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長春地鐵首部廣播劇 從"創"到"播"一個月

張席貴
2018年01月31日13:1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創”到“播”一個月

  長春市民李思璇一家人6點多就來到長春地鐵的長春站北站排隊,買到了這裡發出的第一張地鐵票﹔在長春地鐵1號線工農廣場站,吉林省實驗中學的張鳳龍老師走出站台﹔79歲的郭秀芬老人,8點從繁榮路站進站,坐到北環站,又坐往返車回到繁榮路站,總共用了1個小時……

  2017年6月30日7時18分,吉林省首條地鐵線——長春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試運營。在這之前的一個月裡,來自長春、烏魯木齊、哈爾濱的3位廣播人,他們上工地、走企業,歷盡艱辛,不僅寫出了長達4.5萬字的報告文學,還在最短的時間內改編了10集廣播劇。

  “我們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已經是2017年5月底,當時要和地鐵方面取得聯系,同時需要組成一個創作隊伍,時間非常緊張。”長春廣播電視台經濟廣播記者、編輯李洋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他們要在地鐵開通之際,制作每集21至25分鐘的10集廣播劇,時間非常有限。

  學習敬業精神

  也看到夢想希望

  1994年,長春市軌道交通籌建辦公室正式成立。1996年,長春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方案提出了“一環三線”城市快速軌道線網的初步構想。從2000年5月開始建設第一條輕軌線路,到地鐵1號線試運營,長春走了整整17年。

  如何詮釋長春地鐵走過的歷程,以及數以萬計地鐵工作者的辛勤勞動?李洋和她的創作團隊成員——新疆人民廣播電台記者高天龍、黑龍江廣播電視台記者郝佳音一起,他們在採訪期間,常常每天凌晨出發,晚上八九點鐘收工。由於高天龍在接到這個任務時,還有別的作品需要創作,他從烏魯木齊到長春,加上行程一共隻能有5天的時間創作。

  “高老師到長春的時候,我去機場接他,當時已經是夜裡11點多了,由於時間緊、任務重,高老師第二天早晨7點30分就投入到了採訪中。”李洋介紹,採訪的過程中,正處在長春地鐵的調試階段,所以要採訪相關人員,隻能在他們開會的間隙,或者是吃飯的時間。

  “高天龍老師來的時候,再有半年就退休了,但是他的工作熱情,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李洋說,盡管這10集廣播劇採訪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是她卻在高老師的身上,學到了廣播人的敬業精神,從地鐵工作者的身上,看到了“80后”“90后”后青年一代承載的夢想與希望。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李洋、高天龍、郝佳音3位廣播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卻懷揣著同一個夢想,那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創作完成這部關於長春地鐵的廣播劇。

  記錄建設過程

  也記錄建設者

  “我們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長春的土質比較疏鬆,施工中有許多難點,而且有些地區的地鐵施工是直接從地上往下挖,而長春人民大街是長春的交通主干道,採取的是暗挖的方法。”李洋介紹,他們通過採訪,及時對這一技術問題進行了採寫,並在廣播劇中播出了技術人員是如何解決這些技術問題的。

  “在我的意識中,施工單位沒有什麼企業文化,每個人也就是干干活就完事了,但在採訪中,卻感受到了另一種不一樣的文化,我們也把這樣的文化通過廣播劇的形式,播放給我們的聽眾。”李洋介紹,中鐵十八局每個月都會出一本月刊,這本月刊有一線農民工創作的散文、詩歌,以及他們的夢想、對家人的思念。

  有一個農民工,從他20多歲的時候就開始當電工,經過20多年的奮斗,他取得了高級電工証,取得了特種行業許可証,如今已經50多歲的他,有長春的企業想高薪把他聘走,但是他卻選擇留在了地鐵,3位廣播人通過對這個形象的深度採訪,向聽眾展現出了一個農民工的擔當意識。

  在李洋的意識中,做工程施工的人員,一定是中老年人居多,可是通過這一次的採訪,她發現年輕人居多,而且一些年輕人還擔任著領導職務,他們成為地鐵建設的主力軍,李洋和她的創作團隊,在廣播劇中著重描寫了這個主力軍的社會價值與擔當。

  如今,這部廣播劇不僅如期完成,也如期在廣播中播出了,這是首部關於長春地鐵的廣播劇,廣播劇中以大量的史料,記錄著長春地鐵的規劃史、發展史、奮斗史,還有建設者們辛勤勞動的足跡,在這背后,是3位廣播人一個月間默默的勞動與付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