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晨報:長壽真人秀,我們能有嗎

36季!這是一個令中國電視人難以想象的數字。
昨天,2000年首播的季播真人秀《幸存者》第36季開播,在美國已經走過了18個年頭。這數字讓我們不禁想問,我們自己的長壽真人秀有沒有?
答案是:沒有。在中國,真正算得上長壽的,是《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相約星期六》這樣的常規節目,並非前期大投入拍攝、后期集中播出的季播類節目。事實是,近些年崛起的真人秀,無論開局多麼石破天驚,基本上逃不脫“事不過三”的魔咒,直至在三五季后消耗殆盡殘存的那點商業價值,最終悄然偃旗息鼓。
從2004年“超女”元年至今,沒有一檔真人秀能堅持到現在。可以看看這些現象級節目的豆瓣評分:《歌手》 四季依次是7.8、7.5、7.2、6.7﹔ 《中國好聲音》7.8、5.1、5.7﹔五季的《爸爸去哪兒》是9.1、7.7、8.4、6.8、8.3﹔《極限挑戰》為9.0、9.1、8.3﹔《奔跑吧兄弟》最低,四季分別為7.5、6.4、5.5和4.8。雖然評分高低起伏,但規律基本一致:第一季評分最高,隨后不可逆地逐步下滑,直至被新的爆款所替代。
撇開期待值的問題(成功的第一季往往是低期待值造就的驚喜,成現象級后觀眾對續篇的期待值起點較高,容易失望),不能持續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是事實。而在海外,且不論 《幸存者》,10季以上細水長流的真人秀可是一抓一大把:《極速前進》20季、《英國達人秀》11季、《地獄廚房》16季、《美國偶像》15季……
為什麼別人做到了而我們做不到?也許是因為,中國季播節目的制作方從一開始就沒想著要將節目做成“百年老店”,例舉出來的理由包括中國節奏太快觀眾注意力轉移快、一檔節目走紅后各衛視同質節目一擁而上導致題材迅速透支等等,但更深層的原因,卻是那些沒好意思說出口的:“拿來主義”盛行,團隊自身缺乏原創創新。
近年來的現象級真人秀,模式幾乎統統來自於海外,在引進模式的過程中,中國電視人的確學到了很多,也有了顯而易見的進步,但基本上都是處於“吃一個丟一個”的狀態,即陷入“引進模式-本土化改造-播出-顯現疲態-嘗試改版-停播-引進另一個模式”的死循環。反正別人有成功的模式,拿來改一改不就好了嗎?更可悲的是,由於知道節目的生命周期短,制作方會盡可能在短期內榨取最多的利潤,插播廣告、冠名廣告、口播廣告越來越多,影響觀眾觀賞體驗的同時,加速扼殺了節目活力與改進空間。
所有的節目,難免都會經歷低潮期和瓶頸期,熬不過去的,“咔嚓”就此了結﹔創新改版,堅持讓每一季都能有點好玩的不一樣,說不定就能起死回生,養成一檔難得的長壽節目。否則,當海外模式買無可買之后,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