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發展理念”與當代中國傳媒文化建設譚略
摘 要: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同時也是社會各領域發展的航標。特別是技術飛躍式發展的新時代,尤為迫切地需要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當前我國傳媒生態面臨著諸多問題、傳媒文化領域建設尚為薄弱,在各種新技術和外國文化的沖擊下,傳媒文化的發展進入了迷茫期。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及時回應了這一問題,並引領我國傳媒文化建設走向新的征程。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傳媒文化﹔媒介生態﹔十九大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008-02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首次系統論述了“五大發展理念”,強調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做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並圍繞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被擺在了突出位置。
人類社會是由各種關系建構起來的,媒介在人們的互動和交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大眾傳媒走向公眾和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各種媒介日益建構起來的文化生態圈,深刻地變革著我們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傳媒文化的發展關系到媒介與社會、社會與人、人與媒介的互動發展,是促進人、社會、媒介三者有機共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發展方案,著力解決當下媒介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驅動,助推文化傳播
由於缺乏有效的創新引導機制和措施,傳媒文化集團創新性人才短缺,原創水平不高,導致產品同質化、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為了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沖擊,各種媒介形式之間特別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為媒介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就一些報刊、電台、電視台的發展現狀來看,當前的媒介融合多數還停留在單純的技術累加,缺乏對新媒體特性的深度把握,不僅難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甚至還適得其反。同質化的內容、轉向免費的付費閱讀等,都在為紙媒的消亡添柴加火。節目內容或形式的照抄、雷同,都成為了電視業發展的桎梏。所以,要想讓傳統媒體煥發新的活力,在融媒體時代獲得良性發展,就不能忽視創新。
這是一個“萬眾創新”的時代,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創新發展之於傳媒文化建設既包括形式創新、內容創新,更重要的是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媒介形式創新是最基礎的一環,好的創新成果所帶來的變革是舉足輕重的,“微信”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由於媒介具有“后視鏡”作用,每一種新媒介總會不可避免地帶有舊媒介的影子,因此在媒介融合階段應著力衡量媒介形式的簡單疊加是否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作用,不能企圖用簡單的形式堆疊來達到創新的目的。此外,媒介形式往往決定媒介內容,決定媒介的言說方式,甚至決定了人們的行為和思考方式。無論是媒介形式還是媒介內容的創新,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創新,為此還要跟進制度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引導、鼓勵創新。創新管理機制,提高核心競爭力。目前,傳媒行業已經進入規模化、集約化競爭階段,各傳媒主體必須建立科學高效、規范有序的管理機制,為傳媒文化的創新永久性發展凝聚力量。
二、統籌協調,縮小數字鴻溝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了新時代,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也是我國傳媒文化建設領域的重點難題。一方面是由於對傳媒文化建設缺乏重視,媒介被當做商業盈利工具,過分追求物質文明而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面體現在城鄉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導致“數字鴻溝”擴大、媒介素養存在巨大差異。大多情況下,各類參與者還是處於“湊熱鬧”的狀態中。類似的問題突出地表現在新媒體使用上,網絡寬帶、智能手機走進農村為他們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由於我國農村人口龐大,城鄉統籌發展是媒介文化建設的關鍵一環。
為此,在建設傳媒文化過程中要著力把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城鄉二元結構這兩個層面的協調發展。以經濟的平衡發展為基本前提,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更要聚焦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願景,提升媒介傳播內容的質量,在內容制作上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對於媒介接觸中城鄉間、各社會群體間廣泛存在的“數字鴻溝”要加以重視和引導,普及義務教育提升整體文化認知,開展廣泛的網絡安全宣傳活動,為中小學課程設置增設媒介素養教育相關內容。同時要引導媒介建設關注農村,不斷探索農民需要的媒介產品或信息技術,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和經濟增長點。
三、倡導綠色,營造清朗傳媒生態
媒介的發展牽動著人與社會的發展,如今我們之於媒介已像離不開水的魚。倡導綠色發展不僅要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更要著力打造綠色健康的“媒介生態”。李普曼在《輿論學》中曾指出“媒介構造社會認識”,對於受眾而言,在媒介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決定著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當人們無意識地接受這種改變時就會失去對認同體的質疑精神,並習慣以媒介主張的娛樂化形式和態度觀看一切。過度沉湎於媒介接觸會使人們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媒介營造的輿論環境便成了成他們的價值尺度和行為依據。如果媒介主體僅從經濟效益出發,不能夠承擔其社會責任,輸出不當的價值取向,將會導致像網絡暴力等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處在這樣一個消費社會裡,技術的提升和媒介形式的發展,無外乎是對利益的需求和對效用的追逐,一旦失去約束,盲目的經濟崇拜就會在所難免。低俗廣告等不規范的媒介傳播行為屢禁不止,反映出傳媒主體嚴重的商業化、消費化傾向,以及對其主體責任的忽視。
作為工具的媒介應該為社會建設所用,應主張正義、宣傳正確的價值觀。要淨化傳媒生態,實現綠色、健康的傳播,就要把綠色發展放在傳媒文化建設的突出位置,重視媒介生態建設。新媒體的普及讓話語權變得人人觸手可及,對此更要引導傳播者和受眾共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傳播主體與客體的雙重自律,制定詳細的監管法規以明確媒介活動中各參與主體的責任。要維護傳播者的合法權利、保障傳播渠道正常流通﹔也要維護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及時阻止違法、違規資訊的發布和傳播﹔還要明確政府監管部門的法律責任,對濫用權力、不嚴格執法的執法人員從嚴懲處﹔同時不能忽視對受眾信息接收行為的規范性引導,通過加強媒介素養宣傳教育提升鑒別力、審美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四、開放共享,展現美麗中國
開放與共享密不可分、互為補充,在開放中獲得新思維,在共享中取得新成就。在“走出去,引進來”的開放型發展理念指導下,各種社會資源之間應不斷開放、互通,以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和成果共享。
共享意味著低成本的獲取和便捷的分享機制。如果媒介文化建設不能獲得綠色發展、依然隻把眼光集中在自身的經濟效益方面,就難以獲得更大的突破。新時代下,“網絡命運共同體”業已形成,傳媒文化生態的建設不僅是一個團體或國家的任務,更是由全人類共同承擔,隻有責任共享才能轉化為成果共享。在開放這條路上,中國正越走越遠。一條絲綢之路,曾把古代中國的優秀文明成果帶給了世界﹔如今“一帶一路”重要戰略部署,更是為我國的傳媒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機遇。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要善於依托媒介、媒介要積極推進文化建設和發展,在走出去的同時,也要吸收外來文化中去粗取精,豐富自身的發展,彌補自身的不足。事實上,強調開放發展不僅是“走出去”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更為重要的是打開各領域的發展思路,以更加多元、包容的心態相互融合、實現創新發展。從電商平台的崛起到共享經濟的風靡,開放的發展理念為經濟發展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除此之外,媒體與政府、社會、高校之間的開放和共享也不容忽視,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以形成長效的共贏合作機制,在探索中彌補學理研究與技術實踐存在的一定偏差,重視技術實踐對於學理應用的借鑒。
五、結 語
“美麗中國”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概念,並在黨的十九大后寫進了黨章,強調了社會主義新時期各項事業發展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媒介的更迭,從媒介觀的角度來看,我們早已步入媒介新時代,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是媒介的環境,維護媒介環境的綠色、協調發展,建設創新、開放共享的媒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滲透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正引領著當代中國媒介文化建設走向新的征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0.
[3] 中共十九大開幕.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報告(直播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2017-11-09.
[4]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2017-11-09).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