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2期

網絡輿論場域中新聞反轉現象的傳播學反思

王志立
2018年03月29日15:52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不斷發生的網絡新聞反轉現象是新聞生產與傳播在新媒體時代呈現出的新特點和新變化:新聞生產不再是新聞傳播機構一方的事情,而是一種敞開的公眾可以參與其中的集體協作。新聞反轉現象是多種傳播渠道互動作用之下的結果,在不同的視角表現出不同之表征。新聞反轉現象凸顯一些區別於傳統傳播機理的傳播機制的變遷:展現的是一種“對話”的新聞和“過程”的真實,而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傳播權利的結構變遷、群體參與的話語轉向和再現新聞真實的機制變遷。面對不斷升溫的新聞反轉現象,既需要政府創設新的機制來規范網絡輿論,也需要媒體強化職業操守,尊重新聞事實,還需要受眾自覺提高媒介素養,堅守社會道德底線,通過淨化和改善網絡輿論的生態環境,讓網絡輿論場充滿正能量、好聲音,促進網絡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新聞反轉現象﹔傳播機制變遷﹔網絡輿論治理

新聞反轉概念普遍進入大眾視野,要得益於2013年新華網發表的《盤點2013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一文。隨后每年都有網站對所謂的反轉新聞進行盤點,並以新聞發布的形式推出,如2014年依然是新華網發布的《2014年那些讓你大跌眼鏡的新聞“反轉劇”》,人民網推出的《2015十大新聞反轉劇,劇情不要太跌宕》。縱觀這些以新聞報道形式發布的盤點性文章,其在一般意義上讓反轉新聞備受關注,甚至對“反轉新聞”一詞的普及起到了推進作用,然而各網站的評價標准不一,甚至有的網站選出的所謂“十大反轉新聞”也不甚相同。這給新聞反轉概念的厘定帶來了困難。新聞反轉可以說是網絡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等新興媒體傳播技術發展之后才進入公眾視野的一種傳播現象,近幾年有愈演愈烈之勢,甚至有學者將其稱為“傳播景觀”,這無不透出作為反諷心態下的一種無奈。可以說,新聞反轉現象是新媒體傳播環境下一種特有的現象。以此為出發點,筆者分析新聞反轉現象及其傳播機理,以期給新聞反轉現象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一、新聞反轉現象不同視角下的表征

新聞反轉,是指在互聯網傳播場域中,對同一事件的報道出現一次或多次顯著變化甚至出現反向變化的現象。具體指一條新聞開始在網上傳播時,傳者往往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某些重要信息,受眾往往未經理性分析而把輿論的矛頭指向當事某一方﹔當隨著事件信息越來越多地公布於網上,真相逐漸得到証實,公眾發現新披露的信息與此前的有關報道出入甚大時,公眾帶著情緒化的輿論立即指向當事的另一方。新聞反轉是一個事實真實呈現的過程,往往有輿論參與其中並隨之反轉,輿論的反轉又反過來影響新聞動態的進一步發展或者輿論議題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網民討論往往會超出原問題的范圍,而不斷變異與擴散,遂帶來輿論場域秩序的混亂。可見,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參與是新聞反轉現象的重要特征。所以說,“反轉新聞既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又是媒體和受眾選擇性認知、建構和傳播的產物”﹝1﹞,是在多種傳播渠道互動作用之下的結果。從而在不同視角審視之下其亦表現出不同之表征。

(一)移動數據之下的新聞反轉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不僅讓信息傳遞即時、迅速,而且令公眾參與到信息的生產過程,這提高了事件信息的不可控性,加大了熱點新聞的反轉概率。移動互聯網使人人成為麥克風,人人成為信源,如此廣泛的信源,使新聞的初始報道是一個事實,而后續報道呈現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事實,信息傳播迅速而參與人廣泛,從而帶來一個新聞真實的不斷呈現過程。正是從這個角度上,大部分研究者將新聞反轉視為移動數據之下的一個過程性新聞現象,即將新聞反轉定性為“事實反轉”,其中,輿論反轉只是事實反轉的結果。如“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事實不斷被發掘,真相不斷顯露,是一個真相不斷呈現的過程。

(二)輿論監督異化之下的新聞反轉

自媒體技術帶來了信息傳播的空前繁榮。有人說當下是一個“移動時刻”,即時間和空間上的一個點,某人拿出一個移動設備,在當時情境中即時獲得他想要的東西。自然,移動時刻重新定義了每一種客戶關系。信息傳播不再受權力控制,碎片化、帶有某種標簽的信息便具有了強大的張力,進而使信息傳遞的每一個節點都有可能在輿論場域中發酵並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當初次傳播的信息激活了社會情緒,引發廣泛關注,信息進一步被發掘,真相逐步顯露,使新聞發生反轉。如“羅一笑事件”隨著信息的更多呈現,公眾的輿論逐步反轉。在這個事件中,輿論幾經反轉,從公眾最初的不明真相的同情到受到質疑后的憤怒﹔從聲討羅爾的詐騙行為到認為孩子是無辜的等,可以發現,公眾對該事件的態度已經是情感戰勝理智,是公眾自我角色代入后的評判,這時公眾輿論已經走向非理性,對信息進行選擇性接受,表現出了一種監督異化之下的失序。

(三)議程設置之下的新聞反轉

伯納德·科恩曾經指出,“在多數場合,媒介也許不能控制人們去想什麼,但在引導人們怎麼想時卻驚人的奏效”﹝2﹞,並開創性地提出“議程設置”這一概念,旨在表明在公共設置議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恩理論在傳統大眾媒介議程設置單一主體背景下,得到了廣泛驗証。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尤其是自媒體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賦予了網民自我設置議題的權利,使新聞報道不再是傳統傳播之下記者媒體的專有權利,公民個人、網絡大V、草根記者等通過創建自己的新聞不斷為社會設置議程、添加新的議程。呈現於網絡中的較大的信息源無形中對公眾議程產生了較大影響。反觀新聞反轉事件,很多都帶著策劃的特征。這類事件所佔比例超過60%。

二、反轉新聞的傳播機制變遷:作為“對話”的新聞和作為“過程”的真實

輿論網絡場域中的新聞反轉現象,實際上是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新聞真實的再現過程,是新聞真實不斷被糾正的過程。網絡技術對公眾的賦權,改變了傳統傳播權利的不平衡關系,使公眾作為傳播主體進入新聞產生過程,使傳播權利的結構發生變遷,在多元信息交織與匯集之下,在網絡輿論的沖撞與博弈之中,新聞不斷反轉,最終再現新聞真實。這實際上展現的是一種“對話”的新聞和“過程”的真實,而在這個過程中,從傳播學角度審視,呈現出了一些區別於傳統傳播機理的傳播機制變遷。

(一)傳播權利的結構變遷

一是公眾佔據新聞傳播權利的一端是“對話”新聞產生的前提。新媒體技術賦予了公眾作為傳播者的身份,讓公眾實際擁有了表達權的可能。但在傳統傳播時代,表達自由的實現借助傳統媒體這個強大的壟斷化程度比較高的媒介來實現,其被剝奪和限制的可能性隨時存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自媒體技術的實現,普通公眾即可建立個人網站、即時發表個人思想看法、即時接收和傳遞信息,讓媒介從被動變成主動。公眾從信息單向接收者搖身一變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公眾參與信息的制造,從而開啟了新聞傳播的對話模式。話語權包括“社會上誰有權利說話和誰說的話能夠傳播出去”﹝3﹞兩個方面。擁有了話語權,從而擁有了對信息的傳播、質疑、驗証的能力,也同時把信息傳播主體各方置於一個平等的地位,傳播主體地位的平等並由此衍生了新聞“對話”的產生。當公民媒介話語權實現轉移后,信息的權威以及發布信息媒體的權威受到極大挑戰,也即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利被不斷削減,信息在網絡中自由流淌,在可能非理性的公眾之間流淌,給了反轉新聞巨大的生存空間。

二是公眾參與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讓信息傳遞趨向多元。在網絡傳播語境下,連入網絡的任何一個節點都是信息傳播的節點,新聞傳播就從傳統傳播時代的組織化、單向性、半封閉化的生產結構向可參與式的新聞生產轉變,公眾有了直接接入議題的條件和掌握輿情走向的能力,新聞傳播成為一種公眾與專業新聞生產者對話的過程。一條信息的發出或一部作品的發表不是一次傳播行為的結束,而是開始。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一條新聞自產生便被公眾解讀,從元信息到公眾的評論及解讀,信息中間附加了諸多參與者的價值判斷。反轉新聞的產生與發展,一定程度上就是公眾參與新聞生產的結果。

三是互聯網平台提供的匯集交織的新聞信息為“對話”新聞提供了廣闊的場地。當下的新聞生態呈現出這樣的一幅圖景:傳統媒體、公民新聞、社會性媒體共生共長態勢。這種融合趨勢,既改變了傳統信息傳遞的單向性、權威性,因為每一條繩索都包含著大量的信息,“這些匯集、交織在一起的繩索正在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4﹞專業媒體保持著既往的對新聞報道的方式和原則,社會性媒體則內容蕪雜,而公民自媒體新聞則充斥著其自身的價值偏好,這些不同特征的信息都展示在網絡這個平台上,於是新聞在多重回音壁環境中形成和生長,在意見的自由市場作用下,新聞反轉在所難免。

(二)再現新聞真實的機制變遷

新聞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也是人們公認的新聞傳播的一條普遍真理。伴隨新聞傳播從專業行為向對話過程的轉變,新聞真實或對真相的追尋作為新聞生產的終極目標,越來越從靜態結果向動態過程轉變。馬克思於1843年提出的“報刊的有機運動”便是對報刊報道新聞的過程理論。“在有機的報紙運動下,全部事實就會完整地被揭示出來”。馬克思“報刊有機運動”理論表明,新聞報道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新聞真實的追求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事件的發展也是動態的,媒介需要不斷完善報道,跟進信息,最終完成事實的呈現。網絡媒體的興起,公眾參與新聞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之中,使受眾有機會和條件與媒體共同完成這場“有機運動”。這個過程更多地融入了傳播者的自身素質、社會情境以及技術發展等因素而變得不時偏離正常軌道,反轉新聞便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可能情境。從新聞真實的內容方面看,新媒體的發展,公眾廣泛參與傳播,信息多元化發展,改變了這一傳統的傳播定式,受眾處於接受的地位,網絡媒體的發展,信息的多元化帶來的事實源更加豐富和廣大,使新聞真實從靜態的結果走向了動態的過程。這個動態的過程主要包括:

一是對新聞事實(事實性真實)的本源探尋中新聞事實源的擴大。事實源是鮮活的、變動的,在傳統傳播格局下,新聞真實過程主要是受眾在接受真實的地位,新聞的傳播,信息的多元化帶來的,是事實源的更豐富和擴大。人人、事事都可能成為信源,並伴隨著參與議題的公眾的增多和個體在網絡中的話語表達的個體性和開放性,使信源也處於不斷擴大的過程中。

二是再現真實——過程性真實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哲學觀點來看,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也具有一個發展過程,並在發展變化之中,新聞的採制就是新聞事實的重現過程。實現新聞真實,首先是新聞報道的真實,面對傳播者眾多,再現報道的真實。

三是有限度的真實——過程鏈條的拉長。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突出,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新聞報道的時效性進一步加快,加上碎片化閱讀方式導致新聞以碎片化、細節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而事件的真相最終呈現將經歷更長的輿情鏈條,近年來眾多輿情反轉的傳播案情就呈現了這一規律。真實並不是事件全貌的真實,報道經常會以某個角度某個細節呈現事件的真實。

(三)群體參與的話語轉向

互聯網語境下,輿論的產生與運行,往往是因為參與主體結構的變化,而越來越從謹慎理性的討論變為群體的話語狂歡,因為熱點的節奏與事實真相的節奏在互聯網環境中是不一致的,加上自媒體和網絡平台受眾話語權的釋放,事件一出來受眾馬上就會倉促判斷,迫切歸因歸咎,輿情在群體的心理暗示下和話語狂歡在迅速發酵,轉而瞬間翻轉,這背后其實蘊含著兩種傳播心理:

一是群體的刻板印象。網絡群體在最初接觸到來自媒介的信息刺激后,會本能地借助腦海中固有的信念給輿論當事雙方貼個標簽,在信息未經核實,真相尚未完全披露之前,網絡群體借助刻板成見產生以偏概全和帶來歧視的立場和觀點。

二是群體的心理暗示。一個社會熱點事件從產生到在輿論場的圍觀發酵,網絡群體往往身處一個信息幻想的象征空間,對於信息爆炸時代網絡媒體的過度依賴與信任,使得他們極易受到非權威信源的暗示,沉溺於未經核實的信息表象下猛烈地發表全體意見,急切地為事件定性和站隊,造成片面輿論現象。而瞬間形成的意見氣候,又會致使其他個體不自覺地把外來的態度和情感內在化,從而加入自以為很正常很安全的輿論狂歡。

三、網絡輿論場域中新聞反轉現象的應對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新形勢下要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和引導力。不斷發生的網絡新聞反轉現象是新聞生產與傳播在新媒體時代呈現出的新特點和新變化。面對不斷升溫的新聞反轉現象,既需要政府創設新的機制來規范網絡輿論,也需要媒體強化職業操守,尊重新聞事實,還需要受眾自覺提高媒介素養,堅守社會道德底線,共同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

(一)增強新聞媒體的受眾信任度

一是堅持事實核查、客觀報道傳播。新聞反轉現象頻發的源頭在媒體行業,媒體對待新聞的態度決定了網絡輿論的走勢。在互聯網的信息大潮中,大部分受眾首先還是選擇信任新聞媒體,尤其是主流權威媒體。當反轉新聞發生時,官方主流媒體理應盡快核查事實,還原真相,並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官方主流媒體的回應速度決定了事件影響程度。真實與時效均是新聞的本質屬性,主流媒體隻有嚴謹、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做到及時修正、正確引導網絡過激言論,才能有效防止新聞事件被多次反轉、受眾反復被愚弄,減少惡劣影響。

二是規范報道文本、嚴格發稿流程。出現新聞反轉有時並不是因為其掌握的信息不全,而是為了發布獨家新聞,博得觀眾的眼球,賺取點擊率,但虛假新聞會讓受眾對其產生“污點記憶”,負面影響很大。所以,新聞媒體應嚴格管理信息源,不能為吸引受眾眼球去搶頭條而刻意渲染報道,更不要不經調查就“匆忙發聲”。對待觸及社會敏感的新聞話題,新聞媒體更要恪守真實、客觀、平衡等專業主義原則,以高度正義感和新聞專業素養及時介入、科學引導,發揮社會穩定器的職能。

三是嚴控“標題黨”,切勿用煽情式報道。網絡自媒體時代是“隨手拍、瞬時傳”的人人是麥克風的時代,新聞媒體不能有“唯恐天下不亂”的思想,故意以夸張標題博取眼球,更不能跟風熱炒,急功近利。新聞媒體要不斷提高編輯專業素質,實現客觀撰稿,以規范發稿審核流程來強化媒體責任,以提升新聞素養來達到新聞傳播的態度端正,報道的內容真實客觀,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擔當去正確引導網絡輿論健康發展。

(二)提高受眾對網絡反轉新聞的識別度

一是提升培育公眾新聞素養。在網絡輿論時代,網絡受眾的媒介素養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聞輿論的走向。提升民眾的媒介素養是防止新聞反轉現象頻發的重要途徑。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敢於揭示新聞信息真相不僅僅是媒體人的專業精神,更是所有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個體受眾應普遍遵守的基本信條。隻有個體受眾提升了新聞報道辨別能力,才能使他們面對新聞事件時能夠保持冷靜的態度,面對輿論呈現一邊倒趨勢時能夠理性思考、客觀對待,做到不隨意跟帖頂帖、不盲目附和。

二是引導受眾傳播正能量,號召網絡社會理性發聲。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新聞信息的解釋者和傳播者,成熟理性的受眾應避免極端情緒裹挾,營造出健康的網絡環境。網絡“大V”在草根網民中影響作用很大,“香港女嬰疑被內地人拐走”等事件中,不乏社會名流、網絡“大V”助推輿論激化。所以,培育“大V”的素養,提高其“失言”成本,引導其負責任地發聲,做社會正能量傳播的表率的任務十分艱巨。

三是營造網絡輿論的健康氛圍。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淨化網絡輿論空間,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用好環境培育受眾的媒介素養,提高受眾新聞輿論的識別能力。培育草根網民“等待事實”“追尋事實”的精神,放棄道德制高點,拋棄評頭論足的沖動和情緒,謹慎質疑網絡消息,要秉持冷靜理性的態度,不能讓主觀臆想劫持事實真相。

(三)加大網絡輿論環境的監管力度

一是加大網絡輿論環境的監管特別是加強對傳播媒介的監管。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自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很可能為追求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時效性而忽視了新聞的真實性。因此應強化媒體責任,加強新聞信息質量審查,建立不良信息處置系統,促使媒體對社會熱點事件作報道時深入調查,建立對事實真實與全面性的把關責任追究制度。要求傳播媒介對信息的報道要遵循真實、客觀、審慎的態度,走出“市場策劃運作新聞”的誤區,減少主觀“故意”失實的發生,守住信息來源真實、信息發布客觀的新聞工作的底線,積極樹立媒體行業整體公眾形象,防范新聞反轉現象的發生。

二是加大網絡輿論環境監管注重加強對受眾的監管。對受眾來說,自媒體時代開創了普通公眾參與新聞生產的權利,在良莠不齊的網絡空間,更應該保持理性思維,提升自身的傳播素養。從近幾年的新聞反轉事件中,都能見到網民的非理性參與,如“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中,視頻傳播的初期,網絡輿論針對視頻中打人男子進行批評﹔隨后行車記錄儀曝光,顯示了女司機的多次惡意別車行為,輿論反轉,網民搜索和發掘了當事人的隱私信息﹔隨著當事人的道歉和解釋,網民開始反思此前的侵犯隱私行為對當事人的傷害等。全媒體時代是全民參與的時代,公眾同樣應該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提升新聞道德素養,以理性的心態參與傳播過程。

三是加大網絡輿論環境監管還要求政府及時發聲、有所作為。政府部門作為最具權威性的信源,應該積極回應熱點輿情事件,甚至介入事件調查,及時澄清事實真相,用事實真相引導網民理性發聲,以此訓練和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這也是減少新聞反轉現象的途徑之一。新媒體環境的新聞真實是一個公眾共同參與、開放性回話和事實不斷滾動、被增補的過程,這要求我們,互聯網新聞生產中,對新聞真實的追求要保持開放、動態和持續的理念,專業的新聞生產者與理性的成熟的公眾要以共同持續、開放的對話方式完成對新聞真實的追尋。因此,對這樣一個健康輿論環境的追求需要各方主體的共同努力。

﹝本文為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2015BZZ010)階段性成果﹔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7FZZ00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宋祖華,李艷.反轉新聞再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6(11).

﹝2﹞麥克斯韋爾·麥考姆斯,郭鎮之,鄧理峰.議程設置理論概覽:過去,現在與未來﹝J﹞.新聞大學,2007(3).

﹝3﹞申自霞.自媒體時代的公民新聞﹝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33.

﹝4﹞謝爾·以色列.微博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09.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行政學院公共管理部)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