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多部影片隻發行2D版 3D電影這下有些尷尬了
還記得8年前觀眾為《阿凡達》3D版本瘋狂的場景嗎?誰能想到8年之后,當《捉妖記2》宣布在今年春節檔隻發行2D版本后,贏得的是一片叫好之聲。
8年之間,3D與中國電影市場有過“蜜月期”,如今卻逐漸走向一個尷尬的境地。3D電影如何才能繼續贏得觀眾的心?業內人士表示,除了“良心”,還有不斷地突破與創新。
2D“捉妖”觀眾叫好
近期有消息傳出,定於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捉妖記2》將放棄票價更高的3D版,選擇發行2D版本。
《捉妖記2》片方、安樂影業總經理張晗昨天向本報記者確認了這一消息。他表示,此決定基於多個原因。首先,從2015年《捉妖記》上映的情況來看,影片受眾多為家庭群體,很多家長對孩子戴3D眼鏡看電影持負面意見。其次,現在觀眾對3D電影的評價普遍偏低,影院的一些設備不達標等問題都會影響觀感。另外,從大趨勢上看,國外很多電影也開始放棄3D制式,選擇採用2D。
除了《捉妖記2》,還有消息稱《唐人街探案2》和《遇見你真好》也將在春節檔主打2D發行。UME總經理劉暉表示,院線已收到相關通知,但兩部影片的片方並未回應此事。
幾部春節檔影片主打2D版本的消息傳出后,網上叫好聲佔多數,觀眾普遍認為片方“有良心”“終於肯傾聽觀眾的心聲了”。一些業內人士也支持這種做法,著名攝影師趙小丁表示:“現在大家回歸到一個對觀眾負責的角度上,讓真正適合做3D的題材拍3D,我非常支持。”
偽3D特供3D看著眼暈
實際上,3D與中國電影市場也有過“蜜月期”。
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掀起3D潮流,中國在此之后開始大力發展3D電影。硬件上,影院大量建設3D廳,中國發行放映協會2017年12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3D銀幕數達到43788塊,佔比為87.5%,遠高於北美地區,位列全球第一。軟件上,廣電總局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按票房收入分檔獎勵國產3D電影版權方,《畫皮2》《智取威虎山》和《狼圖騰》等影片曾獲得不同額度的獎金(該政策2016年1月1日之后暫停實施)。
從票價和票房上看,3D電影佔有絕對優勢,同樣的電影,3D版票價至少要比2D版貴3元到5元。2016年中國457億元全年電影票房中,超過294億元是3D電影帶來的,佔比超過64%。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3D電影市場開始出現各種亂象。
一些影院燈泡亮度不夠,導致3D畫面過暗,甚至讓觀眾眩暈惡心。一些片方為了追求票房,強行將2D電影轉制成質量不高的3D版上映,出現很多“隻見3D價格不見3D效果”的偽3D。趙小丁以自己的經歷舉例說,拍攝電影《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時,他堅持要拍2D版本,無奈投資方不同意,“其實電影的思路原本就是2D版的,發行卻要3D版本。”還有一些引進片,如《鋼鐵俠3》《諜影重重5》和《銀翼殺手2049》等在國外有或隻有2D版,在中國上映時卻是清一色3D版,被戲稱為“特供3D”。此外,有的發行方和影院為追求高票價隻排3D場次,讓想觀看2D電影的觀眾失去選擇權,也間接導致很多觀眾對3D電影產生抵觸情緒。最后一點尤其讓一些家長感到不滿,觀眾李女士的女兒隻有4歲,看電影時佩戴3D眼鏡經常會感到不適,“戴一會兒就要摘下來,我看到很多別的小孩也是這樣。關鍵是他們戴上看不出什麼3D效果,摘下來看又都是重影,很多電影看不完就得退場。”
3D電影熱開始“退燒”了?
回顧剛剛過去的賀歲檔,票房熱賣的《芳華》《前任3:再見前任》都隻發行了2D版本﹔2017年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名列前茅的《羞羞的鐵拳》《摔跤吧!爸爸》也是純粹的2D電影﹔著名導演陳凱歌對新作《妖貓傳》堅持不做3D“圈錢”的做法,更是收獲好評一片。
觀眾和創作者都不待見,3D電影熱潮是否真的開始“退燒”了?業內人士持不同看法。
張晗認為,3D電影目前確有“退燒”跡象,但他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會全部倒退回2D時代,“而是片方能更加理性地看待2D與3D之間的區別,不再一味地為了更高的市場佔有率和票價去做3D電影。”另外,他感到中國觀眾越來越成熟,不再迷信3D電影一定是“大片”,2D電影一定是“小片”,“這給制片方傳遞了一個信號,就是不用把精力放在格式上,而要專注於把故事講好。”
劉暉從院線角度也提到,現在大多數觀眾買票通過電商平台,而各個電商大打價格戰,努力壓低票價,使得2D和3D電影的價格差距縮減,“3D電影早已失去價格優勢。”
不過,也有人持反對意見。恆大院線技術負責人黃濤就認為,3D電影“退燒”的說法不恰當,“因為3D票價更高,大多數影院還是傾向於放3D影片,得到的利潤更多。”他提出一個觀點,現在3D電影帶給觀眾視覺上的新鮮感已經下降了。而2D電影“回溫”,隻能說明近年來國內電影市場的主要增長點——三四線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更適應2D影片票價,另外這也是片方理性衡量制作成本的結果。
贏回觀眾還需“不忘初心”
未來,3D電影要想重新贏得觀眾的心,還需“不忘初心”。市場分析專家蔣勇提到,3D電影興起是因為當時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享受,所以以后也需要在這方面有更多新的嘗試與突破。“比如,之前李安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時在幀率上做的努力,近年來4K、8K幀率的提升,都是3D電影的改變。一部電影最好2D、3D版本都發行,讓觀眾有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
趙小丁則認為,很多粗制濫造的后期轉制3D是“特別不厚道”的做法,要不得。他透露,其實現在國內的技術能夠將2D轉3D做得很好,但有些片方把制作成本壓得很低,轉制公司隻能趕工,質量難以保障,因此目前2D轉3D的大部分電影都有問題。“並不是技術上達不到,而是受現實條件的制約。”他建議,在拍攝階段,如果一部影片從一開始就確定適合拍3D,那麼導演的拍攝、現場調度都應該按照3D的標准來,“如果拍的時候是按照2D,剪輯之后再轉3D,很多剪輯節奏就太快了,觀眾視覺上會有壓迫感,不舒適。”
如何分辨3D效果的好壞?黃濤提出三點:第一要看畫面上的字幕、人物是否有立體感,立體感強的效果更好﹔第二,觀察電影的清晰度,如果裸眼看到的畫面有明顯的重影(業內稱之為鬼影),這種3D電影質量就不是很好﹔第三,在觀看3D電影時,理論上來說左右眼看到的畫面是不同步的,但一部優秀的3D電影會最大程度縮減時間差,讓觀眾有舒適的觀影體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