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工智能強勢入駐傳媒業 智媒體未來 你准備好了嗎

杜一娜
2017年11月21日13:3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智媒體是未來,你准備好了嗎

  編者按 人工智能近兩年來強勢入駐傳媒業,在“互聯網+”旨在“連接一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人工智能來自深度學習,這能夠有效連接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使得“人工智能+傳媒”頗具前景。未來媒體究竟怎樣?堅守傳統媒體領域的從業者更需要抬頭仰望星空,了解更多未來媒體可能的模樣,迅速轉變思維,跟上媒體發展的步伐。本期《傳媒周刊》關注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話題,以饗讀者。

  機器人如何寫作?人工智能與媒體的關系是什麼?未來媒體將如何變化?11月16日,在封面傳媒主辦的“智創·未來2017C+移動媒體大會”上,人工智能的科學家、媒體研究學者、媒體從業者等就人工智能與媒體的現狀、與新聞從業者的關系、媒體的未來趨勢等話題,與業界交流分享,為業界勾勒出一幅未來媒體的藍圖。

  人工智能機器人怎樣寫作

  很多人好奇機器人如何寫作,其實,機器人寫作非常簡單。微軟互聯網工程院資深總監曹文韜給大家一個非常清晰卻又簡單的回答。他說,機器人把全球大量數據積累和聚合后的內容重新整理之后,通過自我學習,最終分類聚合成一篇篇各行各業的文章。

  曹文韜介紹,所有機器人寫作的技術都離不開一個叫做知識圖譜的東西,知識圖譜在龐大的數據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相當完整、龐大的知識網絡,使得所有的數據串聯起來,當知識圖譜應用到媒體領域,便可以做到內容的抓取、聚合,進而再進行內容的生產。

  其實,機器人寫作已經不再陌生。今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報道,就由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的機器人用時25秒寫就。而封面傳媒作為一家媒體單位,早在2016年12月20日,就應用機器人寫出了第一條商業促銷打折資訊,是國內第一條基於機器人寫作算法服務的資訊。2017年9月30日,“小封”機器人用時8分09秒寫成1300字的青川地震報道。2017年8月19日,入駐封面新聞的微軟“小冰”機器人在《華西都市報》開設專欄,獨家發表了詩作。

  對於機器人寫作,這只是人工智能在媒體上的應用之一。其實,目前研究人員正在不斷優化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技術,希望它像人一樣,能和與之交流的人產生非常簡單的互動。“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它能夠變身你身邊的好朋友,把世界所有信息帶給你。當你跟一個人工智能交互的時候,正是你在向一個人工智能不斷透露你的興趣與愛好的過程。”曹文韜表示,當用戶在與人工智能聊天時,所聊的內容便是人工智能逐漸理解用戶的過程,在人工智能完全理解用戶后,會聚集成這個用戶的畫像,提供給媒體從業者,從而讓媒體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用戶。

  機器會取代哪些採編工作

  自從機器人寫作產生后,讓不少從業者有一種恐慌的感覺。那麼,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取代新聞從業者?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洪忠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機器人與新聞記者,不是取代的關系,而是傳播技術的迭代。他認為,人工智能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更加先進的技術,它與人之間不是零和博弈,應當正確認識人工智能與媒體的關系。

  “人工智能應該是現在的第一生產力。而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或可將人工智能看作水或電,是人類生活生存不可或缺的。”在騰訊網編委張克俠看來,未來的人工智能無處不在。“機器把人從重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人就可以更深度地追蹤熱點,人與機器的協同讓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和快捷,也能幫助用戶更快、更高效地獲取信息,前所未有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前所未有地讓媒體從業人員更快地發現熱點。”張克俠說。

  《硅谷百年史》作者、被稱為“硅谷精神布道師”的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會代替一些工作,也會創造另外一些工作。人類所發揮的功能可能會被替代,不過還可能產生一些新的功能。但這些功能隻有人類能夠操作,這將是又一個高度的智能問題。

  在阿裡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首席科學家聶再清看來,媒體的智能化已不僅僅局限於平台的分發環節,更深入到整個新聞生產及傳播過程。人機協同將人類和機器優勢結合后形成的一種平衡化模式,是未來媒體智能化發展的主流方向。基於此,聶再清認為,未來的機器並不會代替記者寫稿,而只是獲取新聞線索完成簡單的信息搜集,幫助記者更好地寫出深度稿件,起到輔助作用。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華西都市報社社長、封面傳媒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機協同是未來新聞業的基本工作狀態。他認為,機器人會和人類一起在新聞內容的各個環節共同協作,逐漸參與到新聞內容的選題策劃、新聞採集、編輯寫作、內容審核、推薦分發等各個環節,幫助媒體行業實現智能化。

  未來媒體趨勢是什麼

  未來的媒體將是怎樣的?皮埃羅·斯加魯菲在現場發布了《未來媒體趨勢報告》,為大家勾勒出未來媒體的模樣。

  據其介紹,媒體的藍圖正發生著巨大的改變,63%的客戶端用戶在下載客戶端后活躍期為30天以內,互聯網用戶對於實時、高質量的新聞、分析和評論的需求較高,但對於此類應用的花費預算卻十分有限。同時,媒體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音頻、視頻以及其他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媒體內容較受用戶歡迎,處於內容形式的頭部位置。因此,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未來,數字媒體將成為用戶體驗導向的科技,新聞工作者將被更多地賦予創客的身份。

  同時,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病毒式傳播、簡潔化的風格、可視化內容、新生產和多渠道載體將成為未來媒體的主要特點。可穿戴設備、智能設備、智能汽車將成為未來的大型媒體平台。他表示,未來多媒體的載體形式將代替過去單一的媒體形式,傳統的媒體載體並沒有被淘汰,而是和新型的媒體載體共存,全平台傳播將成為未來媒體的主要趨勢。

  對此,李鵬也認為,紙質媒體不會消失,但不再是以其為中心,未來紙質媒體將作為整個媒體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或者一種表現形式而存在。有重要價值的內容將被印刷在紙質版面上被留存下來,紙質媒體將成為新聞的奢侈品。而李鵬預見,未來的媒體首先是智媒體。

  “未來媒體的生產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內容生產方式變為讀者和生產者的寫作。讀者除了可以閱讀外,還將參與到寫作、分享和發現等環節中。在這種生產方式中,制造者和消費者將被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身份——產銷者,用戶的需求和信任將被進一步滿足。”皮埃羅·斯加魯菲給未來媒體的生產方式做了這樣的預判。他認為,未來媒體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將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結合,從而賦予媒體新的生命。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用戶閱讀新聞的習慣,以前我們被動地在看,現在我們主動交互。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媒體形態,而未來還有更多想象。”曹文韜贊同皮埃羅·斯加魯菲對未來媒體的看法。

  不過,盡管人工智能將給未來媒體帶來許多輔助工具和設備,但這並不能表示可以做出高質量的新聞。皮埃羅·斯加魯菲強調,在未來的媒體中,要充分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不能忽視專業的記者等採編人員在傳播中所發揮的作用。

  ■觀點

  病毒式傳播、簡潔化的風格、可視化內容、新生產和多渠道載體將成為未來媒體的主要特點。

  ——《硅谷百年史》作者、“硅谷精神布道師” 皮埃羅·斯加魯菲

  人工智能能夠變身你身邊的好朋友,把世界所有信息帶給你。

  ——微軟互聯網工程院資深總監 曹文韜

  機器人與新聞記者,不是取代的關系,而是傳播技術的迭代。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張洪忠

  機器把人從重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人就可以更深度地追蹤熱點。

  ——騰訊網編委 張克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