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紐約時報》推出兒童月刊 紙媒巨頭的創新與自救

徐璐明
2018年02月02日07:21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紙媒巨頭的一次創新與自救

一月份的最后一個星期天,《紐約時報》花費兩個版面,刊登了一個巨型雪橇迷宮。這份已經166歲“高齡”的報紙開疆辟土,將目光投向了未來的讀者———兒童。在每個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天,《紐約時報》 將隨報發行一份兒童月刊。而為平昌冬奧會創建的雪橇迷宮就是最新一期兒童月刊的核心內容,封面下方,醒目地印著對家長的“警告”:成人不得閱讀。

不過,鄭重的“警告”和有趣內容,讓家長們無法抵御這“誘惑”,而該項目的藝術總監黛比·畢曉普則說出真相:“希望月刊和迪士尼電影那樣,大人和孩子們都可以樂在其中。”

更早挖掘和吸引潛在讀者,兒童讀者成為下一個目標

這期關於冬季奧運會的月刊是這份老牌報紙推出的第三期兒童版。板塊分配上,兒童刊也與成人版相似———包括國際、觀點、時尚、藝術、科技、旅游和美食幾大板塊。2017年5月,《紐約時報》 首次嘗試在周日版中加入專門為小讀者打造的內容,出乎編輯們的意料,增刊收到了不少正面回饋,這讓編輯部充滿了干勁。月刊編輯凱特琳·羅珀決定在2017年11月再次推出一期,並嘗試從今年開始,將兒童月刊固定在每個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發行。

父母們也很興奮,有的家長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孩子們津津有味閱讀報紙的照片,不少家長還表示,報紙成功地轉移了孩子們傾注在手機和游戲中的注意力。在看到這份兒童月刊之前,不少家長已經打算取消紙質版紐約時報的訂閱,因為這份增刊,他們決定繼續訂閱。

家長們的反應讓 《紐約時報》 喜憂參半:盡管如 《紐約時報》 這樣的媒體巨頭,在以“光速”變化的環境中也是風雨飄搖。事實上,為了吸引讀者,《紐約時報》 已經做了不少嘗試,但大多體現在其數字網站上。比如制作VR影片、360度視頻和網絡互動。

為了保証報紙的編輯團隊能夠了解年幼受眾的真實想法,凱特琳·羅珀會就每一期內容與十幾名10多歲的孩子們聊天,接著她會前往美國各個地區的學校,找到正在讀四年級的孩子們就某一問題進行訪談,訪談內容構成兒童版的“觀點”板塊———這與 《紐約時報》成人版基本保持一致。

兒童閱讀內容也可以做得生動而又有深度

十分風趣,甚至,有點傻氣———這樣做顯然是為了吸引年幼的讀者,但這份兒童月刊成功延續了 《紐約時報》 的風格與定位。當然,編輯們很清楚地知道,兒童月刊不能砸了 《紐約時報》 的招牌。比如他們在討論接下來幾期月刊的內容時,就達成了一致:報紙上絕不會出現低俗的愚人節惡作劇。對品質的堅持不僅僅體現在內容的選擇,也體現在版面設計上。“我們不會拿版面設計開玩笑。兒童月刊中,可以有一點點嘲諷,一點點反叛,但我們絕對不會忘記,這是 《紐約時報》。”

針對小讀者們,編輯們也會採取與眾不同的敘事方式。兒童月刊不是說教,而是“寓教於樂”,把有用的信息包裹在有趣、好玩的情境之中。比如在冬奧會版本裡,在像海報一樣的封面上,巨大的奧運雪橇迷宮裡散布著很多關於奧運的信息,正確通過迷宮就可以達到寫著信息的氣泡對話框。

對於設計團隊而言,構思、制作諸如雪橇迷宮這樣的大型游戲非常耗時間,不過,他們的目標是 《紐約時報》能像真正的海報一樣,被挂在孩子們的臥室和教室裡。黛比·畢曉普說:“作為一名設計師,以前我總希望能夠設計一些更加有深度、有思想的內容。不過當我深入到孩童的世界之后,我發現,兒童閱讀內容也可以做得生動而又有深度。”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