條媒體實驗室等。
在效果方面,有的媒體實驗室已經研發出了一些較有創意受到好評的產品,如網易新媒體實驗室推出的HTML5作品《習近平和奧巴馬是這樣夜游中南海的》,但更多的媒體實驗室是成立之后沒有了下文,是在埋頭研發新產品,還是隻挂了塊牌子完事,外人不得而知。
當然,也有一些媒體,雖然沒有成立媒體實驗室,但也有優秀的成果面世,如上報集團的澎湃新聞等。可見,媒體融合的探索,不在名,更在實。
媒體實驗室帶來了什麼
可以說,媒體實驗室帶來的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媒體對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重視,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一些新的成果為媒體的新聞傳播增添了新的形式,提升了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增強了媒體報道的影響力、傳播力,也給媒體增添了一種前衛氣質。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實驗室特別是新媒體創辦的媒體實驗室為非媒體的新聞生產參與提供了可能,即媒體之外的力量參與到新聞的選材、生產、傳播過程中來,如為記者採寫新聞提供數據服務等。非媒體的新聞生產參與,對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既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有利的影響是加快了媒體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速度,提高了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效率﹔不利的影響是媒體的新聞生產有可能受到非媒體力量的干擾,不知不覺中被其牽制,不利於媒體的自主判斷。比如,媒體依據一些新媒體平台提供的所謂熱點數據作為選題的參考,那麼選題的客觀性就不一定能得到保証,很容易步入技術陷阱,因為機器依據網絡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未必就是科學的,社會現實是復雜,網絡上的信息只是一部分社會現實的反映,不是全部社會現實的反映。所以,很多媒體人都有共識,即新聞採訪更適合用田野調查方法,新聞戰線提倡“三貼近”“走轉改”就是為了讓媒體人更了解社會而不是浮於表面。當然,理性的媒體人不會全部依賴網絡上的數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的實施,也將消除非媒體力量的不利影響,這裡只是提出一點警示,以引起注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