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代表委員熱議《國家寶藏》 憑什麼引發文物熱?

2018年03月23日07:1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家寶藏》憑什麼引發文物熱

  2017年,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向觀眾展現了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及其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而博物館和博物館裡的文物,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嚴肅的、沉重的,一直以來“藏在深閨人未識”。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給出了一個正確的打開方式。

  “《國家寶藏》讓人們更多地了解了文物,知道了文物背后的故事,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到博物館參觀文物的熱情,值得推廣。”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委員說,“今年春節7天假期,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鐘表館門外有很多觀眾排長隊等待參觀,這是往年春節假期沒有出現過的現象。”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委員也深有感觸,“春節期間,很多觀眾都是沖著節目中播出的三件鎮館之寶來的,河南博物院參觀人數比平時增加了三分之一”。《國家寶藏》魅力何在?馬蕭林委員認為,《國家寶藏》呈現出來的正能量讓觀眾形成了共鳴,最能讓觀眾入心的,是文物故事裡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通過欣賞祖先留下來的文物,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了崇敬之情,增強了文化自信。

  《國家寶藏》引發了一波“文物熱”,但它所呈現的只是我國浩瀚文物中的一小部分。當熱度散去,如何探索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物打開方式,讓更多的文物走近百姓?

  “為了讓文物更好地走近百姓,我們近幾年策劃了很多大型系列展覽活動。2015年推出的‘石渠寶笈特展’,去年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引發了‘故宮跑’,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呂成龍委員說,“此外,我們還推廣了文創產品——膠帶、冰箱貼、書簽、筆記本等,讓觀眾‘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河南博物院則很早就探索出了文物與音樂相結合的方式。“我們組建了華夏古樂團,通過演奏考古出土的古樂器文物復制品,比如古笛、古箏、編鐘、編磬等,文物與音樂相結合,拉近了文物與百姓的距離。”馬蕭林說。

  網絡時代,各大博物館也正在推進文物數字化,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逛博物館、觀賞文物。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蘇伯民代表認為,文物數字化需要大數據科技支撐。“如今,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我們可以將敦煌壁畫豐富的內容快速提取出來,形成文物的大數據。僅2016年,人們就可以在線上實現對敦煌30多個洞窟的訪問。”

  此外,文物進校園進社區,也是走近百姓很好的選擇。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長寧鋼代表說:“我們一直在實施陶瓷文化傳播工程,讓陶瓷文化進中小學校園和陶瓷文化進社區,在全國選擇試點城市,通過社區教育把陶瓷文化課程作為社區居民素質教育的內容進行學習、宣傳,效果很好。”

  讓文物“活”起來的正確打開方式還有很多種,呂成龍委員認為,舉辦系列主題展覽、進行電視節目宣傳、將文物數字化、開發文創產品等,都是很好的探索,“但不管形式如何,對文物的挖掘和闡釋,都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基”。

  《國家寶藏》讓人們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也讓人們體會到了文化自信。“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老百姓日益增長的越來越多樣的文化需求相比,博物館的工作還有不小的差距。應積極探索新的方式,進一步讓文物‘活’起來,更好地走近百姓,滿足新時代人們的文化需求。”呂成龍委員說。(本報記者 王清彬 郭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