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7年9月上

大眾日報會議報道的“穩”與“新”

趙君
2017年11月23日10:04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7年9月上

重大會議報道,通常被媒體稱作“戰役性”報道。這一形象表述,足以體現會議報道的重要性。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記者如何抓住會議報道的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規定動作求穩,自選動作求新

會議報道中,程序報道是基礎,不可不重視。以大眾日報2017年省兩會報道為例,自2月5日會議報道開始,到2月12日會議報道結束,共刊發新聞85篇,其中程序報道51篇,佔到60%。

程序報道的主要任務是交代清楚會議的基本情況,包括會議時間、與會人員、會議議程等,重要且嚴肅,通常被視作會議報道的“規定動作”,想有所創新和突破並不容易。“零差錯”,是報道的底線,“穩”,是對記者的根本要求。

就大眾日報記者多年來積累的報道經驗看,要做好程序報道,頭腦中必須時刻緊繃“准確”這根弦,熟知會議日程、議程,認真核對會議時間、屆次、出席領導、排序、講話等內容,注意不同會議的不同提法,拿不准的地方多查多問多核實,並且要嚴格走稿件審簽流程,層層把控稿件風險點。

信息權威是黨報會議報道的一大核心競爭力,尤其體現在程序報道中。我們立足這一優勢,積極應對新媒體挑戰,傳播內容求准,傳播方式求新,傳播時效求快,做到第一時間通過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載體將會議的權威信息傳播出去,受到廣泛關注。

規定動作之外的自選動作,是會議報道創新突破的關鍵所在。近幾年的會議報道中,大眾日報一直在不斷探索,作為上會記者,我有幸參與其中。

自2016年省兩會起,大眾日報開設“端問報答” 欄目,小切口回應民生關切。圍繞校車安全、分級診療、治霾治堵、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鄉村醫生、農村改廁、海綿工程等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採訪代表、委員,談觀點、提建議,形成多組稿件,焦點明確,層次分明,表達精練,好看好讀,成為會議報道一大新亮點。

做好會議報道,功夫在平時

記者平時多有所負責的報道領域,對該領域的情況、問題比較關注和了解,甚至稱得上是“行家”。但是重大會議,通常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報道內容自然比較寬泛,隻對一定領域了解熟悉,遠遠不夠。這就要求記者必須拓寬視野、加大知識儲備。會前集中學習准備固然重要,但更多地還要依賴平時的關注和積累。

會議報道政治性強,加強理論學習是必須的。今年全國兩會,領導在審簽我寫的一篇程序稿件時,將其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改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一修改,不僅使稿件更完善,也使我認識到加強理論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理論學習之外,多領域專業知識積累必不可少。比如,今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不論是新聞發布會、記者會,還是代表團討論,這都是一大熱點。在此之前的草案審議階段,我便對這一熱點進行了關注,查閱參考了有關資料,了解了草案背景、創新之處及討論焦點,做了充分准備。會議期間,圍繞山東團代表對監護問題的關注,寫成稿件,呈現了代表關於遺囑指定監護人、撤銷監護人資格、成年監護等方面的討論和建議。

厘清報道任務,把握採寫節奏

重大會議報道周期一般較長,如每年全國兩會,報道持續兩周左右,省兩會也持續一周左右。時間長,任務重,厘清報道任務,把握好採寫節奏,尤為重要。

通常,報社對會議期間報道有整體策劃和安排,包括報道重點、稿件要求、欄目設置、發稿時間等。記者要根據策劃安排,梳理清楚自己所承擔的報道任務,然后根據任務,合理安排採寫時間,確保不漏稿、不誤稿。

以個人報道經歷為例,今年6月,山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期間,作為大眾日報上會記者,筆者主要承擔了以下報道任務:“聚焦盛會·報告深度”專題、“聚焦盛會·報告助讀”欄目、省領導審議報告報道、“連線盛會”反響報道、黨代會報告摘登、代表發言摘登等。這些任務必須在一周的會議時間內完成,非常緊張,必須根據會議日程做好計劃,並留足時間以應對特殊情況。

上會記者喜歡把會議報道比作一次長跑,根據個人情況,調整好“呼吸”節奏、保持良好狀態,非常必要。否則,不僅身心俱疲,稿件質量也難以保証。

(作者為大眾日報政教新聞採編中心記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