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偵題材影視劇再度走紅 為何能"吸睛"又"吸金"

新華社沈陽12月15日電 “當那烏雲遮擋月光,城市之光更明亮。它阻擋著黑暗降臨,人們不會迷路慌張……”
在“音樂詩人”李健悠遠純淨的淺吟低唱中,刑偵電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將於12月22日登錄大銀幕。這部由徐紀周執導,鄧超、劉詩詩、阮經天等主演的影片,在孤膽英雄的內心浮沉、正義與邪惡的對峙博弈中,為刑偵片增加了新的熱度。
近年來,刑偵題材影視劇再度“走紅”熒屏。《心理罪》《余罪》《法醫秦明》《暗黑者》……一系列基於雷米、秦明、周皓暉等推理“大咖”原著改編、精良制作的刑偵片,制造了現象級討論熱潮,還在“吸睛”和“吸金”兩個層面獲得成功。
這股刑偵熱潮,以風雲涌動的姿態席卷著大銀幕和小熒屏。2016年10月,根據丁墨小說改編的同名刑偵電視劇《假如蝸牛有愛情》,在網絡平台已先期播放后登錄東方衛視,摘得同時段周播劇收視率排名第一﹔2017年8月,由李易峰、廖凡主演刑偵影片《心理罪:畫像》,首日票房達6500萬元。
在網絡播放平台,刑偵片也締造了一個個點擊量“奇跡”。2015年,《心理罪》(電視劇版)作為“國內首部超級網劇”在愛奇藝網站上線播出,觀看量突破6億﹔網劇《余罪》在愛奇藝網站播放量超30億,單日播放量最高破億,豆瓣評分達8.3﹔網劇《白夜追凶》自2017年8月30日在優酷視頻上線后,獲得了近40億的驚人播放量。
除了迎來國內收視與期待高潮,中國刑偵片還“逆襲出海”,獲得世界關注。近期,美國流媒體巨頭、世界最大收費視頻網站Netflix購買了《白夜追凶》的海外播放權,計劃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線。這也是該公司首次買下中國內地網絡電視劇版權。
“從文藝角度看,在現代生活中,刑偵題材和反腐、愛情、家庭題材一樣,屬於永恆的主題。在全世界影視市場,這類題材都作為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存在。”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副教授林晨表示,刑偵涉案題材有懸疑成分,可以展示暴力、辨別忠奸,過程中還可以加入愛情元素,有天然的“吸睛”屬性。
“與上世紀國產刑偵影片相比,近年來大火的刑偵片的制作水平有了明顯進步,故事情節的設計也更為細膩。”林晨說。
業內人士表示,近兩年的刑偵“熱劇”相對跳脫暴力美學的藩籬,動作、槍戰等熱血橋段不再是招徠關注的唯一手段。制作者將重點放在情節布局和內容關聯,敘事技巧也更加多元化,吸引了用戶的持續注意力。影片主題也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人物塑造方面相對突破“臉譜化”,主人公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離生活本身更近。
對於影視劇作,技術與內容“走心”之外,情懷和立意是否准確尤為重要。《心理罪》系列作者、中國刑警學院法學院副教授雷米指出,近年走紅的刑偵題材影視劇,始終秉持著“正義”“為公”的文脈與精神內核,在提供視覺娛樂的同時,有著潛移默化的教化和影響作用,符合社會主流文化需求。“‘三觀要正’這一點很重要。制作方在對相關原著進行改編時,也在此方面非常注重。”
“真正的‘城市之光’永遠不會是自詡羅賓漢的犯罪分子,更不是網絡肆意人肉的‘鍵盤俠’,而是主人公所代表的正義警察群體。”雷米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