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7年6月下

紙媒遭遇寒冬,更需講求“易讀”

王建珂
2017年09月05日09:58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

筆者認為,所謂“易讀”,就是要讓受眾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獲得最豐富的新聞信息,以利於信息的傳播。做到這一點,在當前特別重要。前幾年一些國外報紙倒閉,這幾年我國先是《新聞晚報》《競報》等休刊,今年《京華時報》紙刊又停辦,進一步引發報人的焦慮。紙媒如何有效應對寒冬?重要的一條是更加重視“易讀性”。

加強“易讀性”,要做的方面很多。格雷和利裡兩位外國學者曾列出公式,要求在100個單詞的一個段落的文章中不同的難字不能太多,句子不能太長,等等。這些對我們也是適用的。比如說:

避免用生僻字詞。謖,在“揮淚斬馬謖”中,人們比較熟悉。但是,單獨用,“謖”的意思是“起來”或“肅靜”,有的報紙在新聞中這樣用,就是一個生僻字,讀者多數看不懂。

避免濫用方言。濟南出版的報紙上多次出現“杠賽來”這個濟南方言。時下,人口流動多,在濟南的讀者也有許多外地人,他們就未必能讀懂“杠賽來”。方言一般不宜用在新聞中。

慎用網絡語言。時下報紙上網絡語言用得越來越多,這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進步。但是,要選擇流行比較廣的網絡語言。某報有一條新聞中用了“剁手黨”(意即購物意願特別強的人們)。“剁手黨”是《咬文嚼字》去年選中的流行語之一,但目前主要在網絡上流行。

不隨意夾雜外語。在新聞中用“GDP”“CPI”“WTO”等英語縮寫,讀者已經熟悉,是可以的。但文中不能隨意夾雜外語。某報關於摩拜單車在當地圈地稿中說“畫著摩拜單車的Logo”,“Logo”這個英語詞恐怕一些讀者特別是老年讀者感到陌生,不如直接用漢語“標識”。再說,這種做法違反有關文字規范。

避免用長句子。特別是那些歐化的長句子,定語、狀語多,讓人讀起來費神。

做到“易讀”並不簡單,需要採編等各個環節共同努力。至少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才能真正“易讀”。

善用背景,做好解釋。背景是用來解釋新聞的事實材料。為了讀者易於理解新聞,常常是必須有的。在科技、經濟等方面迅猛發展的今天,新概念快速增多,背景尤其重要。例如,5月19日各報報道一則重大好消息,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也叫“可燃冰”)試採宣告成功。這是第一次報道,更需要解釋。新華社在稿件的第二段有一個背景作了解釋,還有的報紙單獨刊出一篇背景新聞,解釋可燃冰是什麼以及試採成功的意義。新聞要有背景,這本來是新聞學的ABC,可有時被忽略了。

標題明確,避免誤讀。時下,那種動輒幾路“縱隊”的復合性標題已經少見了,復合性標題以雙行的居多。復合性標題的主題和輔題要關系明確、邏輯嚴謹,組成一個有機體,才能讓讀者易於理解,避免誤讀。

編排恰當,善用導讀。美國報紙設計界認為,好報紙應該像一幅地圖,讀者能順利地找到所需到達的位置。把版面按照內容分成“疊”,每疊、每個版安排合理恰當,才能達到上述目的。

強化導讀版(一般指頭版)的導讀作用,使它成為展示報紙內容的櫥窗,尤其重要。導讀要簡明、重點突出,要求新求美,但不能故弄玄虛、搞文字游戲。最近某報頭版頭條導讀:課堂裡老師與同學擁抱的通欄照片,上面壓標題《前方捷抱》﹔而內頁刊登的這條新聞的內容,是一所高中畢業班最后一課,班主任給學生發7.5元紅包,希望他們高考向750分滿分努力。筆者看了幾遍,仍然一頭霧水,弄不清這個“導讀”到底是什麼意思。類似的情況可以說相當多見。此外,導讀版也不宜僅僅是個簡單的目錄。有一張四開版的都市報頭版常常有20個左右的導讀標題,密密麻麻,顯然也不能很好地起到導讀應有的作用。

要做到“易讀”,最根本的是要樹立以讀者為本位的理念。唐代詩人白居易寫詩以老奶奶能聽懂為標准,人民日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給生僻字注音、釋意,這都體現了以讀者為本。有的報人,讀者意識不夠強,有的還總以為自己懂的事情,讀者也都懂得,自己記得的事情,讀者也忘不了,這往往就為讀者閱讀設置了“攔路虎”,也是需要避免的。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