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培育雙內核復合型人才

2017年11月21日13:2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培育雙內核復合型人才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們正在進行採訪實踐。資料圖片

  孔孟之鄉,人杰地靈。20世紀30年代,楊振聲、聞一多、舒舍予、梁實秋、沈從文、游國恩等一批大師、學者和著名作家雲集的地方,便是齊魯大地上的山東大學文學院。自1996年成功申請新聞學本科專業之日起,在文學院基礎上正式成立的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6年9月14日獨立建院)便開始培養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新聞傳播新生力軍。

  “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以‘部校共建’為契機,以新聞傳播教育創新為驅動,根植於百年山大,厚植於齊魯大地,我們致力於培養傳播優秀文化和運用新興媒體的雙內核復合型人才,建設具有國際性、開放性、創新性的新聞傳播學院。”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助理邱凌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如今,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已經成為山東省唯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生—博士后”完整的新聞人才培養體系的院系。

  根植文史底蘊

  培養國際傳播人才

  2013年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關於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意見》,並在上海召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現場會,公布了全國首批10所共建新聞學院的學校,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成為首批共建學院之一。

  基礎雄厚、特色鮮明的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新聞傳播學院植根於文學院,我院學生最大的優勢便是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文史底蘊和扎實過硬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邱凌談道,根植於深厚的綜合性大學優勢,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始終致力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人才”。

  傳播經典文學的公益項目“文學生活館”、雙一流課程“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承辦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教學方法的改革,讓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滋養出一批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其中,“文學生活館”首開多校區課堂共享模式。在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管理與運作下成立的“文學生活館”,是為了促進全民閱讀與文化傳播而搭建的公益性文學經典閱讀與傳播平台,這一項目曾獲教育部“禮敬中華傳統文化”獎。“在本科生院及山大電視台的支持下,該項目使得學生能免除奔波獲得課程資源的共享。”邱凌說,120余場的人文講座、三地八校區與視友網的同步直播,經常匯集超過3萬人現場傾聽、百萬人在線收看。

  開拓創新思維

  拓展新型教育模式

  “新媒體技術不僅給新聞傳播業界帶來很大的挑戰,對於新聞傳播學界也是如此。然而,對於新聞傳播教育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這讓我們重點思考,如何從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轉向現代化、創新型的新聞傳播教育,我們的行業教育模式如何不斷推陳出新。”邱凌介紹說,立足新聞傳播行業的新媒體技術發展,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為培養具有廣闊獨特的新聞傳播眼光、多種傳媒專業素質、新聞信息分析整合能力的新型傳播人才,可謂是不遺余力。

  為了培養新型傳播人才,在“互聯網+”背景下培養復合型知識結構和跨媒體專業技能人才,學院擬成立跨行業、跨學科、跨院系的“媒介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新媒體類課程組開設了網絡與新媒體概論、數據新聞及可視化新聞等課程﹔學院建設了大數據與精確傳播實驗室,擬協同山東大學軟件學院及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等建設數據新聞、精確傳播、可感化傳播、融媒體產品研發等方面的教研平台。

  培養復合型人才,除了硬件設施,更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24名專任教師均獲得過省部級科研項目。同時,教師們也在教學方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廣告學教授臧麗娜採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參加多項廣告設計創意比賽,將理論與學生實踐相結合﹔學院教師們參與到慕課開發、電子課程資源共享以及課程網站建設中。

  “隨著傳播載體與傳播形式不斷涌現,需要‘互聯網+’時代的傳媒人,更需要‘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和培養方案。”邱凌說道。

  涉足多領域

  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一大特色。除了組建“山大新傳說”“未來傳播社”等學生團體、校內媒體外,學院還會定期組織各種學術科研、支教等社會實踐活動。

  “這些社會實踐活動都是我院學子回報社會、觀察社會的一大門徑。”據邱凌介紹,通過這些社會實踐,近年來學院學生實習較往年主要有兩大突破:一是積極開拓高端實習平台,“成建制”地組織學生赴國家級頂尖新聞媒體實習,這是強化學生培養,豐富學生閱歷,密切與國內一流媒體聯系,拓展學生就業渠道的重要舉措﹔二是強化與山東廣播電視台、大眾報業集團的合作交流。山東廣播電視台安排了首席記者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開創雙導師負責制的項目化實踐方式。

  多領域、深交流的實踐模式,不僅豐富了在校生社會閱歷與專業能力,更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據了解,學院學生的實習單位廣泛分布在各級媒體、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

  “以2017年我院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去向情況為例:全班共69人,其中16人被國內知名高校錄取為研究生(保送11人,考取5人)﹔14人被境外知名高校錄取為研究生(含港澳台)﹔20人就職於黨政機關、媒體行業﹔19人於其他行業就業。”邱凌介紹道。(見習記者 郝天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