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7年8月上

用“文字+視頻”創新新聞生產模式

胡杰 林斐然
2017年11月23日10:00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7年8月上

在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新京報不斷建設專業架構,在融合式報道傳播中,向縱深方向邁進,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近年來,我們涉足新聞視頻內容生產,進行了很多探索,包括“我們視頻”和“動新聞”在內的新聞視頻對新京報來說,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產品,而是日常新聞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抓住最后的轉型機會

今年4月27日,新京報社社長戴自更在“2017移動視頻峰會”上發表題為《站上視頻風口,傳統媒體的突破與探索》的主題演講,解讀新京報的新聞視頻之路。他認為:“視頻是新聞的終極表達,這是傳統媒體轉型的最后機會。”

2014年被稱作移動直播元年。這一隨科技飛速發展而勃興的新傳播形式,受限於信號和網絡,在初期並沒有使太多人相信它能在新聞報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然而短短兩年后,大量媒體開始試水直播,新聞短視頻的勢頭也被廣泛看好。在視頻新聞勃興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傳統紙媒也不願意錯過這一契機,希望用“文字+視頻”的組合拳打破陳舊的新聞生產模式。不少電視台則以經營“中央廚房”的形式開疆拓土,搶佔技術變革高地。各大媒體在新聞類“直播+短視頻”的移動新聞視頻領域競爭中也不斷發力,一時間大有百舸爭流之勢。

如何把新的傳播形式融合進現有傳播格局,加速業務整合和內容布局,做出更具深度的融合報道,成為移動新聞視頻領域野蠻生長期突圍的制勝關鍵。新京報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率先啟用視頻直播的報道方式,零時差、全方位、多角度,廣角呈現兩會盛況。在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中,“移動小屏直播+短視頻+文字快訊+深度調查”的融合生產模式,讓新京報在與同類媒體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在了移動視頻傳播第一梯隊的前列。

去年9月11日,“我們視頻”企鵝號上線,此后視頻直播一直是新京報重點發力的領域。新京報布局視頻直播,是依據傳播環境的改變順勢而為。“我們視頻”已逐漸打造成國內領先的視頻直播和短視頻制作、傳播平台,去年該團隊還榮獲了多個互聯網直播大獎。

“動新聞”則是新京報更早的視頻報道嘗試。2015年1月,新京報成立“動新聞工作室”,著力將其打造成為“動畫新聞短視頻專家”。“動新聞”主打3D動畫以及二維動畫,3D動畫運用在新聞報道中,往往能還原到不了的新聞現場,也能展現微觀的、普通人無法看到的世界,將新聞報道從平面拓展到三維空間。二維動畫主要運用在政策解讀上,難懂的政策變身新聞動畫產品,更容易讓受眾接受。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踩踏事故發生后,新京報第一條3D動畫新聞還原踩踏現場。天津港大爆炸事件發生后,“動新聞”生產了一系列報道,七天時間生產了47條“動新聞”,獲得1.7億次的點擊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紙質版32頁的《政府工作報告》與以往不同,首次在首頁右上角添加了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后,可以查看以視頻、制圖呈現的2016年政府工作的相關指標任務完成情況。而這2分50秒的動畫視頻的制作者,正是新京報與360、小米、三胞集團等共同投資組建的動畫新聞短視頻工作室。

直播試水從兩會開始

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新的傳播形式一直在沖擊原有報道形式,如何最大程度地進行自我優化以獲得競爭力,一直是各大媒體努力探索的領域。

門戶網站甚至報紙網站和手機新聞移動端對於重大事件、時政會議的文字直播,長期作為和電視廣播競爭時效性的有效方式,同時也對傳統報紙、電子報的內容傳播進行有力補充。但這種圖文直播仍然是對現場聲話影像等進行人工再造的二次加工,對在現場佔據設備技術優勢的電視媒體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沖擊。

2016年全國兩會開始,新京報即開始試水融合移動小屏直播,現場二十余名上會記者全部統一配備移動視頻直播設備,經過統一培訓,除在新聞客戶端上更新一手文字消息外,也為受眾帶來“零時差”的縱深直播體驗,近距離感受現場代表委員的參政議政過程。

2017年,在大量媒體意識到直播這一藍海的價值時,新京報相關負責人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即召開多個部門的聯動會議,經過精心策劃,決定深耕移動視頻領域,將鏡頭和視角從會上延伸至會場外部,差異化發掘兩會現場的獨家、獨到新聞點,向“人有我特”對標。如直播兩會代表乘委員坐地鐵進京,跟隨代表委員上會,甚至相關賓館如何為代表委員提供會間會后餐食這樣的細節均被一一記錄。

今年,短視頻成為兩會報道的標配。新京報獨家專訪多名兩會代表委員,視頻部門與文字部門配合聯動,除在每日微信矩陣推送深度解渴的一手資訊外,也在頁面同步推送短視頻,新京報網、新京報客戶端、微信矩陣和騰訊新聞客戶端同時發力,盡可能發揮小屏移動視頻輕便快捷的優勢。

會議前提出策劃方案,在每天的執行期間,前方記者即時反饋現場情況,由后方編輯具體統籌,評估傳播效果和風險疏漏,針對下一刻的熱點議程議題調配人員,確保重要場景和熱點代表委員不錯漏。編輯方面,除在第一時間把關現場音像素材,還要就地選材,將直播素材剪輯制作成短視頻,全方位覆蓋兩會過程。

在直播中搶佔採訪先機

在突發事件中,受限於現場的環境,往往電視出鏡很難兼顧機位布局和議程設置,記者在現場的出鏡更多是以“我在現場”這種口述現場方式,通過設在現場外的攝像機向電視機前的觀眾作出解釋。相比之下,移動小屏直播和手機短視頻則能最大限度地深入現場,實時機動地同步記錄現場進程,記者伴隨式的現場體驗也成為受眾在現場的“手”和“眼”,能夠身臨其境地“浸入式”介入現場情景。

比如在2016年的雷洋案中,新京報率先披露,以網絡快訊的方式連夜發出自己的第一條稿件,次日上午完成深度稿件的採訪,當日即通過微信公眾號“剝洋蔥”發出《“涉嫖者”雷洋的非正常死亡》一稿,而在隨后的實地調查探訪過程中,通過採訪多個直接和間接的目擊者,還原事發情景,通過新京報網和微信公眾號“重案組37號”獨家發布《現場探訪:“雷洋事件”涉事足療店已停業》一稿。

當天晚上,新京報派出三名視頻記者,以雷洋所在小區作為起點,重走雷洋事發路線,以此發起直播。值得一提的是,本來以為現場採訪飽和的雷洋案在當夜有了更多的發現。在事發小區,適逢大量現場目擊者下班,他們在現場接受採訪時多信源回憶事發經過,包括雷洋被拖拽下車等細節。另外,有大量小區居民指証涉事足療店涉黃,自己曾不堪其擾上門要求對方收斂等。直播中網友評論熱烈,高度還原了現場場景,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突發新聞的視覺化呈現,也是“我們視頻”直播的主陣地。2016年夏天抗洪救災中的江西鄱陽向陽圩潰口合龍報道,新京報記者進入遭遇洪災的村庄,記錄下斷水斷電、農田被淹的村民焦慮的場景。白天超過4小時的“地面+航拍”的陸空雙線直播記錄下了向陽圩合龍的瞬間,以及當地政府救助進入村庄,發放賑災物資,村民排隊領取物資的場景。在直播間隙,視頻記者還不間斷地通過新京報網刊發文字快訊,實時傳遞災情,並在次日刊發兩個版的圖文版《封堵決口》,全程記錄下了水災下的脆弱村庄面貌。

移動直播具有互動性,鏡頭將用戶零距離“置於”事件現場,使用戶成為每一場重大新聞事件的深度代入者,點對多的實時交流模式,讓記者和受眾可以通過互聯網設備實時進行文字、聲音、影像的互動,用戶的反饋可以實時影響新聞播出的內容,超越了傳統電視隻能被動接受資訊的狀態。

配合中的融合報道模式

實際上,為了優化信息內容,對於報社記者而言,熟練掌握新媒體工具,熟知傳播規律,從傳統領域踏出,轉型為全媒體記者,不止是新命題,也是重要考驗。

以往的內容傳播,可以將圖文輕鬆搬上微信、搬上網頁、搬上H5,但對於視頻類的鏡頭語言和VR虛擬來說,一線記者抵達現場,想要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和差異化二次傳播,就要求他們掌握更多的技能。

在2017年6月下旬剛剛過去的南方暴雨洪災中,民政部數據顯示,南方共計11省份78人死亡,千余萬人受災。洪災后,新京報記者立即響應社會熱點,多部門合作,深度報道部記者到受災最嚴重的寧鄉一線採訪,刊發了《大水淹了這座湖南小城,但淹不住寧鄉人的英雄氣》。與此同時,視頻部記者在寧鄉當地受災情況較嚴重的沙河市場完成現場探訪,長達5小時的直播記錄事發經過和災后居民自救情況。另有短視頻記錄斷水斷電、通信中斷的村子裡農民正在地裡舀水保稻苗的場景。深度報道部記者採寫的《守衛橘子洲二天三夜全記錄》一文刊發后,視頻直播同時快速響應,記者登上橘子洲頭,記錄下志願者在廣場上清淤的場景,在視頻直播的畫面中,還實時標示直播現場的地點、日期和具體時間,輔以記者的解說和字幕標題提示,盡可能讓受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從去年開始,新京報幾乎所有重大事件報道,都通過全媒體的融合報道,連線現場直播、深度調查、評論、動畫與短視頻等。在移動視頻新勢能爆發的大趨勢下,新京報已從一張報紙成長為具有影響力的全媒體原創內容平台,其在視頻上的探索或許可作為當下媒體轉型的一個典型樣本。

(胡杰:新京報首席編輯﹔林斐然:新京報視頻報道部記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