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7年12月

完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新思路

——以內蒙古地區為例

張立偉
2018年01月29日15:57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從入選CSSCI及其擴展版來源期刊目錄的期刊數量方面看,內蒙古地區還排在全國后列。現有評價體系不能有效評價內蒙古地區的大部分社科期刊。“以刊評文”的局限性正日益凸顯,特色建設與期刊評價的矛盾也日益凸顯。在重構內蒙古地區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將“以刊評文”逐步轉向“以文評文”,特色建設在期刊評價中要得到合理體現。同時,應逐步將民族文字期刊納入期刊評價體系中。

關鍵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科期刊﹔評價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擔負著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知識傳播、文化積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思維、思想方法、先進理念和精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辦好高質量、有影響的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促進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方面。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科學術期刊在我國期刊界佔有著特殊的重要地位,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與發達地區相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地處偏遠,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人才相對匱乏,在學術期刊發展方面還存在諸多現實困難,導致這些地區的社科學術期刊在當前期刊評價體系中處於弱勢地位,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本文在南京大學2017年初公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及其擴展版目錄的基礎上,以內蒙古地區為例,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科學術期刊的評價問題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為完善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提供參考借鑒。

一、CSSCI來源期刊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對內蒙古社科學術期刊的收錄情況

(一)CSSCI來源期刊的地域分布特征

2017年初,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公布了《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目錄(2017-2018)》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目錄(2017-2018)》。從這兩個目錄中可以看到,收錄期刊在區域分布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我國東部地區CSSCI來源期刊數為386家,擴展版來源期刊數為128家,二者合計為514家﹔中部地區來源期刊數為103家,擴展版來源期刊數為40家,合計143家﹔西部地區來源期刊數為65家,擴展版來源期刊數為32家,合計97家。中西部地區來源期刊數量的總和還不及東部地區的一半。從省份分布來看,不均衡狀況更加嚴重。北京市入選CSSCI來源期刊及擴展版來源期刊的期刊數量佔東部地區所有省份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別是上海市、江蘇省、廣東省。在中部地區,位於前三位的分別是湖北省、吉林省、湖南省,其他省份擁有的CSSCI收錄期刊數差距不大。在西部地區,擁有CSSCI收錄期刊數位於前三位的分別是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其他省份擁有的CSSCI收錄期刊數都較少,均為個位數字。

(二)內蒙古地區社科學術期刊入選CSSCI目錄情況

內蒙古地區共有3家期刊入選CSSCI來源期刊目錄,分別是《內蒙古社會科學》《科學管理研究》《干旱區資源與環境》,在全國31省份中入選數量排在倒數第五的位置﹔在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目錄中,內蒙古地區入選的期刊數量為0,與雲南、海南並列排在最末端﹔從入選CSSCI來源期刊目錄和擴展版來源期刊目錄的期刊總數上看,內蒙古排在全國倒數第四的位置,僅高於青海、西藏和海南。綜上,從入選CSSCI及其擴展版來源期刊目錄的期刊數量方面看,內蒙古地區社科學術期刊還排在全國后列。

二、內蒙古地區社科學術期刊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現有評價體系不能有效評價內蒙古地區的大部分社科期刊

當前,除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外,我國還有三大期刊評價體系被學界所認可,即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和武漢大學的“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從這四大評價體系來看,內蒙古地區被收錄的社科期刊數量都不多。相對於全國來說,內蒙古地區社科學術期刊的整體水平還不高,絕大多數刊物還不具備進入四大評價體系核心區的實力,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那麼,除極少數進入期刊評價核心區的期刊外,內蒙古地區其他刊物的質量就完全相同嗎?當然不是,這些刊物的學術含金量還是存在著較大差異的。筆者認為,現有社科期刊四大評價體系並不能對這些刊物進行有效評價。

(二)“以刊評文”的局限性正日益凸顯

近年來,在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上發表文章已成為各大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研究生畢業、評聘職稱等的必要條件。如各高校為提高排名位次,設定了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教師評聘職稱發表論文的標准,博士研究生畢業需在CSSCI來源期刊上發表2-3篇論文。對碩士博士研究生論文、教師及研究人員職稱論文質量的評價原本是各大高校、科研機構的分內事,但在當前卻全部轉嫁到了期刊編輯部,由各核心期刊來決定其論文是否已經達到標准,這就是所謂的“以刊評文”,即根據論文發表在什麼級別的刊物或被哪一二次轉載刊物轉載來確定其質量。這樣一來,對論文學術價值的判斷變成了追究論文的“出身”,即發表在同一刊物上的文章,被假定為質量相同。這就導致一部分投稿者通過托熟人、找關系,以達到其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目的,這顯然已經成為一種畸形的學術評價方式。此外,對於學術期刊來講,為了迎合當前的期刊評價體系,達到進入核心期刊目錄的目的,不惜進行人為干預、數據造假,建立互引同盟,使評價機構的量化評價結果失去可信度和權威性。可以說,現行的“以刊評文”政策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三)特色建設與期刊評價的矛盾日益凸顯

近年來,我國社科類期刊種類逐步增多,在“核心期刊”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期刊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目前,CSSCI被奉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圭臬,國內絕大多數人文社科類期刊都在積極爭取進入CSSCI來源期刊目錄,出於純粹學術目的或者干脆奔著評職稱、拿學位而去的作者們也以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為榮。

對社科類學術期刊來講,刊物有無特色,影響、決定著刊物的整體質量及學術影響力,辦刊特色問題已經成為期刊界熱議的話題。面對進入核心期刊目錄的激烈競爭,廣大學術期刊開始了特色化建設。然而,特色化建設與核心期刊評定是否是正向的促進關系呢?

雖然核心期刊評定已經成為學界評價學術質量的標杆,但它也存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局限,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科期刊在當前的評價機制中處於劣勢地位。拿《內蒙古社會科學》來說,其優勢和特色是蒙古學研究、北方民族歷史研究等,目前國內從事這些方面研究的學者很少,如果大力發展這些特色欄目,加大版面及篇幅,勢必會造成他刊(尤其是CSSCI來源期刊)引文量的下降。而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CSSCI來源期刊的評價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確定的,也就是說,本刊發表的論文被他刊引用的越多,得分就越高,就越容易進入CSSCI來源期刊目錄。引文量是決定期刊能否進入CSSCI來源期刊目錄的關鍵因素。一個刊物要想進入CSSCI來源期刊目錄,就必須要接受“影響因子”“他引量”這樣單一、並非完全科學合理的評價標准的認証。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刊物的特色化建設客觀上會對核心期刊的評定產生不利影響。當前,特色建設與期刊評價的矛盾正日益顯現。

(四)少數民族文字期刊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當前,少數民族文字期刊並不在期刊評價體系的收錄范圍之內,導致現有的期刊評價體系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整體學術影響力。一方面,拿《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版)和《中國蒙古學》兩個蒙文期刊來說,都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在當今中國蒙古學的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在當前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都沒有涉及到少數民族期刊,像《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版)和《中國蒙古學》這些在學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期刊被排除在外,少數民族文字期刊似乎已經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另一方面,對於已經被收錄的期刊來講,沒有把少數民族文字期刊所反映的數據計算在內,也會導致評價結果的偏誤。對於刊物特色建設來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問題,為實施特色辦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有些成果並沒有在核心期刊的評價中有所體現。例如,作為《內蒙古社會科學》的優勢學科,“蒙古學”是國際性的研究領域,多數成果被相關國內蒙文期刊及國外期刊引用,而這些學術影響卻沒有被計入CSSCI的評價體系中,導致評價結果不准確。

三、對於完善內蒙古地區社科學術期刊評價的幾點思考

(一)建立適合內蒙古地區實際的期刊評價體系

當前,被學界普遍認可的四大期刊評價體系還不能對內蒙古地區的大部分社科期刊進行有效評價。鑒於此,有必要建立適合內蒙古地區實際的自治區級期刊評價體系,對未能進入國家級期刊評價體系的大部分社科期刊進行評價。這樣,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適應職稱評定、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發表論文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夠促使優質稿源在各期刊間的合理分配。

(二)“以刊評文”要逐步轉向“以文評文”

“期刊評價”與“學術評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期刊稿件信息的獲取已變得極為容易,人們隻需根據檢索關鍵詞就能輕鬆獲取相應的學術資源。一些期刊編輯部通過“優先數字出版”,在紙質期刊出版前就可以實現稿件電子版的網絡出版。在這一背景下,原有的期刊評價所發揮的指導選藏功能正逐步弱化,期刊評價的意義也日益變小。從一定意義上講,“以刊評文”已經不能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學術期刊評價。但現今情況恰好相反,學術評價機構日益增多,所發布的核心期刊目錄、索引等令人眼花繚亂,期刊評價的功利性暴露無疑。一旦被核心期刊目錄收錄,這些期刊就能夠以“核心期刊”作為金字招牌吸引優質稿源,致使非核心或非來源期刊優質稿源稀缺,導致期刊界“馬太效應”的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以刊評文”這種顛倒主次、以期刊是否“核心”來評價論文的學術性的行為,過分放大了期刊的學術評價功能,大大降低了學術評價的科學性。因此,“以文評文”應成為學術評價機制的基本原則。

(三)特色建設要在期刊評價中合理體現

在一些特殊的學科領域,由於相關研究人員有限,受眾較少,期刊的特色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他引量降低,從而在當前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在期刊評價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特殊學科的特色化建設,科學確定其權重,使其在期刊評價體系中得以合理體現。此外,期刊評價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如實地反映期刊在學界的影響力。對於一些國際性的學科領域(如蒙古學),其刊文的學術影響不隻出現在國內,可能絕大多數的學術影響都在國外學界中體現。僅僅依靠當前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如實反映刊文的學術影響。因此,把刊文在國外產生的學術影響計入評價體系,對期刊評價體系的完善是極為重要的。

(四)民族文字期刊應逐步納入評價體系中

民族文字期刊是我國期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乏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在學界的影響力絲毫不遜色於漢文期刊。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字期刊並沒有被核心期刊體系所收錄,少數民族期刊與漢文期刊的引文並也沒有計入到核心期刊的評價體系中,這顯然是當前期刊評價體系的一大缺憾。因此,為了保証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期刊評價體系收錄民族文字期刊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朱劍.重建學術評價機制的邏輯起點——從“核心期刊”、“來源期刊”排行榜談起[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2]李建偉,楊陽.我國核心期刊評價體系現狀及問題研究[J].中國出版,2014(7).

作者簡介:張立偉,博士,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雜志社編輯、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編輯出版學。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