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 人民日報版面標上難忘注解

2017年09月21日06:37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人民日報版面標上難忘注解

  講好絲路新故事,共創絲路新輝煌。2017年9月19日,第四屆“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在甘肅敦煌舉辦。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一帶一路”。作為新聞排頭兵的人民日報,在全力提供輿論支持的同時,2014年以來已舉辦四屆“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並借助權威性的報道團隊、立體化的全媒形態,綜合文圖音視等報道手段,用筆和鏡頭對論壇盛況、意義和作用等作出全方位報道和深層次解讀。

  特別是人民日報這份報紙,用紙媒獨特的版面語言,以消息、評論、特刊等多種報道形式,為“一帶一路”標上了難忘注解。煮酒話媒工作室從三個高頻詞入手,透過人民日報生動鮮活的版面,帶領大家感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凡,品讀媒體在其中發揮的窗口和橋梁作用。

圖片1

  高頻詞一:【通】

  如何通?全方位!開放合作需要通,傳承精神需要通,共建共享更要通。2014年起,在人民日報每年有關“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的報道中,“通”都是一個核心字眼。就為什麼“通”、如何“通”,人民日報作出了多維解讀,不乏真知灼見。

  2014年的論壇特刊第1期,就圍繞習主席的“絲路新語”展開,特別是在版面左側突出“五通”要求(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聚焦這“五通”,人民日報的報道和評論從時代背景、長遠意義、深刻內涵等諸多方面作出闡述,提出為區域經濟融合“開綠燈”、消除貿易壁壘、形成連接亞洲的交通運輸網絡等很多新穎觀點。

圖片2

  2014年7月3日,人民日報5版“人民時評”欄目刊發文章《暢通新絲路,需要新思維》。文中指出,物質和交通上的“通”並不困難,政策、機制、民心之間的“通”才是真正的挑戰,每一個登上絲路經濟帶快車的人都應有“車頭意識”。

圖片3

  2015年,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在題為《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的發言中指出,“一帶一路”構想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各國的共鳴。在一帶一路大“棋局”中,同樣呼喚“愚公精神”,需要打破千山橫亙、萬水阻隔。

  人民日報的版面刊發了大量外國政要的觀點。比如,意大利共和國總理馬泰奧·倫齊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加強亞歐各國經貿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設“一帶一路”也是加強東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機會……

  “通則久”。可以說,“通”為互利合作注入了成長基因,“通”為和平發展提供了融合劑。

  高頻詞二:【促】

  誰來促?媒體上!“一帶一路”倡議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相親近、互相了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媒體在傳播理念、增進理解、凝聚共識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年來,很多國內外傳媒界人士就如何當好記錄者、闡釋者、推動者發表精彩觀點,如多組織絲路深度採訪、嘗試建立統一的採編資源平台、建立固定的合作機制、建立研究中心、建立人才培養和流動機制等,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建議不斷涌現。

  在歷屆論壇開幕式上,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都對媒體的作用和任務作出了生動闡述。2014年,他指出,媒體要發揮增進各國相互了解的窗口作用,發揮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梁作用,成為推進各有來往的紐帶﹔2015年,他指出,媒體要凝心聚力、講好絲路故事,要開放包容、傳承絲路精神,要深化交流、推進絲路合作﹔2016年,他提出三點倡議: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當好市場融通粘合劑,畫出情通意合同心圓﹔2017年,他提出要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稿庫、智庫、數據庫、人才庫,描繪出“一帶一路”媒體合作的新藍圖。

圖片4

  通過人民日報的版面,來自多個國家主流媒體的記者表達了對“一帶一路”媒體合作的理解和看法。“我希望能建立一個記者的網絡,讓每一位記者都能在自己的國家進行宣傳、推廣、普及工作,使我們能夠恢復、復興或者延續我們偉大的絲綢之路”,塔吉克斯坦記者如是說。“中國有句俗語叫要致富先修路,我們要建更多的路,尤其是建更多的新媒體技術之路來吸引受眾”,俄羅斯記者如是說。

  2016年,習近平主席向第三屆論壇致賀信,提出要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並對媒體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提出了新期待。人民日報始終和世界各主流媒體一起,堅定地並肩前行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路上。

圖片5

  高頻詞三:【新】

  啥為新?要創新!4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組織“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活動和相關報道的過程中,人民日報應時而為、因勢而動,不斷創新形式、更新理念,為媒體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注入新活力。

  論壇組織有創意:今年進入舉辦論壇的第四個年頭,人民日報首次組織參加論壇的部分中外媒體記者進行前期採訪。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流媒體的近70名記者,與中國同行一起,兵分三路,走訪甘肅蘭州、白銀、金昌、武威、嘉峪關、酒泉、敦煌等地,零距離感受絲路的魅力,切身體驗一個“最真實的中國”,一起見証“一帶一路”建設給河西走廊帶來的勃勃生機。

  報道內容有深意:歷年報道都有很多新穎而且耐人尋味的表述。2015年 9月24日,人民日報刊載了《以鼎盛人文聯通“一帶一路”》一文。文中講到,“我們呼喚一帶一路的人文復興,希望更多國家和地區能以人文精神提升人文交流,真正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成就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巧妙地將“一帶一路”建設的外延擴大到了文化領域。今年9月19日,第四屆“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在敦煌召開,人民日報評論版及時推出“評論員觀察”《以媒體之力架起一帶一路連心橋》,針對國際社會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誤解和質疑指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作為倡議的提出方,從中國政府、中國媒體到各地百姓,都歡迎對此存疑的各界人士,來走一走、看一看。畢竟,靠想象是無法得出正確判斷的。

圖片6

  版面形態有新意:近些年,人民日報都會在“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期間推出精心設計的特刊。2014年的特刊,以《千年絲路遠 萬裡親緣長》為題,策劃推出了通版,繪制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路線圖,依次進行簡單的文字介紹,標注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節點。版面立體大氣,內容豐滿厚重,信息量非常大,在對歷史的回顧梳理中,反映源遠流長的絲路之緣,也拉開了首屆論壇特刊報道的精彩序幕。

圖片7

  此后,每年的特刊成為“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的標配。9月20日推出9個版的特別報道,摘登發言多達78個,嘉賓包括國內外媒體同行和來自政府、企業等方面的有關人士。版面編排也體現了很多可圈可點的創意。9個版統一以藍色為主背景,清新大氣,背景圖片中駱駝、橋、路等元素合理搭配,突出了敦煌的地域特色,也將媒體合作論壇為“一帶一路”架橋鋪路的作用充分表現出來,意境雋永,匠心獨運。

圖片8

  摘編精彩發言、講述有趣故事,圖文並茂、留存歷史,人民日報舉辦的“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及其對論壇的報道和版面,繪成了見証和記錄“一帶一路”建設的獨特歷史畫卷。(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煮酒話媒工作室陳利雲撰稿、王向令配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