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

雲南日報葉茸:家的守望

葉茸
2017年11月09日14:0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家的守望

  葉茸

  1979年,作為改革開放后《雲南日報》首批面向社會招錄的記者,我入職新聞行業,一干就是38年!

  在記協忙忙碌碌了近10年,你要問我:還能有什麼作為?我想:雖然不能沖鋒陷陣在新聞採編一線,但為記者隊伍建設當好服務員,讓我另有一種快樂。因為在這裡,我認識了身邊的每一位好記者,認識了他們的每件好作品和新聞背后的每一個好故事。

  讓我最感慨的是我們曾經做過這麼一件事。2014年記者節那天,雲南省記協與雲南省健康教育所聯合發布了一個《雲南媒體從業人員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有半數以上媒體人經常熬夜加班,身體過度疲勞﹔超過一半的人患有慢性病﹔更令人擔憂的是,有近14%的人對待疾病,選擇了“扛”!這個情況,讓我們很著急。隨后,一個以倡導健康生活、關愛媒體隊伍為宗旨的“雲南媒體人健康行動計劃”在我們手中緊鑼密鑼地敲打起來。

  我是一名老記者,我懂得這份職業的冷暖。這些年,總會有一些媒體同仁早早地離我們而去——王達,我在《春城晚報》採訪部當記者時,他是我的主任,1996年,他倒在了採訪的路上,年僅48歲﹔喬昆源,雲南廣播電視台一位年紀最長的攝像記者,我們經常搭伴採訪的一位老大哥,2011年他倒在了新春走基層的採訪路上﹔費嘉,《春城晚報》副總編輯,著名詩人,2015年因病去世,那時,我們多想他能再熬22天,為他過個57歲的生日﹔杜少凌,《春城晚報》總編輯,2016年6月14日凌晨,他倒在了夜班崗位上,年僅42歲。

  提起少凌,許多人都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痛惜。不到40歲擔綱《春城晚報》總編輯,工作中無論如何艱苦,始終全身心投入,“五加二”“白加黑”基本就是工作常態。

  那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樣來到總編室,審看了版面格局和稿件安排情況,誰知這竟是他最后的一個夜班。《少凌你再也不用熬夜了》,他走后,這篇悼念文章引起許多媒體同行的連鎖情懷。

  忠誠擔當、履職盡責,有多少這樣的好記者、好故事令我們感動!他們給同行者努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堅強力量!

  2016年,雲南省記協為杜少凌申請了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作為娘家人,我們知道,這個項目是中國記協於2014年正式啟動的,主要針對那些因公傷亡的新聞工作者及其家人進行撫慰,旨在保障我國新聞工作者依法從事採訪報道工作,引導我們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承擔社會責任,切實履行新聞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當我們把這筆援助金和証書交到杜少凌家人手中時,我的眼睛濕潤了,這曾是一個二代傳承4位媒體人的家庭。這筆錢,雖然挽救不了一個年輕的生命,但它卻是來自中國記協娘家人的關心,更是來自全國百萬新聞同行的安慰。這一刻,讓在場的每一位見証者都感到了“家”的溫暖!

  今年是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紀念。回首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記者提供信息、介紹職業、安排住宿﹔為從戰場回來的記者接風、洗塵……“青記”為我們今天的“記者之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是一群“記者之家”的守望者,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訓教育,組織新聞界的“走、轉、改”活動,開展新聞獎的評選,成立新聞道德委員會……我們的日常工作瑣碎而繁雜,但充實而有意義。

  曾經以為,38年是一個很漫長的日子,不知不覺,我已是媒體業的“老人”了,新聞大樓裡的人都喜歡叫我“葉大姐”“葉媽媽”。葉大姐送走的那些媒體同仁,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精神並沒有走遠﹔而葉媽媽迎來的新同事、新戰友,面對新的征程,他們在媒體從業路上的腳步依然是那麼堅定而有力!

  我記錄並感動著,見証並堅守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