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上海新聞志:報館雲集望平街

2017年12月01日05:44 | 來源:解放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報館雲集望平街

上海望平街曾被稱為上海“報館街”,該街即今山東中路,從福州路口至南京東路一段。當時是一條碎石鋪面的小街。曾名廟街。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租界工部局將它改為山東路。

上海第一個辦報人是英國字林洋行亨利·奚安門,他於道光末年創辦的英文周報《北華捷報》設在海關路(今漢口路),以刊載時事新聞、商情、司法和領事公報為主,極受租界當局和外商、傳教士寵愛,不久成為英國駐華使館的半官方報紙。嗣后,在清咸豐十一年十月(1861年11月)又創刊中文報 《上海新報》,是申城最早的中文報紙。清同治十一年三月(1872年4月),英國人美查在漢口路(山東路口)創辦的《申報》,新聞業務銳意革新,邀中國人任主筆,聘歐洲,香港人士任通訊員,及時報道國際新聞,並派人赴戰地採訪戰事實況消息,創中文報刊軍事通訊之先河,銷路劇增。清光緒十九年正月(1893年2月),由中外商人合辦的《新聞報》也在漢口路開設,英人丹福士主持,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美國人福開森購得出版發行權,以經濟新聞為重點內容,深受工商界歡迎,是經濟上最早能獨立的中國報紙,發行量屬中國之冠。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7月,梁啟超、汪康年創辦的《時務報》,主張變法圖存,宣傳變法維新思想,引起巨大反響,發行數從4000余份,猛增至1.7萬多份。在其影響下,其他宣傳變法的報紙相繼創辦,形成中國近代辦報高潮,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中國新聞事業的局面。

一時之間,報人紛紛聚集於山東路、福州路、漢口路、九江路一帶辦報,以望平街為中心的十字形區域裡,大小報館毗連。使望平街名聲大振的是於右任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4月至10月先后創辦的《民呼日報》和《民吁日報》,因揭露、譴責清政府官僚貪污腐敗、魚肉百姓的事實報道,兩報前赴后繼僅7個月,橫遭查封,在《民吁日報》被封當天,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有人揭帖表示抗議。至1911年前后,望平街聚集報館20余家。

因為上海灘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報館都設在望平街附近,所以在這條不太長的街道上,當時每天大清早,報販雲集,成捆的報紙從各報館運出,有的車拉,有的肩扛,還有很多報童手提,將報紙發往上海各區和江蘇、浙江等地,以及到處叫賣。

每逢報館出《號外》時,到這裡來打聽消息的人站滿街頭,販運報紙的人更是把整條望平街擠得水泄不通,以至交通阻塞,車輛繞道,煞是熱鬧。當年的《竹枝詞》 是這樣描繪的:“集中消息望平街,報館東西櫛比排。近有幾家營別業,遷從他處另懸牌。”由於這裡曾匯集了10多家報館,因而望平街曾被市民們稱為“報館街”。

(摘自《上海新聞志》《上海名街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