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地方院校新聞採訪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新聞傳播教育也要面臨一系列的轉型和改革。地方高校的新聞採訪課程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語境中,需要探索展現地方高校特色、更實用有效的教學改革方向。本文從教學改革的理念和目標、內容和方法兩個方面入手,以期為地方高校新聞採訪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有效的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地方院校﹔新聞採訪﹔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6172-8122(2017)11-0156-02
新媒體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結構,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時代,並且使傳統的新聞傳播格局面臨著巨大變革的壓力和契機。業界的變化,自然會傳導到新聞傳播教育上來,迫使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在新媒體時代的裹挾中,也要面臨一系列的轉型和改革。新聞採訪課程是新聞學專業的核心課程,重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專業採訪技能以及創造能力。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語境中,新聞採訪課程同樣需要引用國內外媒介的最新運作模式,分析傳媒環境、技術變化給新聞採訪帶來的新變化、新思路,從教學理念到教學內容再到教學方法,重新審視課程的意義和目的,探索適合地方高校的、更實用有效的教學改革方向。
一、從理念到目標:認清新媒體環境與需求
教學改革首先應該是觀念的革新。“‘理念’是一個精神、意識層面的上位性、綜合性結構概念……它指引人們從事理論研究和實際運作的航向。”﹝2﹞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人們長久以來依賴的日常交流和信息傳遞模式。它是一種新的思考和運作的方式,一種轉變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意識的工具。於是,新聞傳播主體和新聞資源的獲取發生變化,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流程、組織機構等亦發生變化。與此相應的,新聞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對於傳統採寫編基礎能力的培養,需要迎合新媒體的復合型需求。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地方院校紛紛開辦起了新聞專業,截至2015年底,我國共有681所高校開設了新聞傳播學類相關專業,7個專業布點數達到1244個,在校本科生約23萬人,佔到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數的1.4%。﹝1﹞未來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學生將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隨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競爭日益激烈,傳統主流媒體行業為每年的畢業生提供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少。因此,用人單位在媒體融合的現實中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縱觀我國地方院校的新聞採訪課程教育現狀,在教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大綱的制定、實訓課程的安排等方面都沿襲了傳統守舊的框架和模式,出現新聞人才與新聞市場嚴重不符的現象。我國高校尤其是實力相對落后的地方高校對業界需求並不敏感。在專業教育中,無法與日新月異的傳媒時代吻合,存在一些滯后認識和心理障礙。有的對大刀闊斧的改革存在畏難情緒,不願嘗試和突破﹔有的存在嚴重惰性和慣性心理,滿足於開設講授多年的有關傳統媒體的課程,不願在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上尋求與新媒體的接軌與融合。長此以往,新聞教育界與新聞業界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因而作為新聞學類專業教育中的基礎必修課,新聞採訪的教學必須緊跟傳媒實踐的快速發展,千方百計增強業界適應性。
二、從內容到方法:形成特色、追求多元
新聞採訪是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專業技能。在傳統新聞教育中多被默認為隻針對傳統媒體為服務對象的課程體系,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採訪教學需要去掉過去課程教學中的陳腐之氣,真正培養出適合各種媒體角色轉換的跨媒體新聞人才。
(一)課程理論建構:不拘泥現有教材,形成特色
實踐性強是新聞採訪課程公認的特性,目前該課程的教學大致從三個方面逐步展開:講授新聞採訪的基本理論、根據採訪流程傳授新聞採訪的方式方法、將採訪的方式技巧貫穿在各類新聞採訪實踐中。因此看出,實踐環節的逐步開展也需要理論框架的建構和基本概念的廓清、基本理論知識的先行引領。
新聞採訪理論的基本框架主要依賴於教材的使用。而目前國內權威教材的編寫和修訂,並未考慮到新媒體時代的媒體生態,從理論到案例選擇都偏向於傳統媒體,因此顯得有些滯后。而國內其他新聞院校的新聞採訪教材雖有一些創新內容,但如何真正利用新媒體進行採訪、如何為新媒體採寫新聞,鮮見這些內容。
因此,作為一名教授新聞採訪的教師,依賴於一本或幾本現成的教材是不行的。對於新聞採訪課程來說,教材的編訂永遠無法跟上媒體變遷的時代步伐。教師要實行“終身備課”,每天發生的行業內的最新動態,最鮮活的新聞內容,都是現成的最好的教材。隻有不斷更新認識,以開放負責的心態,才能採擷到生動精彩的內容,才會使理論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激情。
地方院校普遍面臨著轉型發展,而結合本土實際和特色,尤其是結合本土的媒體需求,是新聞採訪和其他新聞業務課程要抓住的核心目標。拿筆者執教的榆林學院來說,所處的榆林經濟總量居陝西第二。經濟發展使得新聞資源也極其豐富。雖然榆林新媒體的發展程度無法和中東部城市相比,但對於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來講,電視台、報社等傳統媒體基本飽和,就業空間均在新媒體方面,甚至是廣告發行員、經營策劃者等特殊的新聞工種。新聞專業的學生就業早已超越了單一的媒體行業,而逐漸實現了全方位的就業。因此,地方院校應結合辦學特色,革新理念,形成屬於自己的課程理論體系,針對就業環境培養跨學科知識的新聞人才。
(二)教學方法:結合形勢,走向多元
在具體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層面,地方院校的新聞採訪課程應努力尋求適合當前發展形勢的方式方法,實現多元立體化的教學改革探索。
1.適應媒介融合,使學生掌握多媒體技術。新媒體環境下,先進的認識理念、更富有融媒體性質的創造能力、全新的工作方式,尤其是新聞信息的捕捉和採寫,都需要具備多媒體技術。“跨媒體新聞採訪能力並非對不同類型媒介新聞採訪技巧的簡單相加,而力求解決跨媒體之間新聞報道內容與形式的有效轉化問題,追求媒介的融合與互補。”﹝3﹞例如,引導學生進行新聞採訪實踐的時候,盡量縮短新聞報道的環節,追求時效,利用數字錄音、數字攝影器材直接採集數字格式的信息,便於信息的及時發布。或者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終端突破採訪的空間限制,實現與採訪對象的及時採訪。在信息編輯傳播階段,可以利用音頻、視頻的非線性編輯軟件將不同的多媒體信息通過超鏈接連接在一起。跨媒體新聞採訪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勝任不同類型媒介的工作,增強就業的普適性。
2.使用案例教學,增強和學生互動性。“案例研究”的教學模式在新聞專業實踐訓練方面效果突出。鑒於當前新聞採訪教材中涉及的案例大量集中在傳統媒體方面,因此我們在實踐中,要結合學生獲取新聞的渠道和方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偏好選擇新聞,在課堂中通過PPT或自制視頻等方式向大家展示採訪中的經典案例,並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引發學生討論、教師點評。“案例教學”不僅是教師為了
配合理論,而尋求視頻、新聞節目、新聞實例等強化學生理解,更多的是要增強和學生的互動性,觸發學生的思考。在案例的選擇上,除了要注重選擇最新且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更要選擇當地媒體和校園周邊的新聞實例,甚至可以將地方媒體的記者請進課堂現身說法,效果會更好。
3.創設模擬情景,進行多維訓練。在地方院校學生實習實踐機會相對有限的現實面前,課堂模擬採訪無疑是一個有效的辦法。通過設置新聞現場採訪的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驗証和嘗試。如模擬的新聞訪談,可通過實際邀請嘉賓或是讓學生假扮嘉賓的方式,通過小組各成員的任務分配,完成聯系嘉賓、確定節目名稱和流程、制定採訪提綱、現場錄制、訪談進行、后期節目剪輯制作等全過程,實現對採訪技巧的有效訓練。再如模擬新聞發布會,通過學選擇合適的新聞發布內容,設定新聞發布機構和新聞發言人的各角色扮演,由學生扮演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來控制發布會的程序和節奏,並由其余同學扮演各媒體記者,完成新聞發布會的流程,教師在“發布會”結束之后,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新聞作品,可以是文字稿,也可借助新媒體平台發布信息,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並提高採訪和寫作的綜合技能。
4.改革評價體系,考核方式靈活多樣化。鑒於新聞採訪的實踐性,在日常的作業布置和平時成績的考量中,就應重點考查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如採訪提綱和採訪問題的設計,採訪手記的撰寫等等。在考試的命題中更應注意試題的實用性和靈活性。比如可考查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解讀、對具體採訪選題的刪選、採訪策劃的制定等等,最大程度使學生融入實際。此外,推行畢業論文或畢業作品二選一形式,學生既可以撰寫與所學專業領域相關的畢業論文,也可以設計制作與所學專業領域相關的傳媒創意作品,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而且和新媒體時代的要求相吻合。
三、結 語
新媒體時代需要的新聞人才,是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並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的新聞傳媒人才,是集採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於一身的復合型人才。然而,在地方院校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在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時代需求中,傳統的思想觀念與守舊的培養模式,使得地方院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諸多難點。作為新興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新聞專業,在理念到方法的構建過程中,新聞教學改革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創新,但緊跟媒介變革的步伐不斷調整和適應,將是我們始終不變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 胡正榮,冷爽.新聞傳播學類學生就業現狀及難點[J].新聞戰線,2016(6).
[2] 許建領.大學參與性教學——理論探討與系統建構[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3] 苗偉,王兆屹.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採訪教學的創新與探索[J].新聞知識.2013(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