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門"持續發酵 Facebook"非死不可"?
大洋的一邊,人們因為數據泄露而歇斯底裡,當事者股票狂跌,報紙道歉。大洋的另一邊,人們隔岸觀火,卻也沒忘調侃一句臉書(Facebook)這回“非死不可”了。從“臉書”的音譯到“非死不可”的變形,這個全球最大的社交巨頭似乎從天堂跌入了地獄,用戶流失、數據泄露、助選丑聞、天價罰單,刀刀斃命。然而百足之虫尚且死而不僵,在這個流量就是生命的時代裡,對於臉書最大的“金主”廣告商而言,生意和道德孰重孰輕不言而喻。誰說臉書“非死不可”了?
命懸一線
臉書“泄密門”發酵已達10天,這10天裡臉書的命運宛如坐過山車,驚險又刺激。本周一,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証實,已對臉書的隱私保護問題展開調查。
這對臉書來說可以稱得上是命懸一線的關鍵時刻。此前,有外媒透露,臉書有可能會違反2011年的和解令。這意味著如果臉書坐實了這項罪名,就要承擔高達2萬億美元的罰金,而臉書的總市值也才4885億美元,相當於一紙罰單就罰出了4個臉書,臉書也隨著FTC的涉入進入了生死通道。
同一天,一個由美國37個州和地區總檢察長組成的兩黨團隊表示,他們已向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發送信函,要求扎克伯格對公司的業務操作和隱私保護措施做出解釋。有分析稱,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針對臉書用戶數據泄密一事採取的措施,對臉書等其他互聯網巨頭公司的新型監管增加了動力。
另一方面,輿論也在不斷沸騰。網上針對臉書的批評指責一浪蓋過一浪,推特上#Delete臉書(刪除臉書)重復了#DeleteUber的歷史,從一個簡單的話題標簽進化成了時下最熱門的互聯網運動。主流媒體的輪番轟炸,SpaceX創始人馬斯克怒刪臉書賬號讓該事件火上澆油,甚至連臉書的最佳伙伴也開始紛紛拋棄這個昔日的華爾街寵兒。據路透社報道稱,德國商業銀行和Mozilla等廣告商已經暫停了在臉書上的廣告服務。
金錢還是良心
廣告商的流失讓人們忍不住給臉書送一首《涼涼》,畢竟廣告商是臉書絕對的“金主”。去年四季度財報顯示,臉書廣告收入已經達到了127.8億美元。人們預測,廣告商的流失是臉書“非死不可”的開始,但事實是否真正如此還需謹慎。全球知名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之前的測算顯示,臉書和谷歌這兩個網絡廣告寡頭承包了北美50%以上的數字廣告業務,其中谷歌佔據37%,臉書佔據20%。
同時,谷歌與臉書的廣告服務差異化極大,谷歌善於從關鍵詞定向,而臉書善於從人群定向。隨著互聯網廣告技術與業務的發展,人群定向幾乎成了每個廣告平台追求的終極奧義,如何進行精准的人群定向也自然成了互聯網廣告平台建立核心競爭力的強有力手段。臉書在收集用戶信息的同時也切中了廣告商追求的要點,因此無論是從規模還是投資回報率(ROI)上來看,臉書都是廣告商的不二之選。
廣告商會因為丑聞而棄臉書不選嗎?大咖網創始人馮華魁給出了否定回答。馮華魁稱,就算是撤資也可能只是一些相關的利益集團或者極個別善於傳播價值觀的公司。對於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來說,流量就是生命。生意是生意,良心是良心,這一點在商人那裡分得十分清楚。而臉書的丑聞歸根結底是一種道德上的過錯,對於很多企業來講,如果臉書每天為它們引流上百萬,ROI又劃算,那麼它們肯定還會選擇繼續投放。面對當下的輿論風暴,這些企業無非就是在壓力下做一些暫時的調整,或者文案或者投放數量。
大數據悖論
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於監管,FTC的介入讓臉書如臨大敵。有分析稱,臉書的丑聞將會導致監管的出手重擊,但從歷史來看,對於監管的擔心卻從不曾影響臉書的用戶活躍度,更重要的是,也未曾影響臉書的廣告業務。
2016年2月,臉書遭到來自印度通信行業監管者的重擊,后者在當地封殺了臉書備受爭議的免費互聯網服務Free Basics。但臉書隨后稱,臉書在印度的月活躍已經達到了1.4億人左右,在此之前,臉書在印度擁有的用戶數量是1.3億人。而當時該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共有300萬活躍廣告主,同比增長50%,其中東南亞地區增長最為迅速。
馮華魁稱,對於臉書而言,它的作用已經超過了一個公司的價值。臉書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在政府之中也會有一定的政治力量或是與其關系較好的政治勢力對它進行保護,所以雙方的較量會達到什麼程度還不好預期,監管對它的打擊有多大也還難說。雖然輿論一直在呼吁加強監管,但這更像是一種號召,給官方施壓促使他們做出更多改變的號召。
此前推特上掀起了#Delete臉書運動的狂潮,但有分析認為,人們是否會因為失去信心而停止使用臉書,目前仍言之過早。她認為,像臉書這樣的社交平台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想要放棄它是一種心理上的困難。
馮華魁稱,“非死不可”實際上是對臉書的一種調侃,雖然目前各國政界輿論都對它進行打壓,但這很可能是一個公司之間的利益談判。另一方面,臉書的信息泄露在於幾年前與別人的合作,並非是臉書本身對用戶隱私的利用,況且如今算法已經改變,數據泄露本身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沒有確鑿的証據,所以這件事實際上是被夸張放大了,這些都不足以讓這個“巨獸”死掉。關於大數據隱私的問題其實業內早已有所討論,但這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個悖論,用戶想要得到更多信息,就要把隱私交給平台,這就必然會帶來隱患,且是無法避免的。而臉書的泄密之所以會被放大也在於公眾對隱私的敏感,這背后其實是民眾對大數據的集體反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