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把脈中國電影產業發展 內容成為票房第一驅動力

張君成
2018年04月25日14:1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內容:票房第一驅動力

  當前中國電影事業發展迅速,然而在高速發展的軌道上,更需要清晰的方向指引,才能讓這輛高速發展的快車又好又快地向前行駛。4月18日至19日,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成功舉辦多場行業對話。這些對話聚焦電影業的人才培養、內容創作、制作發行等話題,對中國電影產業現階段的生態環境進行全面把脈,為2018年的中國電影產業指明方向。

  數據說話 找准投資機會

  在過去的電影市場發展歷程中,IP價值評估的標准向來比較模糊,缺乏數據支撐。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騰飛,銀幕擴張帶來的渠道紅利正在減弱,內容正式成為票房的第一驅動力。

  在這種背景下,藝恩以“把脈中國電影匠人之‘芯’”為主題,為行業把脈。藝恩合伙人、解決方案中心總經理高文韜在現場分析了電影產業發展現狀,並給出了未來行業趨勢和市場機會的預測。

  他表示,2016年是電影市場拐點,電影產業從快速增長進入勻速增長階段,觀影人次和票房增速放緩,銀幕擴張帶來的渠道紅利正在減弱。“未來電影市場新增量主要來源於拉動三、四線城市觀影習慣和回歸內容為主導的優質影片創作。與此同時,中國電影市場從全球電影市場的補充轉變為引領者。”

  同時,高文韜從更微觀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細化:“國產電影投資與收入呈現沙漏型,中高成本盈利壓力增加,內容與渠道發生變化,電影運作從單一模式向全產業鏈打通,電影與多種內容形態共振是泛娛樂體系中IP戰略的利器。”

  他認為從遠期來看,市場容量遠未探底:“未來,在消費升級、政策利好的時代背景下,預計2022年國內人均觀影次數可達到1.9次,票房超900億元,電影帶動的全產業收入預計超2000億元。未來產業鏈分工日漸細化,創新機會點眾多。中國電影市場仍待更多參與者的進入,對具有優質內容資源的公司更加有利。”

  找到這些新的投資機會點是一方面,后續的支持也很重要,尤其是大數據的定位分析,可以幫助行業找到方向。如在上游可以幫助投資者發現投資機會,幫中游找准營銷方法,幫下游爭取市場空間。

  “通過相關的這些調查數據可以發現,觀眾滿意度促進了中國電影類型的多樣化發展。雖然一些影片的票房表現並不突出,卻能夠在市場上獲得高度滿意評價,推動某一類型影片在整個電影市場上的大發展,這就是數據可以告知行業的。”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說。

  匠心傳承 把握創作細節

  除了產業視角,北影節的行業對話還關注以內容為驅動的行業建設。如以“匠心傳承·中國電影市場如何完善新導演扶植體系,建立高標准的工業化電影之路”為主題的討論,將目光聚焦在青年導演群體。

  “目前中國的電影市場是全世界羨慕的對象,我們得到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新導演在創作的過程中,不管選定了哪個方向、哪種風格、哪個類型,一定要把每一個創作細節做到最好才能吸引人。”現場嘉賓主持、著名影評人周黎明談道,相比於院線,互聯網平台更能成為挖掘新人、培養新人、鍛煉新人的平台。

  愛奇藝網絡電影開發中心總經理竇黎黎表示,呼喚有力量、有銳氣,能夠體現澎湃少年感的影片。“年輕的電影人更需要互聯網的渠道和經驗,找到他們的目標用戶並打動他們,這也是當前網絡平台願意與創作者共同完成的事情。”

  同時新導演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和平台的扶植,竇黎黎認為,有合作伙伴的導演要比單打獨斗的新人更容易實現從“團伙”到團隊的蛻變,“比如一些專業院校的畢業生,他們可能從上學時起就有一些合作緊密的學生制片人、攝影、美術,大家在學校時一起拍作業,畢業后也能一起拍電影,團隊非常默契。”

  騰訊影業副總經理、大夢電影工作室總經理陳洪偉認為,相對題材而言,新導演更重要的是選擇成長路徑。他表示創作者不能好高騖遠,處女作往往都是低成本,但是低成本和商業追求並不矛盾,“比如當年寧浩的《瘋狂的石頭》,雖然是低成本,但是商業升級非常亮眼。現在市場特別缺低成本商業片,未來這一定是中國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新導演不要一想到成本低就放棄商業追求。”

  壞猴子影業首席執行官王易冰認為,高成本與低成本只是相對的,新導演不用特別糾結,核心問題在於劇本是不是寫好了,“如新導演文牧野的作品《我不是藥神》將於今年暑期檔上映,最初預算隻有1500萬元,因為導演和團隊特別用心,最后投資加到了1億元。”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