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紀念《北京日報》創刊65周年:北平解放 京報誕生

2017年10月10日07:2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平解放 京報誕生

  西長安街72號新民報舊址,挂上了北京日報的牌子。

  在籌辦《北京日報》期間,報社部分工作人員在蘇州胡同125號合影。

  人民日報(北平版)總編輯范長江工作照。

  人民日報(北平版)。

  北平解放報。

  1951年3月中旬,《北京晚報》開始試版,至7月6日共試版30期。

  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報》創刊,從此掀開了北京報業史上新的一頁。

  2017年10月1日,《北京日報》迎來65歲華誕。在黨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一輩輩京報人的共同努力下,《北京日報》得以順利發展,辦報理念受到各方面肯定,發行量穩中有升,影響力在各省區市黨報系統中名列前茅,報社資產更是節節攀升。今天,隸屬於《北京日報》的新聞大廈和新聞採編中心矗立在長安街邊,堪稱地標性建筑,成為《北京日報》蓬勃發展的最好見証。

  籌備

  1. 緣起《人民日報(北平版)》

  1948年隆冬,幾十萬解放軍在北平城外枕戈待旦。同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中共北平市委員會和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同年12月18日,中共北平市委在河北涿州縣召開會議,討論進北平城后的各項政策和紀律問題,其中一項是接管和處理北平市的各報刊。同年12月21日,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於良鄉成立。文化接管委員會主任為錢俊瑞,副主任為陳微明(沙可夫),新聞出版部部長為徐邁進。文化接管委員會成立當天,中共北平市委發出《關於如何接管北平的通告》,其中有一條是在北平市辦一張機關報,並定名為《人民日報(北平版)》。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軍管會代表范長江、馬健民,聯絡員向賢初、左珊、蔡善卿、牟沛霖,配備武裝警衛3個班,隨部隊入城,當天16時許,接管人員乘坐的三輛卡車駛到破舊淒清的華北日報社大門外(社址在王府井南口)。國民黨的華北日報社留下的交接人員拿來一份顯然不清的“清單”,接管人員到社內各處一一驗收。《華北日報》原有一台一小時能印10萬份報紙的大輪轉機和4套制版設備,但華北日報社社長張明煒逃跑之前都毀掉了。在工人們的保護下,隻有一台小輪轉印刷機尚能運轉。范長江一邊安排專人做接管清查和安全保衛工作,一邊領導大家全力准備《人民日報(北平版)》的出版工作。

  同年2月2日,中共北平市委機關報——《人民日報(北平版)》創刊,社址在王府井南口原《華北日報》舊址。報紙為對開4版大報,由市委宣傳部長趙毅敏任社長,范長江任總編輯,副總編輯為袁勃。編委會成員有劉希齡、張更生、韋明、李庄、李亞群、李千峰、胡喬木,報社的編採隊伍主要由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和陝北新華社來的老區新聞工作者和原北平新聞界的中共地下黨員、進步青年組成,職工總數200多人。創刊號印發50000份,一版最顯要的位置,發表了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八項和平條件”。一版同時發表社論《為建設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奮斗——代發刊詞》,圍繞北平解放談當時的政治形勢和任務。《人民日報(北平版)》是中國共產黨在北平執政后出版的第一張報紙,受到北平廣大人民群眾熱烈歡迎。

  2. 《北平解放報》小試鋒芒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遷到北平出版(編者注:《人民日報》是由前晉察冀解放區的《晉察冀日報》和前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於1948年6月16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裡庄村合並,成為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遷到北平4個多月后,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改組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社長為胡喬木,鄧拓任總編輯。社址在王府井南口原《華北日報》舊址。

  在《人民日報》遷到北平出版的同一天,《人民日報(北平版)》改名為《北平解放報》,日出4開一張半,社長為鄧拓,總編輯為袁勃。在創刊號上刊登的“重要啟事”說:“《北平解放報》仍為中國共產黨北平市委機關報,仍以服務北平人民為自己的惟一目的。”其宣傳的中心任務是北平市的恢復與發展生產。《北平解放報》社址由王府井南口遷至東四錢糧胡同11號原《北平日報》舊址。

  隨著戰事的不斷推進,《北平解放報》的大批干部南調,報紙於同年8月1日停刊,工作與《人民日報》合並。未南調的新聞干部多數調入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成為日后《北京日報》籌備和創刊的骨干。

  3. 初名《北京晚報》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北平改稱北京市。1950年初,北京市委決定創辦一張市委機關報,並向黨中央作了報告。考慮到當時北京市有一張民辦的《新民報》是日報,為避免重復,市委機關報決定定名為《北京晚報》。

  1951年3月,經黨中央批准,北京市委正式建立《北京晚報》籌備處,指定市政府新聞處處長周游、市委政策研究室秘書長羅林、《新民報》地下黨員張其華為負責人,並委托廖沫沙負責指導黨報籌備工作。當時在《人民日報》任總編輯的鄧拓,也受彭真委托對籌備工作進行指導。

  籌備工作的第一步是調集干部,建立機構。《北京晚報》籌備處的干部基本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新聞處的干部,他們是籌備處工作人員中的骨干,人數很少。大部分是市委組織部從北京各大學和一些高中抽調的肄業學生﹔還有少數是從本市各單位調來的。籌備處的編採人員共50余人,編輯部設有主編辦公室、資料、讀者來信、財經、政法、文教、文藝等組,另有總務組。市委的解放印刷廠劃歸報社,廠址在錢糧胡同。籌備處社址在蘇州胡同125號,主體建筑為二層西式小樓,有小型花園式庭院和附屬建筑,編輯人員全部在這裡辦公。此外還有部分排字設備,及由錢糧胡同印刷廠來的少數工人。

  同年3月中旬,籌備處開始試版,一般為4開4版,也試過4開2版,到7月6日共試版30期,其中6月1日至16日進行每天試版。試版的版面成為工作人員特別是青年編輯、記者進行學習、實踐的園地。

  同年4月1日,《北京晚報》籌備處召開黨員大會,建立黨支部。黨支部委員系市委機關黨總支指定的,由5人組成:支部書記羅林,組織委員陳海雲,宣傳委員陳泓,保衛委員趙繼英,青年委員王紀剛。當時《北京晚報》籌備處共有黨員22人。隨后籌備處團支部也建立了,團支部書記為王紀剛。

  同年12月,為了配合北京市開展“三反”運動,市委要求籌備處出版《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內部通訊》(簡稱《三反小報》),報紙為不定期4開4版,發至黨、政機關和群眾團體內部。《三反小報》共出70期,於1952年4月下旬停刊。《三反小報》雖然不是公開發行的報紙,但它直接擔負著市委指導“三反”運動的任務,籌備處從領導到工作人員的責任感更強﹔這種“試版”涉及的業務面更廣,從編輯、採訪到排版、印刷、發行都要試﹔它的政策性很強,對於採編人員政策意識、政策水平的提高都有特殊作用。總之,《三反小報》對籌備處工作人員是一次很好的、實戰性的練兵。

  4. 市委決定改辦《北京日報》

  1952年3月,北京市委決定,由原來計劃辦《北京晚報》改為辦《北京日報》。這一決定和北京市政府此時收購了《新民報》私股財產有直接關系。《新民報》是陳德銘於1929年創辦的,上世紀30年代,陳德銘、鄧季惺共同經營該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新民報》得到共產黨的支持,對中國的民主事業起過積極作用。由於經營難以為繼,《新民報》經理鄧季惺要求把報紙上交國家。1952年3月27日,經北京市委決定,北京市政府收購北京《新民報》私股,由《北京晚報》籌備處接辦,《新民報》大部分工作人員和設備並入《北京晚報》籌備處。於是,《北京晚報》籌備處一邊接辦《新民報》,一邊籌備出版《北京日報》。

  5. 《北京日報》開始試版

  1952年5月3日,原《北京晚報》籌備處的全體工作人員從蘇州胡同125號遷入西長安街72號《新民報》社。自此以后,報社內部領導、機構、人員作了相應調整,報社由周游、羅林負責。同年6月,原《北京晚報》籌備處、錢糧胡同印刷廠、原《新民報》幾個黨支部合並,成立黨總支,總支委員為羅林、趙繼英、陳海雲、陸元熾、陳燕,由羅林任書記。報社編輯部由籌備處與《新民報》的編採人員混合編組,機構設置與籌備處大體相同。《新民報》自1952年5月至9月繼續出版5個月。在出版《新民報》的同時,《北京日報》進行了一系列的籌備准備工作。5月22日,《北京日報》開始試版,試版版樣為4開8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