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表情符號會統治世界嗎?

2017年09月16日07:53 | 來源: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小字號
原標題:【睡前聊一會兒】表情符號會統治世界嗎?

思聊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今天我們要來聊聊表情符號。

  1982年,當地球上還沒有因特網,就有了第一個網絡化的顏文字 :-)。有沒有想過,沒有那個“笑臉”及它的后繼者,今天的網絡世界、線上交流,將會損失多少色彩和感情?這兩天,新浪微博撤除“吸煙”表情成一時熱聞,可見一個表情符號裡埋著不少文化影響力。而蘋果公司在iPhoneX中推出的新表情符號Animoji也備受關注。第一次,用戶可以用手機跟蹤自己面部表情和聲音,制成有自己肌肉記憶的表情符號。

  交流,本質上是信息的編碼與解碼。網絡是平面的,文字是灰色的,用“呵呵”是容易友盡的,除了一個“!”,標點符號在感情上也是欠立體的。正因為有情感要補充,有言外之意要編碼,表情符號才大行其道。其實,網絡交流與現實交流,沒有本質差別。現實中有對話,網絡中變文字﹔現實中有表情、肢體等“態勢語言”,網絡就會對應產生表情語言:即使1982年的計算機還隻能輸出一個躺下的笑臉。

  表情符號的意義,在於最快速地為刪繁就簡的網絡交流創設了一個合適的語境。如今,人們早已習慣於用表情符號充當情感的后綴,甚至隨著網絡生活的發展,笑臉從一個變三個、五個,表情符號也“通貨膨脹”了。難怪有段子說,成熟的標志,就是面無表情地打出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不過,《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上有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已經開始將表情符號翻譯成臉部表情。比如,看到“:)”,大腦枕顳部分的識別反應與看到真實世界人類表情時相同。這種后天習得的“規范”,加速了信息編碼解碼的過程,讓網絡文化記憶,變成了一種身體記憶,進而成為虛擬交流中的一種實體化存在。

  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主要由文本書寫,但傳播卻從不是文字的專利。甚至可以說,人類一直更適應於圖像語言。古代中國人創設漢字,日、月、山、水都是象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圖形的意味更強。而今天,直播、短視頻、表情包炙手可熱,我們似乎又重新回到了以視覺為中心的傳播格局中。視覺語言無疑包含更豐富的信息。或許,正是因為曾經受制於竹簡、紙張、電報費,我們才必須用最凝練的文言文來傳播信息,當今天技術更發達、流量不再是制約,圖像語言就有條件大舉回歸。表情符號,只是這樣時代背景下的一個腳注。

  因此,讓我們來開個腦洞:世界能不能完全用表情符號重構?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被圖像技術統治的世界嗎?我們看到了不少探索。有藝術家在看到口香糖包裝紙上的小人抽象示意圖后,靈感爆棚,用了近10年的時間搜集全世界各種標志與符號,創作出一本完全符號化的小說。這個作品“沒有文化、語言、教育程度的分隔”,就算不識字的小孩子也能看懂。用最低限的文字,說清楚復雜事物,這樣一種藝術所要傳達的觀念,與互聯網時代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有時候,一個表情符號確實勝過千言萬語,但遺憾的是,對評論君而言,至今還沒找到足夠達意的表情符號,來完整書寫一篇可以把上述內容傳遞給你的評論。你也應該會認同,當我們需要表達觀點而非情感之時,文字語言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細膩與力量。

  這正是:表情符號的盡頭,語言開始的地方。大家晚安!(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出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