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時而發,發皆中節——
人民日報文藝版面的新聞輿論實踐
人民日報文藝部結合當代文藝建設實際,多角度多側面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強化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最新成果的指導意義﹔抓住重要時間節點及時開展主題性策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聯系當下文藝現狀,及時解讀文化熱點,回應社會關切,評介熱門文藝作品,引導文藝創作,充分發揮黨報文藝評論和副刊的導向作用。
“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文藝的社會關注度更高,影響更為深入持久,特別是在大眾媒介深度普及的當代,高速發展的大眾文藝更是無孔不入,文藝的受眾常常浸入式地處於大眾文藝的影響之中,“日用而不覺”,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文藝輿論的重要性不是減弱了,而恰恰因此而顯得更為緊迫、更為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藝工作。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次文代會、第九次作代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這兩個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創造性地回答了事關文藝繁榮發展一系列帶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問題,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文藝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黨和國家關於文藝發展的重要文獻,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是文藝輿論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民日報的文藝版面,作為文藝輿論引導的重地,需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角色,緊跟時代要求,把黨中央機關報的定位和文藝規律、新聞規律統一起來,創新形式,闡釋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文藝高峰建設鼓與呼,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發揮應有的助推作用。
緊抓重點:結合當代文藝建設實際,多角度多側面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強化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最新成果的指導意義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兩個講話,基於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發展大勢判斷而提出的文藝發展綱領,其中總結了文化藝術發展的諸多規律,指出了文藝從高原走向高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對當今文化藝術發展路徑做出了匡正和厘清,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最新成果。宣傳好講話精神,是人民日報文藝版面兩年多來的首要工作。
為此,文藝版面突出整體意識,強調統籌策劃、通盤設計,聚合各版力量,根據宣傳進度和特點,分階段、有層次持續深入學習宣傳講話精神。大致可分為廣泛報道宣傳、結合文藝實踐深入闡釋、講話精神內化和常態化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迅速跟進,廣泛宣傳。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座談會結束后,文藝部在第一時間,結合各個版面以及網絡傳播的特性,推出相關策劃和專題文章,為引導深入學習講話精神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社會反響熱烈。其中“揭秘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藝術家名單”一則僅通過“學習小組”公共號轉發,點擊率就超過10萬人次。
文藝評論提前約稿,以最快速度開設專欄,刊發了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中國文聯副主席徐沛東、陝西省文聯主席陳彥、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等與會者、發言人的文章,在文藝界引起廣泛關注。文苑副刊約請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撰寫《人民需要文藝 文藝服務人民》學習文章,並推出“以藝為重,以德為先”系列文章,邀請歌唱家李谷一、劇作家王曉鷹、影視演員林永健,結合各自的藝術道路與業界觀察,暢談學習講話的心得體會。美術副刊推出“文藝:反映好人民心聲”專題,約請6位與會的美術家、書法家撰文,闡述學習心得。
第二階段:創新策劃,強化深度。在前一階段迅速跟進、廣泛宣傳的基礎上,文藝版面通盤設計,打破版面欄目常規,創新欄目設置,形成“理論文章+副刊作品”的復合形式,文藝理論文章講深度,副刊作品講濃度,進一步加深解讀,增強影響力。
2015年3月起,發揮人民日報文藝理論評論優勢,在學習講話專欄的基礎上,新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專欄,結合文藝界的客觀實際,分別論述講話“兩個重要”的現實針對性,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徑,如何處理市場與藝術的復雜關系以及“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深層含義。
2015年4月起,推出橫跨文學、文苑、美術等多個副刊版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題創作實踐專欄,邀請作家、藝術家等撰寫副刊作品,切實講述如何堅持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人民的創造中汲取新鮮營養,努力提升思想藝術品格,提煉文藝創作選題,獲得了廣大讀者積極的閱讀反饋。大地和作品副刊約發《沸騰之島》《尋找紅衣姐》《我所熱愛的》等作家作品,美術副刊推出《嫁給西藏》《追求卓越無捷徑》《以反哺之心觀照生命》等文章,文苑副刊陸續推出常年扎根一線的基層文藝工作者的所思所感,這些作品內容多樣,既有創作所得、藝術思考,也有採自生活的文學作品,但都帶著泥土的芳香,生動鮮活,耐人尋味。
第三階段:內化精神,形成常態。《中華美學關鍵詞》《詩詞裡的文脈》《遇見》《文化新亮點》《文化自信大家談》等專題、專欄的開設,意味著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工作已經內化、常態化。
學習貫徹的目的是實現從觀念到實踐的轉化,基於這樣的自覺,文藝版面的講話精神宣傳已經不限於概念本身的辨析,而是逐漸融入文藝生活實踐之中。文藝評論版開設《中華美學關鍵詞》專欄,選定一組中國美學關鍵詞(《再議“文質彬彬”》《意境論的重生》《激活“形神”》)等,約請一批研究專家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闡釋這些關鍵詞的內涵外延以及它們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文化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些文章結合今天的文藝創作、文化創造和日常生活,重新挖掘、激活、接續了傳統審美話語在現代的活力,引起很好的反響。
大地副刊刊發“詩詞裡的文脈”言論專題,聚焦優秀傳統詩詞中綿延傳承的文脈與情懷。同時,根據講話精神,秉持“把人民的冷暖與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筆端”的理念,大地副刊特別推出記述普通人生活與感受的欄目《遇見》。《第十三塊瓷磚》《“最美”小城》《鋪子裡的手藝》等一系列已刊發的作品,矚目平凡人生,獲得了各界讀者的好評。與中國作協合辦“中國故事”征文,總來稿量逾萬件,入選作品,既有文學名家手筆,也有基層作者作品,題材涵蓋城鎮、鄉村、農業、工業、商業、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展現當代中國建設發展的豐富故事。
講話發表近3年來,講話精神已經從話題深化為主題,從宣傳學習進到深入貫徹階段,內化為版面和文章的氣質和導向。圍繞這個重點做工作,整個文藝版面就有了准繩,有了主心骨。
升華節點:抓住重要時間節點及時開展主題性策劃,發揮文藝版面的獨特優勢,正面引導輿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事喜事看文藝。”重大時間節點凝聚了社會廣泛關注,是社會心理的“柔軟期”,社會輿論的醞釀發酵期,因此也是輿論引導的關鍵期。文藝版面以理論評論的擲地有聲與副刊版面的潤物無聲相配合,能夠在重大時間節點發出黃鐘大呂之聲,以崇高之美激發與時間節點分量相匹配的意義。人民日報文藝版面自覺把握這一重要發力點,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做出了一系列較為成功的探索。
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報道為例。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這一重大歷史節點的主題報道中,文藝部充分發揮文藝宣傳在紀念報道中的獨特優勢,強調統籌設計,打破慣例,整合部門力量,在不同版面創新聯袂推出《銘記》專欄,並整體聯動,首次推出連續8天整版“抗戰中的文藝”報道,效果突出。
方式一:統一設計,深度開掘。2015年5月起,在大地、作品、文苑、讀書、美術與文藝評論等文藝版面,以統一的主題、統一的標識、統一的視覺元素,集中推出《銘記》專欄,以評論、散文、報告文學、詩歌及理論文章等多種文藝體裁與形式展現抗戰記憶、抒發民族情感、銘記不屈歷史。
大地副刊推出《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他們,陷在殘酷的密林》《歷史深處的“上海方舟”》等動人作品。讀書版以各種形式重點關注以抗戰題材為重點的出版物,推出“二戰經典與我們”系列,約請名家大家與讀者一起分享自己記憶中的二戰經典名著,毛時安、肖復興、石英等人的文章可讀性強,充滿了對戰爭的反思,富有教育意義。美術版持續推出抗戰版畫、抗戰漫畫、國寶大遷徙、中俄抗戰美術作品展、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抗戰題材經典之作鑒賞等精心制作的專題文章。文藝評論版在刊發抗戰主題作品評論的同時,及時推出《歷史觀與文藝觀叢談》專欄,回應社會對抗戰等歷史題材作品中歷史觀問題的關切,積極開展輿論引導,提出了深入獨到的思考,在文藝界以及各界讀者中引起廣泛關注和良好反響。
方式二:整體聯動,排山倒海。在“9·3”抗戰勝利紀念日臨近、人民日報紀念抗戰報道漸入高潮時,推出8塊“抗戰中的文藝”專版,從8月24日起至8月31日,每天整版連續推出。
《唱出我們的眾志成城》《戰爭不讓作家走開》《烽火照亮舞台春秋》《山河奔涌怒吼的詩行》《光影激蕩不屈的靈魂》《攝下生死場的悲愴瞬間》《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每一個字都是滾燙的吶喊》8個整版,統一策劃、統一設計,細節上做到了精心、精當,為內容傳播加分,從標題到題圖、引言、內容,反復打磨,通過對抗戰期間音樂、小說、戲劇、詩歌、電影、攝影、美術、文學事件等不同文藝形式的回溯,擷取各個領域最閃亮的文藝事件與人物,重溫抗戰歷程,銘記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展現文藝在抗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八類內容,滄海拾珠,披沙揀金,那些塵封記憶、幕后揭秘、作者再訪、作品重溫,都讓人們又一次感受到那個時代震撼人心的怒吼,觸摸到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魂。
這一系列專版,為紀念活動報道拓展了“疆域”,增添了視角,策劃、內容、形式與史詩般的呈現和文藝特有的感染力融為一體,品質的講究與版式的精良,為這份永遠的銘記賦予了珍存價值,也體現出強烈的整體感。
除了“抗戰勝利70周年”“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等重要紀念日,人民日報文藝版面還從文藝角度挖掘傳統節日以及“世界讀書日”等重要節日的文化內涵,同時緊密配合國家重大事件進行報道。比如2014年配合“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構想,立足版面特性開辟相關專版專欄,推出“海上絲路”“中國文化·絲路流響”系列文章。配合“一帶一路”、G20杭州峰會等重大活動刊發《G20設計:最杭州最中國》等多個專版專欄,從大眾文化視野出發,以圖文並茂的方式,為讀者呈現出品格高雅、視覺精美的藝術盛宴。
實踐証明,立足黨中央機關報的定位,調用各方面的報道資源,立足從文藝角度深挖重要時間節點所蘊含的重大意義,既能配合政治經濟大局,又能開掘文藝報道優勢,是發揮文藝版面新聞宣傳功能的重要手段,也體現出黨中央機關報作為治國理政重要資源的突出地位。
引領熱點:緊密聯系當下文藝現狀,及時解讀文化熱點,回應社會關切,評介熱門文藝作品,引導文藝創作,充分發揮黨報文藝評論和副刊的導向作用
人民日報是新聞紙,文藝評論和文藝副刊也不例外。即便是理論文章也不能完全脫開一段時間以來的社會關切,但最及時、最直接回應文藝熱點的是評論文章。每當評論當下備受關注如抗戰神劇、收視率造假、天價片酬、明星奢華婚禮等文化現象或備受關注的熱點文藝作品時,文藝評論文章就常常在互聯網上引起熱烈討論。可以說,評論是文藝輿論引導的一柄利器。人民日報文藝版面針對評論對象的量級不同,形成了關注熱點現象、熱門事件、熱點作品等的評論欄目矩陣,多層次、多途徑觸及社會文藝熱點。
舉文藝版面之力,打造“任藝萍”重頭評論文章,深入分析評論熱點文藝現象,澄清輿論爭議,填補輿論盲點,引導輿論走向。2015年,“任藝萍”文章正式亮相。並在習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全文正式發布時推出《做有擔當的文藝家》《作家志當存經典》《摒棄浮躁 走出彷徨》《要在修辭立誠》等系列言論,為“任藝萍”奠定了鮮明的文體特征:一是堅持理性思考與文藝表達相結合,在保証文章理論性的同時,努力打造具有“文藝風格”的評論語言,做到清新、清晰與可讀性、傳播力的統一。二是堅持闡發精神與現實關切相結合,在保証科學闡釋重要講話精神的同時,努力結合熱點問題發聲,做到闡述正確而不空泛、觀點准確而不失鮮活,體現了人民日報文藝評論既准確解讀中央精神又積極介入文藝現實的定位與追求。
2016年,一共發表“任藝萍”文章13篇,在讀者中引起了較大反響,贏得了較好口碑。如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而寫的《記取赤子心曲》,對魯迅先生作為偉大作家、學者、翻譯家以及革命者的成就與精神做了精到而深刻的闡述。第21屆“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發表的《回歸深閱讀》,針對如何興起全民閱讀熱潮、建設書香中國問題發出了新的聲音。此外,針對明星奢華婚禮、網紅低俗化等問題發表的《明星婚禮,別辦成消費“封神榜”》《網紅低俗化當止》《破解天價片酬的困境》《多點定力,少些泡沫》等文章在網絡上也引起強烈反響。總的來說,“任藝萍”文章關注社會文化和文藝的重大動向和趨勢,及時發聲,引導輿論,做到闡述正確而不空泛、觀點准確而不失鮮活。
《文藝觀察》《文化世象》《半日閑談》《藝壇走筆》等欄目更加緊密關注最當下的文化藝術話題,把握文藝脈搏,更加靈活機動,更有針對性,因此也更有讀者緣。前不久刊發的《把產業成功轉化為文化成功》,針對《王者榮耀》引發的爭議,以小見大,提出了網游等新形式文藝的文化傳播問題。《好比更好差哪兒》針對最近的熱播劇《大將軍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評價爭議,指出當前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在大歷史觀上的盲區。借點評熱點現象揭示文藝創作規律,引導文藝創作,效果最為直接。
《文藝觀察》欄目從對文藝創作生產現實和文化現場的關注和觀察中發掘選題,以系列形式推出,利用集群效應,約請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文化管理者、一線從業者等從不同角度、不同面向來談,在觀點的碰撞和思想的激發中,給讀者更全面、理性的認識辨析。如2015年推出的“聚焦小品藝術”(《春晚小品路在何方》《喜劇小品創作究竟難在哪》)專題。當整個中國社會輿論對春晚尤其是小品關注度迅速攀升時,邀請文化學者張頤武和著名小品編劇崔凱就“春晚小品為什麼水平下降”“春晚小品的創作難點”等讀者高度關切的話題進行了權威、透徹的解析,讓讀者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該欄目還敏感發現民間詩歌熱的文化動向,果斷推出“‘詩歌熱’怎麼看”和“我如何讀詩”兩組系列文章,前者既客觀看待公眾的“跟風”,又冷靜分析“熱”的文化背景,並借此對詩歌在當下生活中的意義和人們對詩意生活未曾中止的追求做了深入探討﹔后者以其深厚的專業性和可行的指導意義,在詩壇引起積極熱烈的反響,“給廣大詩詞愛好者以有益的啟迪”。
僅2016年就策劃了15余個系列話題,涉及當下文藝各個領域的熱點現象和突出問題,並且力求澄清問題本質,提供建設性的解決思路。其中,《電影不是資本的游樂場》《中國最古老的村落在哪裡》《負面偶像需要行業約束》《“文化走出去”不只是“巡演”》《VR能否讓中國電影彎道超車》等文章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和傳播。此外,《大地漫筆》欄目由編輯撰寫數百字的漫筆言論,與讀者交流對文學、文化的所思所感,言簡意賅有韻味。美術版的《藝壇論道》專欄,關注文藝領域重大命題,回應文化熱點,辨析當下文化生態,引領文藝創作生產,以獨到的分析、鮮明的態度凸顯輿論引導能力。
及時評價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或熱點文藝作品,履行文藝評論“剜爛蘋果”和推介優秀作品、引導創作導向、服務讀者的職能。相比於理論問題和現象問題,關注度最高的要算熱門作品的評價,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一部引起爭議的電影大片,都有可能吸引無數讀者的興趣,人們希望聽到公道專業的“定調”。
文藝評論和副刊關注當前文藝創作話題性的作品,力求客觀評析其藝術創作的探索和經驗。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僅文藝評論版就對電影、電視劇、小說、歌劇、傳記、詩歌、話劇、音樂劇、戲劇、紀錄片等文藝門類的數百部文藝作品進行了及時的評介。文藝評論版《看台人語》欄目,精選社會關注度高的作品,以三言兩語、一針見血、靈活及時的方式觸及最當下的文藝現場,更接地氣,受到讀者和網友的關注。人民日報的文藝評論文章,追求密切聯系現實,及時介入熱點作品和熱點現象,以話題的針對性來提升文藝評論的有效性,用批評性介入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加強與讀者的互動聯系,努力實現版面工作的“三貼近”。
2017年,人民日報文藝版面將圍繞黨的十九大等重大主題,積極宣傳黨的文藝政策,鞏固版面傳統優勢,提升文藝評論水平,豐富報道內容形式,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努力增強人民日報文藝輿論引導的影響力,為新形勢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做出新的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