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7年12月下

結緣“記者之家” 見証無悔年華

文/崔士鑫
2018年05月04日13:56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2017年1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賀信中,再次向中國記協提出建設“記者之家”目標。筆者作為從業20多年的新聞工作者,聽到“記者之家”感覺非常親切。中國記協成立8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確不愧為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娘家”,許多人都得到過記協多方面的教育和幫助。

印象中與中國記協結緣,幾乎是從踏入新聞工作崗位就開始了。因為當時中國記協的不少負責同志,都是人民日報社老領導。中國新聞獎從1991年開始評選,首屆評的是1990年的新聞作品。評獎后不久,就有了《中國新聞獎作品選》的年度獲獎作品集。這是許多記者特別是我們這些剛入道的年輕記者必備的“案頭書”,找選題、寫稿件,常常都要學習借鑒。盡管已出版的各類新聞作品選本很多,但是中國記協每年按程序嚴格評選出來的優秀新聞作品,更加權威,更有代表性。當然這種潛心學習,也是期待有朝一日,自己寫的稿件,能獲得這一中國新聞作品最高獎的榮譽。

2006年,《人民日報》的任仲平文章《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獲得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這篇長文是時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的張研農同志親自策劃主抓的。我因為是執筆人之一,有幸被列入3名獲獎作者之列。這在人民日報,也是一件令人羨慕的榮譽。人民網專門制作了一期“傳媒沙龍”,以“中國新聞獎背后的故事”為題,讓獲獎者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頗受關注。

獲獎后第二年,筆者被人民日報社派出援藏到西藏日報社工作。當時中國記協主導的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中國記協新通過的《中國記協章程》也特別強調,“鼓勵新聞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使新聞報道更好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結合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宣傳,按照西藏日報社黨委要求,我牽頭組織策劃了“雪域邊線行”大型採訪活動,組織4組記者,對西藏30多個邊線縣區進行實地採訪,歷時數月、跋涉幾萬裡,採寫稿件50余篇,生動展現了“西藏的西藏”即各偏遠邊線縣區改革開放30年發生的巨變。在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這組報道喜獲一等獎。這在西藏日報社歷史上是第一次,從獨立策劃、刊播角度,也是西藏新聞界第一次。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同志親自批示表揚,西藏日報社召開隆重的慶功大會。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崔玉英同志還親自為隨后結集成書的《雪域邊線行》作序。2009年11月8日,在第10個記者節到來之際,在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頒獎會上,筆者作為獲獎代表之一做了大會發言,發言的全文和照片都上了中國記協網。

2011年,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時,按區內新聞單位輪流的慣例,西藏日報社沒有派出評委。因此,當筆者撰寫的本報評論員文章《達賴又自打耳光了》被評為一等獎時,我們在西藏還一無所知,接到獲獎信息時,真是意外驚喜,也感受到了中國新聞獎評選的公正性。2013年,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則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新聞獎評選的嚴謹性。這一年我們報送的“迎接黨的十八大特別報道”《幸福高原•合家歡》系列報道,其中一篇作品《農家院裡的“風波”》,因為有一句“在八大藏戲中擔綱主角”,被中國記協專家組提出“語義重復”,差一點被斃掉。這一插曲,促使報社內部進一步完善制度與流程,減少差錯。

從西藏回北京后,與“記者之家”的聯系更密切了。在總編室夜班,常要編輯中國記協“新聞茶座”稿件,擴充了知識面。到研究部以后,參加中國記協高思杰同志事跡座談會,學習研討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與中國記協邀請的外國新聞界專家座談,以及有機會與參加記協組織的“重溫長征史 重走長征路”的全國夜班編輯同行交流“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防止報道差錯”等。每每走進廊道裡挺立著新聞界前輩塑像的中國記協,都有一種回家的親切感。

在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的日子裡,衷心感謝“記者之家”給新聞工作者的教育、幫助和鼓勵,並獻上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誠摯祝福。當然最好的祝福,莫過於認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唱響奮進凱歌,凝聚民族力量,為“記者之家”增光添彩。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研究部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