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親愛的她們》被評為老年版《歡樂頌》

張楠
2017年12月18日08:10 | 來源:揚子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親愛的她們》被評為老年版《歡樂頌》

  《親愛的她們》劇照

  曾經在湖南台播出的《回家的誘惑》改編自韓劇《妻子的誘惑》,收視率打敗了《大長今》,《漂亮的李慧珍》、《相愛穿梭千年》等劇都翻拍自韓國。近日,兩部高分韓劇都被翻拍成國產劇播出。其中,被評為“老年版”《歡樂頌》的《親愛的她們》看似寡淡,卻頗為暖心。展現老年婦女閨蜜的生活,在國內雖有社會基礎,卻涉足不多。 

  打破刻板印象,廣場舞大媽成電視劇主角

  宋丹丹、張若昀、姜妍、劉莉莉、鄔君梅、朱茵、翁虹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劇《親愛的她們》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其翻拍自2016年韓國大熱劇《我親愛的朋友們》,豆瓣評分高達9.5分。劇中最大的看點莫過於5位性格迥異的“老閨蜜”的“花樣生活”。五個老友始終如一的閨蜜情感更為感人,無論面對什麼家庭瑣事和困難,都能相互扶持與貼心陪伴。中國版選擇都是戲骨演員,目前口碑尚可。有人抱怨不如韓版驚艷,也有不少觀眾表示,“我媽就是這樣兒的。劇中教科書般‘催婚’橋段,不要被我媽看到,太引發共鳴了。”

  該劇在本土化過程中有一定考量,“從社會背景上看,老齡化是中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不僅50、70后會經常在一起討論,80、90后更感興趣。像他們這一代,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不僅要考慮將來父母養老的問題,同時還焦慮自己的養老問題。他們認為,像50、70后都有兄弟姐妹一起去養老,獨生子女怎麼辦?所以,這個話題在社會上具有普遍意義。”制片人尹香今說,“像宋丹丹在戲外也是一位單親母親,可以說,戲中也是在演繹自己的人生。宋丹丹與姜妍私下關系很好,親如母女。姜妍在生活中就喊宋丹丹‘小媽媽’。劇中演的很多細節都是她們日常生活中經歷過的,戲中有很多真實的情感流露。”

  這部劇最大意義還在於打破平常對於老年女性的刻板印象。早晨拉著小推車和早高峰的年輕人搶黃金時間的老太太﹔傍晚在廣場上載歌載舞的廣場舞大媽﹔春節過年回家問東問西的七大姑八大姨。這個不符合電視劇審美的群體,很難成為熒屏主演。而《親愛的她們》有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老太太。既反映她們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雞飛狗跳的一面,又刻畫了她們詩意浪漫的一面。

  “姐妹淘”拍遺照催淚,兩代人的理解令人深思

  劇中幾位奶奶去拍攝遺照的細節十分催淚,制片人透露,“去年我在做一檔綜藝節目時,一個30多歲年輕的編導突然去世了,全組的人非常難過,當時她連一張好看的照片作為‘遺照’都沒有,她很多照片都是和大家合影的。我覺得這個‘梗’是可以引起子女的關注的。不是說你一定要給父母去拍‘遺照’,而是希望你能在父母年輕時、健康時,多給他們拍點照片。時光會走遠,影像能長存。”

  原版中這些老年人“姐妹淘”的故事很揪心,十年前有外遇的老公去世了,自己仍不能釋懷﹔疼愛了自己一輩子的老公在壁櫥裡去世了,憂郁地患上妄想症,卻不想給兒子添麻煩,隻想安靜地死去﹔一把年紀還在為女兒辛苦付出,老公卻各種摳門和抱怨……不過,最引發思考的還是年輕人也被生活各種困擾,在他們眼中老年人成為麻煩,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間的理解和愛,成為接下來劇情展現的關鍵。

  老媽三天兩頭到女兒住的地方收拾、送飯,被女兒視作“打擾”……生活在物質生活貧困、集體主義盛行的中老年人與生活在物質過剩、個人主義流行的年輕人,他們彼此觀念矛盾,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難以回避的痛點。“雖然劇中的媽媽們都很積極樂觀地生活,但誰都不可回避生老病死的問題,每個父母都怕子女擔心,向來報喜不報憂。所有人都愛自己的父母,但父母遇到麻煩事時,你能不能在第一時間趕到他們身邊,這才是我們給年輕人提出的問題,也會在后面的劇情裡給觀眾解答。”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