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2期

新媒體時代匠心的內涵與傳播

——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年度對話系列

陸地 吳浩浩
2018年03月29日15:56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圍繞匠心的內涵與傳播而展開,從技術、管理、國家等層面揭示了匠心的定義,指出了匠心精神的淵源,並且分析了新媒體時代與匠心繼承、傳播、發展的關系,由此指出了塑造匠心、實現匠心的個性化和傳播匠心的途徑。

【關鍵詞】匠心﹔內涵﹔傳播﹔新媒體時代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迅速流傳開來,成為高頻詞,出現在各行業的管理和運作中。不少新媒體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對其進行發掘,如新浪浙江在2017年8月31日舉辦的“致匠人·匠心無邊”頒獎典禮暨匠心高峰論壇中提出做“匠人”、守“匠心”、傳“匠藝”、揚“匠魂”。

由此可見,“工匠精神”從一個抽象的客觀存在到具體個性化的存在,僅僅一年就完成了傳播過程。更有各級政府和民間的匠人組織推廣匠心精神,如“匠心小鎮”——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山口鎮,實現了“組織─個人”與“個人─個人”之間的傳播。

那麼,什麼是匠心?在新媒體時代,我們為何需要匠心?怎樣傳播匠心?圍繞以上問題,該論壇主題演講及沙龍主持嘉賓——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陸地教授做了詳細的闡述。以下是訪談的主要內容。

吳:什麼是匠心?怎樣理解匠心?您能給出一個定義嗎?

陸:匠心的內涵非常豐富,層次多樣,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對個人來說,匠心是熱愛從事的事業、腳踏實地、恪盡職守﹔從技術層面來說,匠心是“專注走心”、精益求精﹔對管理者來說,匠心是有規可循,始終如一﹔對國家來說,匠心是對整個民族簡單做人、專心做事的肯定,是“質量之魂”,是中國制造“品質革命”的保証,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保障。總的來說,匠心是堅持、傳承、創新。匠心不是傳統手工藝工匠的專屬,而是各行業堅守的准繩,是一個民族健康發展的准繩。

吳:您剛提到匠心不專屬於傳統的手工藝人,那麼我們從事各種職業的人,該如何理解自己是匠人呢?

陸:以前各行各業均以“匠人”之名自稱,比如老師自稱為教書匠,園藝師自稱為花匠,修鐘表的人自稱為鐘表匠等。在社會語境中,工匠成了一種職業的代名詞,並延續到上世紀末,比如:大師往往被稱為“巨匠”,這樣的提法,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對匠心的褒揚。如今,這種提法少了,比如我們也很少給自己“新聞匠”等諸如此類的稱呼。但是,匠心作為不忘初心、精耕細作、日臻完美的精神理念,適用於每個行業。因此當李克強總理提出弘揚“工匠精神”之后,各行各業一呼百應,掀起了匠心浪潮,不單對中國制造業,對其他行業也有了明顯促進。比如,媒體人更加重視在“三勤”,即腿勤、耳勤、手勤上下功夫,提升內力,注重新聞品質與內涵,而不是單純追求新聞的“短、平、快”。

吳:在您今天主持高峰論壇的時候,提到了“新媒體時代”,請問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它對匠心有什麼影響?

陸: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它利用現代傳媒技術,通過互聯網、手機等智能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當今,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已經成為主流。它有傳播速度快、信息海量等特點。

新媒體帶來的快速大量的信息每天充斥著受眾的心理空間,在豐富受眾生活的同時,也給受眾帶來了許多困惑,不知該如何選擇信息。而匠心帶給受眾的信息卻相對專一,即對某種職業的堅持。這樣,海量與單一之間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有的人傾向於前者,忙於消費那些多如潮涌的碎片化信息,忘記初衷﹔有的人沉醉於虛擬的環境中﹔有的人選擇后者,拘泥於自己的小圈子裡。我覺得,要想在飛速與舒緩、海量與單一、碎片化與系統化、虛擬與現實諸多矛盾中找到平衡,需要以匠心為本。匠心不僅要求我們傳承,更需要我們進取,這促使我們和社會各行業打交道。那麼,選擇性地及時了解新媒體提供的資訊,對發展自己的本職工作是有幫助的。

匠心也是一種穩中求變的事物,不是傳統的代名詞,不能不假思索地就認為新媒體時代就必然吞噬傳統的一切,包括匠心。相反,新媒體的跨時空傳播特征、互動性等特點,還能夠幫助我們分享信息,構筑有效的傳播和交流環境。如果對新媒體能加以合理利用,巧妙選擇,我們很有可能繁榮傳統,重塑匠心。傳統匠人賈勇,2017年亮相廣交會獲得了大獎,隨后又通過互聯網、微媒體等新媒體平台宣傳自己的理念,交流自己的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我試將這種現象歸結為匠心情懷的新媒體化。

吳: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尋求匠心呢?

陸:匠心無論對哪個行業來說,都是一種情懷、一種信念,“情之所至,心懷系之”。其效果是人與事業結合,人在事業中實現人生的價值。要鑄造匠心,首先要認識文化、責任、弘揚這三方面。

匠心不單是個體現象,更是一種長期傳承的文化。文化意味著社會廣泛認同,是人們長期創造而形成的產物。匠心作為一種文化,確切地說,是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工作態度、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管理理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不能狹隘地理解匠心,應將之放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來看待。在新媒體時代,我們的社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很多看似費時的手工藝被大規模的機器生產所替代,慢節奏的田園詩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時代的車輪碾壓著,在這樣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想要找到寧靜,就需要借助匠心承載的文化來沉澱自身,獲得情感和理念的寄托。

責任是指對社會、職業、受眾以及其他一切相關的人的使命感,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承諾,是始終付諸行動的大愛。一個人沒有責任心,那麼再好的職業也止於每天鐘擺一樣的重復勞動。一個人有責任心,才能成就輝煌的事業。獲得2017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的顧少波,自2010年學習制作青花瓷以來,時刻都在鑽研制瓷技巧。在G20杭州峰會期間,顧少波和陳偉強聯手打造的青花瓷作品“和盤”,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外嘉賓,成為中外友好交流的見証,受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廣泛報道。所以說,文化能讓匠心久遠,而責任能讓匠心更加強大。

弘揚不僅是薪火相傳,而且是一種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實踐。具體到各行業,弘揚是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或者以人為本的個性化的管理。我們在弘揚匠心精神的時候,可以利用新媒體在內的各種資源,開展各類肯定匠心、匠人、匠魂的活動,讓群眾參與進來,通過實際體驗感受工匠精神的偉大,然后試著從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事業,在堅持中超越自己。匠人,其實最難超越的是自己。

吳:作為個體,怎樣擁有不同於他人的匠心?

陸:你提出的問題實質上是新媒體時代匠心個性化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職業也不盡相同,這就涉及對各自匠心的構思和設計,簡而言之就是“匠心獨運”。要鑄造自己的匠心,得厘清“傳承”“個性”“超越”三者的關系。它們同為匠心的三個特征,但是對每個人來說,這些都是獨到的,其構成和比例成就了各自匠心的獨到之處。

吳:您談了對匠心的認識,以及構建匠心的途徑,那麼在新媒體時代,您認為匠心精神的核心是什麼呢?

陸:核心是專業、職業與敬業。

專業是指人們長期從事的各項業務、學業或職業種類的總稱。專業代表對某個領域的精深和圓熟。一個人要做到對自己的業務非常專業,勢必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付諸匠心無以專業。所以專業是匠心精神的核心之一。

職業產生於社會分工。勞動者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參與社會分工,為社會提供服務並實現自身的價值。職業是變化發展的,有其社會性、規范性、技術性和時代性。新媒體時代發展非常迅速,響應時代召喚的方式就是用一顆匠心來呵護職業,在一天又一天的平凡中完成這些壯舉,推動時代不斷前行。所以,職業精神是新媒體時代匠心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敬業是專心致力於學業或工作。敬業是一個道德的范疇,可以看出一個人對學業和事業的態度。敬業很多時候意味著拋棄功利,默默奉獻。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將事業做得更深更遠,也需要一批不計名利的敬業者成為社會的脊梁。

吳:以上我們討論了匠心的內涵。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將匠心傳播開來?

陸:非常有必要。匠心是一種文化自信。我們自古就有巨匠、名匠,這些先輩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塑造了中國氣質。比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著名的制陶人葉王自幼跟隨其父學習制陶。他最初擅長捏制戲劇人物形象,后鑽研花鳥、瑞獸、文具等形象,並將這些付諸陶器、瓷器的構型。他捏制的器具精巧別致,有非常高的藝術水平,其作品赴日本萬國博覽會展出,深得好評。如果追溯到更早時期,隋代的李春和他建造的趙州橋﹔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和他的各類發明,都譜寫出了中國匠人的傳奇。他們用匠心鑄造的作品在世界文化中流光溢彩,比這些瑰寶更能打動人的是透過歷史陳跡的那顆朴實敦厚的匠心,它溫暖了無數華夏兒女。我們至今看到這些作品,都能感受到匠心的溫度,感受到那種融入了生命的對文化的熱愛。

另外,匠心還是新媒體時代下的中國道德准繩。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行業相互碰撞、融合,煥發出活力的同時,也帶來諸多問題,如傳統手工業如何生存的問題,傳統技藝如何從小眾匠人走向大眾的問題,以及各行各業追求經濟新常態時如何構建心理常態的問題。匠心是一種很好的道德操守,能有效地緩解這些焦慮,同時能減少行業激烈競爭帶來的道德滑坡。

因此,很有必要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匠心,讓每個公民明白匠心的實質、理念和根源,這就相當於為這個時代的發展助力。

吳:您詳細分析了傳播匠心的必要性,那麼我們該如何傳播?

陸: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各類活動、公益組織、學術機構、藝術形式等媒介傳播匠心。

就匠心的傳播來說,我強調運用與新媒體相關的媒介資源。新媒體最初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等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目前來說,新媒體的相關媒介已經超越互聯網,包括智能手機應用程序、虛擬世界、多媒體、人機界面等。這些媒介都為分享新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它們能夠為傳播匠心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匠人可以通過這些媒介進行業內交流,打破行業邊界,突破傳統邊界,在堅守的同時尋求創新。

公益組織的非功利性與匠心的無私奉獻情懷不謀而合,因此憑借公益組織傳播匠心也有其內在的優勢。

吳:您列舉了匠心傳播的媒介,您能給我們談一談傳播方式嗎?

陸:匠心是一種意識上的東西,傳播時我們最好將它具體化、實體化,讓它有可觀可感的形式。

我個人認為,可以採用體驗、教育、消費等方式進行傳播。

體驗式傳播實際上是一種受眾與媒介和信源的互動與交流。體驗式傳播在非遺項目展區、旅游景區等文化傳播場所比較常見,比如2017年6月在山東省滕州市召開的第三屆“魯班文化節”,以“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大膽創新活動形式,採用體驗、表演、觀摩等手段吸引受眾參與,讓工匠精神貼近生活,這有利於受眾獲得真實感受,增加他們與文化的黏合度。

通過教育進行傳播易被擁有一定社會資源的文化組織所採用。例如,新浪浙江品牌公益欄目《點贊希望》第五季即將啟動。屆時匠人將深入鄉村,給少年兒童上一堂生動的“手藝課”。

採用消費的方式進行傳播也是一種具有實效的方法。對匠人和企業來說,能保護他們的合理利益﹔對消費者來說,可獲得價廉物美的商品,享受匠心帶來的高品質生活,這也是一種雙贏。

吳:最后,請您談一談匠心的傳播策略?

陸:匠心的傳播應該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來看待,不單從新媒體發展背景、經濟增長層面促進匠心傳播,更應該重視其道德層面的意義。

匠心傳播策略應重視從匠人到匠人組織,再到社區,再到大眾的“點、線、面、體”的傳播。與匠人自守技藝相反的一種做法是,少數人未滿“學徒期”,便急於推介自己,熱衷於曝光在鎂光燈下。這些缺少積累和沉澱的表層傳播實為寧靜守心的匠人們所不齒。因此,匠心傳播的過程,我們可以和匠心成長的過程對接,消除傳播過快給匠人們帶來的浮躁感,抑制依賴媒體成名的功利化動機。匠心始終要在傳統基礎上發展,腳踏實地、恪盡職守、厚積薄發。

匠心作為一種深層次的道德操守,不僅促進了華夏文化的發展,而且在制造業見長的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都頗具影響力。它在塑造中國工業乃至各行業精、氣、神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對世界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因此,在傳播匠心時,我們應看到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巨大的反作用,將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結合起來,將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

最后,我想談的是,傳播策略可以多元化。創設中國匠心文化節就是很好的途徑。除此之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創意城市網絡”活動也給我們利用新媒體傳播城市匠心文化帶來了一些啟示。

總之,國家、社會、個人的力量如果能凝聚起來塑造和傳播匠心,那麼,匠心會成為新媒體時代產業、文化、道德的基准,甚至成為我們每個人不可缺少的涵養。

(陸地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吳浩浩為閩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