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建設之"中國范兒"
“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是一個嚴肅命題和重要任務,我們要自覺增強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積極投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事業之中,努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第十屆中國新聞學年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組召集人鄭保衛的發言凝練闡釋了此次會議“保衛、創新、發展新聞學”的主題。
參與研討的專家學者就“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如何搭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學科體系”“如何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進行人才培養”等話題,提出了建設性的觀點和前瞻性的預見。
理論構建:夯實特色之路
“要處理好十大關系。”這是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羅以澄提出的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前提。進一步闡釋中,羅以澄表示,這十大關系包括中國特色與國際對話的關系﹔傳承和創新的關系﹔自信和自覺的關系﹔服務社會需求和服務學科自身發展需求的關系﹔對標歐美版國際標准和制定中國版國際標准的關系﹔學科和學位點、專業點的關系﹔學科品牌和學科核心競爭力的關系﹔造就學者和造就學生的關系﹔主體性和自主性的關系﹔放飛夢想和科學規劃、腳踏實地的關系。
這一觀點引起了與會者共鳴,其涵蓋的“中西對話”問題更引發思想碰撞。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童兵指出,任何新聞話語都是特定時代和意識形態語境下的產物。因此,要批判地吸納西方新聞話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劉潔認為,中國的新聞學來源於西方,植根於中國,貢獻於世界。中國的新聞學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站在為世界作貢獻、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高度來考慮當今新聞學的發展問題。
那麼,站在新時代起點,究竟該如何腳踏實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邱沛篁提出“團結理念”,一方面,老中青教師要團結起來﹔另一方面,新聞學要與其他學科“團結”起來﹔同時,新聞學教育要培養具有團結精神的新聞隊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傳播研究院院長雷躍捷則提出,新媒體的崛起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科提供了契機,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革新,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會打破以往傳統媒體“套路”,將數據新聞、算法新聞、參與式新聞、大眾新聞、社區新聞等的研究和教育與傳統的專業新聞研究和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學科建設:體現中國風格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學科建設是基礎,也是關鍵。對於理論新聞學的學科體系建設,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丁柏銓認為,“中國當代理論新聞學,既要對過去時代的理論新聞學中的精華有所繼承,同時也必須注入新時代的許多內容。”在這方面,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郝雨針對目前我國媒介批評學的現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媒介批評學原創性體系應提倡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立足於中國的文化土壤和新聞傳播現實,創造一套符合中國大眾傳播現實的原創性批評學體系,更加有效地推動媒介批評教育及媒介批評實踐的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部教授唐遠清以“中醫藥傳播學”這一新興的交叉學科為例,對這一話題進行詳盡闡釋。他表示,中醫藥傳播學是中國特色新聞與傳播學的獨特內容,旨在最終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醫藥傳播學。目前,中醫藥傳播學的主要學術領域包括中醫藥新聞宣傳及輿論引導、中醫藥文化傳播、中醫藥影視劇創作、中醫藥輿情監測及大數據研究等。
除了較為具體的科目,對學科建設保駕護航的相關文獻整理工作也正在“進行時”。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黃春平介紹了中國百年新聞學論著的整理與編目情況,他認為,此項工作的意義在於,百年著作得到系統性整理,逐步細化了學科方向,一批專題性學科編目得到整理,對新聞學的編目實踐也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
教學改革:嘗試創新驅動
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希光開設了絲綢之路寫作課,每年帶領學生深入絲綢之路進行實地考察並採寫新聞。目前已到訪的地點包括巴基斯坦、斯裡蘭卡、蒙古國等國。
在西南政法大學,“參與—互動式”教學理念開始應用。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謝太平介紹,這一教學應用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組織層面上,包括尋找經典案例、提煉討論問題、設置相關問題、設計情景教學等﹔鼓勵層面上,包括主動分享信息、主動回答問題、主動回應問題、主動挑戰問題等﹔要求層面上,包括點名回答問題、課前展示分享、安排課后作業、安排課前閱讀等。
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謝卓華同與會者探討了雲計算下財經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她認為,在具有數據超級處理能力的雲計算技術保障下,財經新聞專業可以打造一個學科內容共享式創建、教學方式無界限傳遞、學習載體多樣化應用、學生受眾主體式參與的雲教育平台,為財經新聞專業帶來新的建設模式和路徑。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方艷也探討了“活動—角色”結合型課程教學流程管理模式在《新聞編輯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方艷認為,該模式的宗旨在於優化教學流程管理。活動有了角色的參與,課程教學就成了創造性的活動﹔角色在不同的活動中便有了較為持續的學習動力,方便師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鏈條中,形成持續性的良好學習氛圍。
對於實踐培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勇認為,新聞學要做大做強,需把本學科內功練強。如在本科階段新設《基礎寫作》課程、新開《經典新聞作品案例分析》課程作為全院的公開課,推出本碩博貫通等學術拔尖人才的儲備計劃,與新媒體合作搭建新媒體實務課程建設平台等。
不日新者必日退,不論是理念還是實踐,新聞人才培養都離不開創新思維。對此,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文冰提出了新聞人才培養中的三個重要“思維”——“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技術思維”。她認為在新的傳播生態中,新聞傳播教育要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以互聯網思維加強學科專業融合和人才交叉培養﹔用戶思維——把適應傳媒業發展需求作為新聞傳播教育的重要考量因素﹔技術思維——強化新技術對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和新聞傳播教育的支撐作用,從而打造新聞傳播教育核心競爭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